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论》是许钧先生数廿年来对译学工作的思考和总结的结晶。本文拟从"论"入题,从宏观角度上通过对书名、内容编排、研究思路等方面对该书进行了分析,认为本书对于翻译的宏观认识和系统梳理有相当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翻译论>是许钧先生数廿年来对译学工作的思考和总结的结晶.本文拟从"论"入题,从宏观角度上通过对书名、内容编排、研究思路等方面对该书进行了分析.认为本书对于翻译的宏观认识和系统梳理有相当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方华文教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以它的独特叙述风格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和精神享受。它从不同角度追溯了20世纪中国翻译界的译人、译事、译著和译论的百年历史。它系统介绍了这段漫长而又丰富的译史,由此填补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和国际译坛的极大震动。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方华文教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以它的独特叙述风格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和精神享受.它从不同角度追溯了20世纪中国翻译界的译人、译事、译著和译论的百年历史.它系统介绍了这段漫长而又丰富的译史,由此填补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和国际译坛的极大震动.  相似文献   

5.
尹亚辉 《内江科技》2007,28(4):24-25
翻译过程中两种文化背景的转换导致的作品风格的“散失”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这也正是不可译论提出者坚持“翻译难”这一观点的由来。本文从译者的翻译能力、作品的选择等因素、以及对于翻译风格的多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崔兰 《科教文汇》2012,(10):75-76
翻译是"技术"、"艺术",还是"科学"?这个问题至今难有定论。但无论如何,"翻译学"这个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译界学者所接受,并且大多早已积极投身于"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当中。而中国目前的译学建设不得不说受到了西方译论发展的影响。本文对西方译论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所引起的问题,即国内译界不少学者所提倡的"中国译学"的建构问题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语言文化的特异性这个角度拮取数例分析了英语汉语转换过程中的一种替代形式,即:"正说反译、反说正译"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淳柳  王书亭 《今日科苑》2010,(8):238-238
翻译作为人类悠久的历史活动,学术界对它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虽然在时间上传统译论已经结束,但它对当代译论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其关键在于必须进行现代性的转化。本文通过总结当前译论家在此方面已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具体阐述了传统译论内在精神之中庸思想在重新建立中国传统译论体系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以期为当代译学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何晗平 《科教文汇》2008,(34):52-53
关于翻译是否可能的问题,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绝对可译论、绝对不可译论和相对可译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必然会造成文化亏损和语言美的损失。因此,语言的可译性是相对的,完全等值的翻译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王园 《中国科技纵横》2010,(17):92-92,68
本文通过分析翻译理论的两种“极端”一一传统译论和解构主义的翻译观,肯定了本雅明关于译者的主体地位的观点。充分肯定了译者是“创造性叛逆者”的提法,既不贬低也不拔高译者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位于仆人与主宰两极之间的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可译论与不可译论之争存在由来已久。现试从哲学理论、英汉习语翻译实践与文化趋同三个角度对翻译的可译性进行论证,从而证明翻译不仅可译而且对当今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不可译论的根源来于对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的畏惧,译者应不畏艰难,为译出精彩译文而努力耕耘。  相似文献   

12.
翻译类别有很多种,其中包括作家翻译自己的作品,即自译,这是翻译中并不多见的现象。通过对自译概念的介绍,首先回顾国内外的自译作家,然后选取林语堂的自译作品作为个案研究,在词语、句法、篇章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试图从林语堂的自译实践总结其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史彩霞  焦玉彦 《科教文汇》2009,(18):256-256
本文讨论汉英翻译中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语言的相对不可译性及其补偿措施。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社会等文化背景,这就给翻译造成了困难。但不可译性并非绝对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其实是共同存在的,我们可以采用补偿方法,对不可译性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尽量减少翻译障碍以促进语言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王文娱 《内江科技》2009,30(7):164-164,156
本文主要论述了翻译研究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体系的观点,肯定了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论及“和谐说”在翻译研究上的现实意义和存在价值,同时也指出翻译研究仍存在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吴英平 《科教文汇》2012,(11):135-136
高校网站作为对外传播信息的窗口,英文译文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等获取信息量的正误,影响传播效果。在翻译时要遵从读者的阅读要求和习惯,将译文变通为读者易理解的文字。变译是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要求对原作进行变通和翻译,适用于科技信息翻译、新闻翻译等实用文本翻译。网站有明显的宣传特点,属于实用文体,适用变译理论。本文用七种变译手段中的"增"、"减"、"编"、"缩"、"并"来说明这些策略是如何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的。  相似文献   

16.
广告作为宣传商品的主要手段常采用仿拟修辞手法。仿拟手法的运用给广告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结合实例,提出广告英语中仿拟修辞的翻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仿译和创译。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汉英翻译中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语言的相对不可译性及其补偿措施。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社会等文化背景,这就给翻译造成了困难。但不可译性并非绝对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其实是共同存在的,我们可以采用补偿方法,对不可译性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尽量减少翻译障碍以促进语言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黄涛 《今日科苑》2007,(12):227-228
在更好的理解翻译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明确翻译的目的和重大意义。在总结以往的日译汉翻译经验的同时,不断的大胆实践,巧妙运用日译汉翻译的技巧,探索日译汉翻译的新思路,新方法。促进中国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希望能为中日在更加广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9.
王丽慧 《科教文汇》2007,(5S):180-180,202
要搞好翻译,必须处理好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人类文化的共性决定了其可译性,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其特殊性,这就使得其可译性产生了限度。我们可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解决不可译性问题。然而在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差异,使这种流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0.
吴璇 《科教文汇》2011,(35):202-203
译场是翻译佛教经典的场所,也是我国古代佛经经典典籍集体合作翻译的组织机构。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译场发展演变的论述,探讨古代译场随着历史变迁功能和管理得到了不断充实和完善,评述其科学性。并且通过论述古代译场的组织结构和翻译程序以及集体合作的翻译形式,探讨了古代译场对后世的翻译事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