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以"预设"为前提,以"再现"为旨归,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尽管人们很早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概念,但事实上教师既没有把自己当作"客体",也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当作"主体"。那么,教师在传统的课堂上实际上起着什么作用或处于什么地位呢?多少年来,一个"主导"的提法,竟把教师放到了"超级主体"的地位。什么是"主导"?《现代汉  相似文献   

2.
<正>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呈现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在探索与磨砺中完美蜕变。课堂中发生的一切考验着执教者的智慧,由于缺少深邃的反思,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温度。吴非老师所著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着眼于"人的教育",站在高处看待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一、启发思维,主动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由传统的"一言堂"转而引导他们走向舞台中央,展示才华。但是课堂上总有沉默的一群,目光呆滞,  相似文献   

3.
<正>未来课堂是什么样子,我是怎么知道的?这来源于一次教师培训,自己大脑的所有也随着这期待中的未来课堂——"翻转课堂"而颠覆。一、我对翻转课堂的认识究竟什么是翻转课堂呢?先让我们整体回顾一下传统课堂的班级授课制的由来。记得默克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学校是唯一不受科技革命影响的阵地。今天的教室和维多利亚时代没  相似文献   

4.
对新课程实践的反思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随着实验的不断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课堂上的散乱活跃、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自主与自流、纪律与秩序等等.一些专家和一线教师针对课改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对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进行重新审视,纷纷撰文,引导教师走出误区,摆脱尴尬.认真学习这些反思文章,我们感到,它们对拨正课改航向、引领实践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往往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但我们也感到个别反思的"度"有点过,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批判得过于尖锐,有的把一些极个别的现象当作普遍现象来剖析,有的反面课例虽能在课堂上找到一些影子,但加工的成份太多,致使身处一线的教师在学习了这类文章后,对课改如何继续推进越发困惑、迷茫.究竟什么是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究竟该怎样做?是退?是进?还是原地踏步?本文拟从"反思之反思"与"如何对待反思"两个角度进行阐述,以期帮助教师科学地认识和对待"反思",不断优化、调整教学行为,坚定课改信心.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改理念最终要落实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发生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业发展也主要依靠课堂。为此,数学教师"读懂课堂",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是凸显数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执教教师要读懂自己的课堂,这是本质目的。一、读懂"教什么"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课堂上有没有实现目标?教师有没有调整目标?有新生成的目标吗?这些问题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要常常进行课后反思,反思:是否体现数学学科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的内涵到底是什么?高质量的语文课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答案可能很复杂,但"语文味"应该是最基本的尺码。为什么有人说当今有些语文课不是语文课,而是思品课、历史课、音乐课?为什么有人竟说有的语文教师不会教语文?一个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师对"语文味"的认识还不够,还不明白怎样在一堂课上尽可能多地"煮"出语文的浓香。本文仅举几例,以试图解说偏淡的"语文味"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7.
一、提高教师的情感素质一节课要上得好,首先教师要有艺术家的充满激情的心灵。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灵,在上课的时候,首先感动的是他自己。他自己首先被这种氛围所感动,于是,用自己的情感自然流露,而去感染我们在座的学生。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道始于情"。如果一个老师无精打采地来到课堂上会是什么样子?而一个老师带着充满了激情的心灵来到课堂上,又会是什么样子?教师上  相似文献   

8.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注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目标。那么,究竟目前中小学课堂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如何?思考什么?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一)视满堂提问为启发式教学。教师常常把提问作为公课开的一种装饰,把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提问以及提问多少当作评价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其实问答式教学不一定必然是启发式教学。教师的满堂提问达不到积极效果,甚至会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中,举手才能发言已经是惯用的课堂教学常规.那么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规定,教师是如何看的?学生又是如何理解的?它是否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发生在一年级课堂上的一件事,使我对"举手发言"有了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今天,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开始从"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更为自觉的探索和追求。那么究竟什么是学习最大的问题?让学习发生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教研室魏星、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刘咏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  相似文献   

11.
正所谓"高效课堂",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即在课堂四十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那么如何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呢?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浅显的认识。一、充分备课,懂得取舍每次备课前,教师都要问自己,这个单元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这堂课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系统的整理清楚了,才开始备课。备课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师生的一段生活经历,是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语文课堂,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非生活化"倾向,教师并没有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当作是"生活",而是把它当作了"生活的准备"--为了所谓"将来的生活",剥夺了学生"现在的生活".教师用自己的目标替代学生的目标,用自己的体验替代学生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表达的,往往不是真情实感,而是"虚情假意";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不是生活的本真,而是异化了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正>1.教一班中学生与私塾里的几个小孩不同,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点评】"台上有个样子"是什么样子?这里不仅包含了教师的衣着,更包含教师的谈吐、行为习惯,都得有一个正经的样子。其实这是教育伦理学的基础。末一句"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可谓是妙论,何止师生如此?校长与老师又何尝不是?长官与下属又何尝不是?如此,方有师生之和谐、课堂之和谐!另外,万不可将一己之不愉快带进课堂,教师之情绪会传染给学生,所以要带就带快乐吧!  相似文献   

14.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与"规范",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是一对教师无法准确把握的矛盾。因此在许多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常常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现象:或是过于强调"开放",导致课堂上热闹非凡却难以驾驭;或是过于注重"规范",导致课堂上沉闷压抑,毫无乐趣。面对新课程实践,面对新的课堂,面对这样两难的课堂秩序,我们究竟该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15.
当今学生优越感强,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如何让学生在"学"和"讲"中忘我地汲取知识,通过"学",感悟和应用知识;通过"讲",训练和提升思维。教师在"学讲计划"的课堂中究竟发挥什么作用?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人语我国的基础教育成绩卓著,但问题依然很多。在理论研究和理念引领这一领域,从来就没有停止。课改热还远未消退,翻转课堂和"核心素养"又开始登陆"置顶",牢牢占据了从教育教学研究到实践领域的很多追新创新者话语中心。但素养是什么?素养的核心又是什么?而且"素养"究竟关乎谁?是关乎学生、教师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53):40-41
<正>新课程理念的春风吹进课堂,新颖个性的教学理念和花样百出的教学方式冲击着传统课堂,我们欣喜的同时也茫然,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真正的语文课堂?常常看到这样的解读文本的方式:"这篇文章讲了什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或者"学完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教师把研究重点聚焦在文本内容理解上,强化"人文感悟",过度深挖文本的人文内涵,淡化"语文的感悟",忽略语言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  相似文献   

18.
听课学校都重视听课对教师成长的作用,都不同程度地给教师下达了听课任务,但年轻教师听课往往存在以下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听课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听课是为了"克隆"——年轻教师容易把优秀教师的课"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甚至有的年轻教师还不知道听课究竟听什么?  相似文献   

19.
背景   从今年秋季开始,浙江省的55个县加入了新课程改革.究竟新课程新在何处?新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新课改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好处?从9月10日开始,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邀请了13位优秀教师,每天一课,进行了我国首次课堂教学的新闻直播,让大家一睹新课程的课堂.   13位教师中,只有两位不是特级,其中之一便是杭州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郭初阳.……  相似文献   

20.
自从小学开设科学课以来,怎样上好科学课便成为教师研究交流的主题,由于好多学校都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师,科学课究竟怎样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应当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科学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给学生一个"愉悦的科学课堂",一个"生活化的科学课堂",一个"思想教育的科学课堂",一个"游戏化的科学课堂",一个"网络化的科学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