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同源词是指音、义相同或相关,并且由同一语源孽生出来的词.同源词的系联须从音、义着手.传统词源学从汉语书面文献出发,优势在于可以汉字为线索进行系联,但该方法常常局限于汉字形体,出现系联不周或者系联不当的错误.在系联同源词的过程中,辨析同源字、同音字、近义字、异体字、形声字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至关重要.文章拟以"周"的谐声偏旁字的系联情况为例,说明上述字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形声字的"右文"兼具形音义和孳乳新字能力的理论来探究散见于<说文解字>中的23个从"尧"得声的形声字是否为同源词.  相似文献   

3.
关于广义"被"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被"字短语的句法功能出发,分析了由"被"字短语构成的几种"被"字结构的句法分布和语义特点,分别描述了"被"字短语及由"被"字短语构成的主谓结构、偏正结构、"的"字结构语法特点,探讨了"被"字引进的动词不出现在谓语部分这种广义"被"字句式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4.
释"基考"     
本文铨释S.6825<老子想尔注>中"基考"一词,其成词途径与<赤松子章历>之"基考"迥异.  相似文献   

5.
牛本是一种动物,但现在人们所说的"牛",大多数情况下用的都是它的新义,即"不一般,超乎寻常", "牛"字的新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词义内部发展的线索.本文重点探讨了"牛"字意义引中的路线,并分析了"牛"义引申的内在联系性.时这种旧词产生的新义是应该写入词典进行规范,还是应该看成网络流行语而任其自生自灭,值得引起词汇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简明古代汉语字典>,举详实例藉以说明从"朱"得声的字如"珠"、"铢"等字以及与之声音相近的字如"渚"、"柱"和"椟"、"犊"等字均含有"小"义,以补众家"右文说"著作之遗.  相似文献   

7.
"所以"可以表示原因、凭依、目的.表示原因的"所以"是一个词,而其他的"所以"是"所"与"以"的组合.  相似文献   

8.
"が"表示新信息,"は"表示旧信息.有时"が"、"は"也可以替换使用.  相似文献   

9.
"闲人"雅歌——欧阳修词学观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湖念语》及词体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欧阳修的词学观念,即合乐可歌的体性、"聊佐清欢"的功用及"闲人"雅歌的审美理想。在词体文学音乐性、功用等方面,欧阳修与当时人们的观念毫无二致,不同的是他对创作主体审美情趣的重视,这体现在他的创作与作品整理上。欧阳修的词学思想与宋人文化高涨不无关系,有别于鲖阳居士《复雅歌词序》所主张之"雅"。欧阳修的词学观念与其创作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他在遵循词体体性的基础上提升了词的品格,为苏轼、秦观等词人提供了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0.
多义性涉及认知心理机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多叉性的研究也涉及到词典语义网络的构建,是义项划分和义项排列的核心问题.笔者试图探讨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是如何通过语用充实生成、发展和理解旧词新意的.本文以"书"为例,从语用充实角度分析了一词多义系统的产生和扩展;兼谈在汉语、汉英词典例证和释义中的缺陷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以"人(亻)"作为构字部件的单音节词的梳理,分析了"人"部字单音节词的语义范畴及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杨晓霖 《现代语文》2006,(8):109-110
从旧词的核心意义出发引出新意义即旧词新义.在信息化文化浪潮的席卷下,汉语言文字的本体功能被不断发掘和延伸,一些词条被注入新义并在大众间传播使用.旧词产生新义是经济原则在语言中的体现,是由于词汇系统内部自我调整而产生的,它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也和语用因素密不可分.(宋培杰,2004)旧词被赋予新义的过程往往是不容易被观察到的.本文主要叙述笔者观察到的"搞不好"一词的词义泛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简析《山西文水话"圪"字小集》中部分圪字头词,同时小集了部分文水方言圪字头词.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的"才"字是一个有着复杂用法的副词."才"字句有典型的语义预设, "才"字本身也可触发非典型的语义预设,随着"才"字位置的变化(或前或后),所触发的非典型的语义预设可分为两类:一是用来表示主观大量;二是用来表示主观小量.  相似文献   

15.
说"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把"的词性、作用和意义谈了一些看法认为把字句里的"把"是个介词,"把"表示"把"后面的宾语是动词的作用和影响的对象,把字句的"把"是一个语素,"把"可以用"使"去替换只是把字句与"使"字句表义相同的偶发现象.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字典>把"凵"读作qiǎn和kǎn,把"()"读为qiǎn,<汉语大词典>把"凵"读作kǎn,同时二书认"凵"为"坎"的古字,均误;"凵"、"()"的正确读音是quǎn,"凵"非"坎"的古字而无kǎn音.这两部辞书把"()"、"()"、"()"、"()"、"濈"、"()"、"霵"等七字读为ji亦误,这七个字均应读zi.  相似文献   

17.
说"艸"     
"艸"即"草"的本字.本文首先介绍了"草"的源流演变以及与"草"有关的词语组合;然后介绍了<说文>中的"艸"部字,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类;最后,从"草"的喻意出发,介绍古代文学作品中"草"的象征意义,以及当今社会的"三草"理论.  相似文献   

18.
"所"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复杂的一个词。古代汉语"所"字用法归纳为用作名词、数词、量词、假设连词、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由网络产生的新词、新意旧词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和越来越大的规模影响着当下老百姓的生活,不知不觉也扩充了我们的词汇量。网络新词语有诸如"梨花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能割裂;而是应该遵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情境的"五不离"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