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舆论监督引发名誉权诉讼2006年6月15日和22日,由于《第一财经日报》刊发了记者王佑采写的两篇报道《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富士康离职女工:连续作业12小时已是家常便饭》,揭露富士康科技集团在深圳的工厂普遍存在工人“超时加班”问题。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因《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其存在工人超时加班等  相似文献   

2.
亦杰 《今传媒》2006,(11X):49-49
备受全国关注的富士康同《第一财经日报》(以下简称《一财》)的新闻官司,以当事双方发表联合声明,互致歉意为“大结局”,达到“和谐发展,善意解决”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田华 《新闻界》2007,(2):77-78
2006年6月,因报道富士康科技集团旗下鸿富锦(深圳)公司员工超时加班,《第一财经日报》两记者被富士康告上法庭,遭受巨额索赔,双方剑拔弩张,成为轰动全国的由舆论监督引发的新闻事件。9月初,富士康事件突然峰回路转,双方握手言和,匆  相似文献   

4.
陈强 《新闻传播》2007,(11):36-38
2006年的夏天,传媒人最关注的一个话题莫过于“富士康天价索赔案”。事情缘起2006年6月15日,上海《第一财经日报》在C5版头条发表了记者王佑的《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以下简称《富》文),披露台湾首富郭台铭旗下富士康科技集团(Foxcom)深圳基地(即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员工超时加班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5.
甘勇  李瑾 《新闻前哨》2006,(10):49-49
因不满一篇有关富士康员工“超时加班”问题的报道,最近台湾首富郭台铭所控制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旗下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向《第一财经日报》两名记提出总额人民币3000万元索赔,并由法院查封、冻结了两名记的个人财产(以下简称“富士康案”)。据悉,该案是目前国内向记个人索赔金额最大的名誉侵权案。本拟从法律角度,指出其瑕疵,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6.
《视听界》2006,(5):108-109
事件始末富士康将记者告上法庭并提出天价索赔因不满一篇员工“超时加班”的报道,台湾首富郭台铭所控制的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下称鸿富锦),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向《第一财经日报》的两名记者提出高达人民币3000万元的索赔,并已要求相关法院查封、冻结了两名记者的个人财产。(鸿富锦为富士康全资子公司,富士康又是台湾鸿海集团子公司。)《第一财经日报》发函谴责富士康《第一财经日报》8月28日下午向富士康公司发函称“记者报道属于职务行为,报社将动用资源支持两人全力应对诉讼”。《第…  相似文献   

7.
孟建  钱海红 《新闻记者》2006,(10):39-41
前些日子,陡然而起的“富士康”案又倏尔平息。“富士康”案的基本情况是:国内媒体《第一财经日报》于2006年6月15日和22日分别刊发了两篇报道,反映的是富士康普遍存在工人“超时加班”问题。7月3日.与此报道有关的台资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下属的鸿富锦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在深圳以名誉侵权为由,向《第一财经日报》两名记者提出总额3000万元的索赔,并要求法院查封两记者的个人财产。8月30日,富士康集团决定把对《第一财经日报》两住编采人员的索赔额降为1元人民币,并追加《第一财经日报》社为被告。9月3日,富士康与《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联合声明,以和解的方式解决了这场诉讼纠纷。此案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刊为此发表一组文章,从公关危机的处理、法律视角的点评和呼吁构建和谐传播环境三个方面来讨论此案,以见社会各界的反应和此案的意义所在。[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姜雷 《青年记者》2006,(24):38-39
2006年6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的记调查,章经媒体转载后引发广泛关注。2006年7月3日,富士康认为该报道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向深圳市中院提出诉讼。7月17日,记王佑和翁宝收到了法院冻结其资产的通知书。8月25日,富士康旗下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名誉侵权为由,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索赔3000万元,并申清冻结了被诉记的个人财产。8月28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声明,对鸿富锦公司采取诉讼保全措施查封记个人财产“表示强烈谴责”。8月30日晚,富士康将诉讼标的降为1元,相关记财产被解冻,同时将《第一财经日报》列为被告。9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组建律师团应对富士康诉讼。2006年9月3日18点10分,《第一财经日报社与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声明》出现在《第一财经日报》网站上。双方在“相互致歉、相互致敬”之后,富士康撤销了对“一财”的诉讼。至此,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官司就这样戏剧性地握手言和。  相似文献   

9.
靖鸣  陆先念 《传媒观察》2006,(10):14-15
事件事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6月13日英国《星期日邮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称生产苹果公司主打产品iPod的富士康女工每月的工资收入仅有27英镑。两天后,《第一财经日报》C5版头条跟进发表了《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一文,成为事件的直接导火索。该文以一名普通员工的口述实录形式,指出富士康工厂存在“一般操作工必须连续工作12小时,不得说话”、“三个女工因经常加班而在生产线上晕倒”等非法用工现象。16日,苹果电脑(中国)公司新闻发言人表示:如果代工厂不能满足员工待遇的有关原则,苹果将会取消其代工资格。19日该公司开始对代…  相似文献   

10.
一个企业在面临危机时能否采取明智而有效的公关对策,成为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甚至可以说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一、“富士康”事件与危机公关日前,富士康科技集团旗下子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因不满媒体报道劳工“超时工作”问题,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将《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和编委告上法庭,并提出高达3000万元的索赔,还要求法院查封、冻结了两人的个人财产。此事件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一时间舆论哗然,纷纷将矛头指向富士康,对其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后来,经过双方的协调,二者于9月3日发表联合声明,称双方“基于建设和…  相似文献   

11.
沈正赋 《今传媒》2006,(11):9-11
每当人们在谈到如何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时候,往往过于强调它的外部环境因素,诸如法律保护缺失、地方保护主义作祟等,给新闻舆论监督的正常开展带来困难、造成干扰,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者淡化了新闻媒体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拟就新闻媒体在“富士康诉记者案”中的前后表现,对其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定位作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一、研究缘起:记者遭天价索赔案始末2006年6月15日,上海《第一财经日报》在C5版头条发表记者王佑采写的《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一文,以一名化名为陈峰的富士康普通员工的口述实录形式,报道台湾首富…  相似文献   

12.
青记 《青年记者》2006,(17):52-53
因不满媒体报道其在深圳代工厂普遍存在的劳工“超时加班”问题,世界500强、台湾制造业巨头——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陆投资的富士康科技集团子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最近向((第一财经日报》的记和编委提出总价3000万元人民币的索赔。这不仅是目前为止全国索赔金额最大的名誉侵权案,同时也首开大型企业查封记个人私有财产的先例。  相似文献   

13.
2006年的夏天,“富士康天价索赔案”引起国内传媒的热切关注,报纸开专栏,电视有专题,各地电台的新闻频率也纷纷播报,涉案记也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博客,该案顿成中国大陆最具轰动效应的媒介事件。然而到了9月,双方却突然达成和解,声称:本着“和谐发展。善意解决”的精神,富士康撤销对“一财”及其记的诉讼案。  相似文献   

14.
读报随想     
(一)问题与新闻不是说生活中所有问题都可构成新闻来报道,但至少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是可以构成新闻或用言论去探讨。以此观点看,今天的《人民日报》对此问题处理得很好,不仅有问题性新闻,而且所发的言论,哪怕小言论,都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促使问题的解决。以2006年7月10日为例,至少有三篇言论很发人深思。一是《世界杯与足球场》“今日谈”,二是《杜绝超时加班缘何难》“人民时评”,三是《何时不再炒“状元”》“今日新语”。这三篇言论问题抓得很准,分析得很好,有说服力。如《世界杯与足球场》,当日世界杯已结束,中国…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时,媒体何以兴味盎然大炒“松霞恋”?大概梁锦松是香港“财神爷”,有财;伏明霞是中国体坛四大美女之一,有貌,宣扬一下“男财女貌”罢?孰料媒体之关于“松霞恋”花边报道却接二连三。一会几松霞完婚了,单单报道的题目《‘偷偷摸摸’娶了跳水皇后》就怪吸引眼球的;过了一会儿,又有报道接踵而至:伏明霞结婚才三  相似文献   

16.
轰动一时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下属的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起诉《第一财经日报》两位记一案,在当代中国新闻侵权诉讼案件史上十分罕见:从8月28日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富士康状告记侵害其名誉权并向记索赔3000万开始,到8月30日富士康将诉讼索赔由3000万巨额改为象征性的1元,再到9月3日富士康撤诉,双方发表和解的联合声明,真是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极富戏剧性。有评论认为,“其悬念度和跌宕度倒不像是一场新闻侵权官司,而像是事先精心导演的一幕精彩戏剧,全然出乎人们的正常思维和判断”。  相似文献   

17.
莫嘲笑弱旅     
今年4月20日《新民晚报》体育版有一则报道,马尔代夫国家足球队来华参加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第九小组比赛的消息,用了这样一条标题:《马尔代夫“旅游团”来了》,让人觉得很不是滋味。诚然,相对中国队而言,马尔代夫队确实是一支弱旅。但是因为人家是弱旅,我们就可以如此嘲笑?这样做有“强队”的风度吗?何况,强与弱总是相对而  相似文献   

18.
顾理平 《新闻实践》2006,(10):55-55
“富士康”状告《第一财经日报》两记者一案,不仅引起新闻界的震动,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案件最终虽以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而撤诉,但此案仍留给人们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对于这样一起案件,每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讨论、去思考,但讨论问题需要有理性精神,在法治社会,还需要符合法律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调查与排行     
《青年记者》2012,(31):22
本刊就传媒人加班情况所做的调查显示,近半数的人一周要加四五次班,每次加班时长多在两个小时左右,且9成以上的被调查者所在单位对员工加班没有额外发放补贴。盘点10月的传媒,优异策划是《人民论坛》的《新政治观探讨》,优异报道是中央电视台的《假宽带真相》,优异评论是《南方都  相似文献   

20.
"富士康"案点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魏永征  朱莉 《新闻记者》2006,(10):41-43
来得快,去得快,如同“蹦极”般地大起大落的“富士康”案戛然而止。从天价索赔3000万跌到1元.从史无前例的(在新闻官司中)冻结记者财产到双方谦和地握手互致尊敬,不过几天工夫,可谓奇峰迭起.令人眼花缭乱。虽然舆论还很激愤,但是作为案件,应该已经告一段落。这样我们就可以来点评一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