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得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把做文章比作做包子:如果文字很长,像包子一样皮很厚,咬了几口还没有吃到馅,读者就会厌烦了。而编辑的工作就是“做包子”:一方面要保证包子里有“馅”,另一方面要保证让读者一口能咬到“馅”——实实在在的新闻信息。但遗憾的是,像这样皮薄、馅多、味美的“包子”并不多。这里面既有编辑“技术”的原因,也有新闻“原料”的原因,还有操作“配方”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编辑的误区     
作为一位记者和通讯员,在新闻采写中可能有漏报新闻或出现报道失实等失误,作为以稿件为主要工作对象的编辑来讲,也同样免不了有自己的误区。编辑工作是使新闻稿件传播出去的必经一关。编辑对稿件润词句,饰文采,精心修改,使之圆满、和谐,达到刊出水平,同时还要进行标题制作、版面编排处理,等等。这一系列活动全是在编辑部进行的,不像记者那样贴近实际生活,这其中的一个“误区”就是改稿、编稿时容易犯主观想当然的错误,以致造成新闻失实。一家市报发表了这样一则消息:“市机电局向老企业技术改造要经济效益,在开发新产品、新材料、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上获大面积丰收”。而事实是机电局只是在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等方面做了些基础性工作,谈不上取得大面积丰收,而编辑在改稿时加  相似文献   

3.
先学做新闻编辑,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编辑! 就我自己的体验,认为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的编辑”好。每一个报纸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编辑工作有它自己的一套特殊规律。初学新闻编辑的人,得先有感性知识,掌握自己报纸编辑工作的特殊规律,才能有比较深切的感受,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去掌握新闻工作、包括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新民晚报原名新民报晚刊,解放前就已在上海出版。如果从1929年新民报在南京创刊的时间算起,它已存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家老报纸是出过一些编辑人才的。三十年代有“三张一赵”之说,就是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和现任报社社长的赵超构。新闻编辑  相似文献   

4.
如果报纸被比喻成一道精神大餐,那么新闻单位的记者就好比是采买,编辑就是厨师。采访记者是捕鱼人,编辑则是烹饪师。编辑在报刊工作中负有非常重大的责任不同的报纸根据不同的属性、分类和定位,由编辑做出适合读者口味的各道大菜和地方小吃。新闻编辑如何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很重要方面就是要具备“三有”。何为“三有”?  相似文献   

5.
人生就是选择。投身新闻业,一干就是近25年。回溯已经走过的路,感触良多。邹韬奋先生在一篇《有志于做新闻记者》的答读者问中说:要当记者的话,新闻界人士可以与你谈关于采访新闻、编辑新闻以及写新闻的一般技术上的要点,“此外恐怕还需要你自己多阅有益的书报杂志,充实自己的知识。”确实,“充实自己的知识”,是干新闻的基础条件。我踏进文汇报,一直在理论部工作,当理论编辑。刚上手时,不少有新闻资历的朋友对我说,当编辑就是要成为杂家,什么都要懂,什么都不必专。我是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听了这个“门道”受到启发,于是…  相似文献   

6.
杨萍 《青年记者》2006,(24):46-46
当报纸编辑,一要会编新闻,二要会写言论,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不会写言论的编辑,不能视为合格的编辑。这是许多新闻前辈和同行的共识。如果说新闻是瓜的话,那么,言论就是瓜儿连着的那根藤;如果新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言论则是沟通绿洲的地下河;如果说新闻的力量在于事实,而言论的力量就是道理。因此当新闻向人们报告了“是什么”的时候,言论则是不时地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7.
我认为,新闻编辑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造性,就做不好编辑工作。 也许会有人说:“你过分夸大了编辑工作吧。编辑,不就是修修改改、删删补补吗?” 这修改删补就是一门学问,小看不得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事业常常被人们看作是杜会前进的“哨兵”,而北京日报则为自己的新闻报道也设了一个“岗哨”,安排了自己的“哨兵”这就是“新闻监测”制度。 通过下文的介绍,我们看到,北京日报的“新闻监测”至少在两个方面发挥着“哨兵”的作用:首先,它告诉报社的编辑记者其他媒体报道了什么,自己缺少什么;其次,它对报社的编辑记者形成无形的监督,让大家看到和兄弟媒体在报道中的差距,从而激发起迎头赶上的热情。于是,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北京日报的新闻报道中鲜活的内容多。为此,我们特编发该文,详细介绍北京日报“新闻滥测”的内容,希望能为媒体同行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讯员园地     
初学写作的朋友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毛病:稿件内容很杂,面面俱到,主题不突出,甚至让人看不出主题是什么。造成这类毛病的原因之一,就是舍不得对会冲淡主题的素材“割爱”。 众所周知,通讯员对自己经过辛勤劳动采访到的素材,特别厚爱。然而,自己喜爱的东西,不见得都是有用的。相当多自己觉得是新鲜的素材,不一定就有新闻价值。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必然会冲淡主题。与吃东西一样,好东西不能吃过量,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不适当地往稿件里“塞”,同样要造成“伤食”,致使主题淹没在大量罗列的素材之中。对于这些不利于表现主题的新闻素材,通讯员就要敢于“割爱”。 笔者觉得,一是在确定主题时,要认真组织好素材,舍去可能造成多主题多事件的材料;二是在修改稿件时,要果断删除可能冲淡主题的无关紧要的枝蔓。敢于“割爱”,才能使主题更突出,更鲜明。通讯员朋友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0.
史力 《新闻世界》2014,(1):17-18
由于记者在前方采写,受时间和个人视角的约束,常使稿件存在各种瑕疵甚至错误。一旦带有错误的新闻见报,轻则让新闻本身的价值受到损害,重则会酿成新闻事故,造成不良影响。编辑是新闻活动的后期阶段,编辑的一大职责就是对记者的稿件进行"把关",确保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做到准确无误。本文对编辑如何做好"把关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有人可能会问,地方报纸多报道“天下事”,岂不是丢掉了自己的特色?我认为,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地市报的特色,不在“以刊登本地新闻为主”,不是唯有“独家新闻”才能体现,也不单纯是本地的“地方特色”。报纸办出自己的特色与办出地方特色不完全是一回事。地市报纸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所刊新闻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即对本地区读者的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加上时新性、趣味性以及使新闻价值充分体现的编辑手段。之所以说努力向读者介绍“天下事”丝毫也不会影响地方报纸的特色,是因为选择反映“天下事”的新闻,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与本地读者有地理上、心理上的接近性,与读者的切身利益在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对于新闻失实的原因,人们从采访、写作方面找的较多,从编辑工作方面找的较少。好象编辑只是在记者或通讯员的稿件上修修补补,不会导致大的错误。而对原稿中的错误,编辑是不负重要责任的。其实不然,鉴别和核实稿件真实与否,是编辑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编辑不论在选稿、审稿和标题方面,如若稍有疏忽或处置不当,都会造成新闻失实,甚至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  相似文献   

13.
不应该当"太平"记者、"太平"编辑,要多为自己的新闻生涯写几个感叹号,要教于掀介"浪头",起个"浪花",每过-段时间就让自己的新闻事业来次激情爆发. 选择了新闻道路,就注定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就永远也不会成熟.  相似文献   

14.
“新闻策划”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随着“策划”理念与行为在企业经营、广告宣传、公关活动等领域的广泛运用,新闻出版界也及时探索“报道策划”、“编辑策划”、“出版策划”等运作问题,“新闻策划”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但是,这个应运而生的概念却不那么幸运,流行伊始,就引起了争论。赞成者说:“新闻策划”是“报纸的新的生长点”,“有新闻就会有新闻策划”,“有新闻竞争就会有新闻策划”;反对者说;“新闻根本就不能策划,凡是策划出来的也不能称之为新闻”,“策划性新闻只不过是披着新闻的外衣的广告和宣传”。因此,科学地认识“新闻策划”这个概念及其反映的现实内容,就是探索新闻传播领域中策划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论“斗气”     
人世间的事情说来也怪,有些东西想学总难学会,譬如“忍”;而有些东西不学就自然而然地会了,譬如“斗气”。 大家都明白,斗气就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用《魔鬼辞典》的解释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刚看完一则电视新闻,说美国的交通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司机开“斗气车”,新闻还详举了数例,说最近5年死于“开斗气车”的人达12600之多。 什么是“开斗气车”?我想不外乎几种情况:该让的不让,开霸道车,弄得后面的车想超超不过去,司机一阵火起,就油  相似文献   

16.
办好报纸很需要有一支生机勃勃,富有创新意识和超越精神的编辑队伍.从事新闻工作才5年的李皖,是长江日报这支优秀青年队伍中的一员.他跑高教战线抓出的新闻屡出新意,频频被转载,引起许多人关注.长江日报还专门召开李皖新闻作品评析会,探讨新闻发现问题,这次业务研讨活动,对九十年代如何抓新闻提供了若干思考.新闻就是提问题的活动记者要发现新闻,必须首先对什么是新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李皖之所以在新闻发现中颇有建树,主要在于他对新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即“问题说”:新闻就是提问题的活动,而问题的真假和深度、广度决定了新闻的价值.就“问题说”的形成,李皖谈了自己的实践过程:从注意文字到注意事件特征到注意事件所揭示的问题.他刚参加工作时,写新闻主要是考虑用什么样的文字把新闻事件描摹下来,也就是写“热闹”,对事件本身则不做任何思索.  相似文献   

17.
新闻编辑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新闻编辑主体面对大量的新闻稿件,不仅要对各类作品的特点有较清楚的认识,而且要对这些稿件进行整理、分析、选择、修改等。新闻编辑的根本性原则是对真实性的把握。《新闻学原理》的作者卡斯伯约斯特提出:“一切新闻主要因素是真实。如果一条新闻并不真实的话,刊登这条新闻的报纸也就和这个荒谬的报道一样荒谬。”从另一个角度说,导致假新闻出现的,除了作品主体的原因之外,就是编辑主体的原因了。因此,新闻编辑主体应运用自己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以及思维意识,对杂乱无章的新闻稿件中的信息进行选择,进而判断稿件所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客观,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等。对新闻编辑的真实性把握可以从不同层面入手,从不同角度切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对于新闻失实的原因,人们从采访、写作方面找的较多,从编辑工作方面找的较少。好象编辑只是在记者或通讯员的稿件上修修补补,不会导致大的错误。而对原稿中的错误,编辑是不负重要责任的。其实不然,鉴别和核实稿件真实与否,是编辑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编辑不论在选稿、审稿和标题方面,如若稍有疏忽或处置不当,都会造成新闻失实,甚至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事实证明,编辑工作的好坏,对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编辑必须认真把好关。审稿既要注意重大事实,又要注意细小环节  相似文献   

19.
不写关系稿     
记得刚投稿时,一些好心的同志劝我对编辑搞点“感情投资”,不要铁公鸡一毛不拔,否则难上稿”。这些活听起来顺耳,但细想起来确实是错误的。我觉得,一位初学写作的人,刚开始起步,不在勤学苦练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稿件质量,磨砺自己新闻触角。而钻歪门斜道,将来在新闻报道上也弄不出啥名堂。即使编辑照顾一篇稿件,你自己心里也有愧,不会多么光彩。另外,搞关系稿会扰乱编辑正常工作,影响报纸质量,实在不可取,但是,并不是说通讯员和编辑就不能一起商榷稿件,这也是不对的,通讯员和编辑、报社是鱼水关系,他们人不亲行亲,都是为着一个目标,互相联系大有好处。再说编辑都会从严把关,决不会抛优择劣。这几年,我常对一些熟悉的编辑说“你有一千遍看稿选稿编稿的权利,我有一千个写稿投稿的专利”。我先后给厂报、《澄城  相似文献   

20.
编辑,长年累月伏案改稿,到第一线的机会少,常常只好来什么“吃”什么,似乎被动得很。曾有人以“拼拼凑凑长改短”来揶揄编辑的活儿。其实,这只是说了编辑工作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编辑接触的稿多、人多、上级指示多,脑中储存的东西就多,这些就形成了衡量稿件新闻价值的标尺,只要我们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在力争深入实际、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三尺桌面仍有着“抓新闻”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