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傩是中国民间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一种原始祭礼,是巫傩文化的一种形式,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傩戏则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独特戏曲样式,长演不衰,被誉为我国傩文化的"活化石"。云南省昭通市的一些地区,傩戏曾经长期盛行,其形式与中原地区的傩戏一脉相承,却又带着深厚的地域印记。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巫傩仪式中起着"通灵"的作用。作为历史悠久的工艺品,傩面具在造型、刻绘、装饰、具  相似文献   

2.
傩音乐是古代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等祭礼仪式所用之乐,傩祭仪式中一个重要目的是祈祷农业丰收。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西傩乐既保存了民间音乐的特色,又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的精华。  相似文献   

3.
傩舞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先古祭祀的仪式 傩(nu 6)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就已有傩祭的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上栗县赤山镇丰泉村石洞口历史属于傩文化之乡,有傩文化宝库之称。在政府、专家和传承者的共同努力下,合理保护傩的存在方式,包括傩戏、傩仪、傩歌:傩舞等,定会使这一文化凸显出自己更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正>"傩"是我国古代华夏民族的一种由巫者戴面具驱鬼逐疫的宗教祭祀仪式。在周初,就有关于"傩"的文字记载。"傩"在当时分为"有司傩"和"乡人傩"两种[1]1"。有司傩"主要是宫廷祭祀采用的仪式,到汉代发展为宫廷傩舞。舞者头戴假面,手执干戈,驱鬼捉鬼,也称为"方相舞"。而"乡人傩"则是寻常百姓驱鬼逐疫的仪式。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傩"逐渐由一种祈天向娱神转变,成为了一种具备浓  相似文献   

6.
傩文化承载了岑巩古代苗、汉和侗族等不同民族的原始记忆。岑巩地区现存有许多傩对联,联语的主要功能是驱邪逐疫、驱妖佑民。傩联语向我们展示了傩戏傩舞是一种娱乐活动,娱神且娱人。傩联语还向我们展示了多神信仰,三教并存,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7.
刘怀堂 《文化遗产》2016,(5):113-125
学界对端公戏的认知存在着很大分歧,主要表现在端公戏是传统戏剧扮演还是仪式演剧的争论上。端公戏源自南宋时期湖北随州地方的端公信仰。端公替代巫师而实施巫仪,最早在明天启年间的湖北出现,后随该信仰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传播,至清代、民国吸收了其他扮演或表演艺术因素而蔚为大观。它既不是传统戏剧扮演,亦不能用仪式戏剧来衡量。科仪(纯粹的法事)、戏剧化的科仪、科仪与戏剧扮演结合,以及传统戏剧扮演都属于端公仪式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端公巫术仪式。而端公戏就是由端公实施的、具备巫傩之祭性质与形式、为了特定目的与服务对象、区别于生活与生产行为、独立于传统表演艺术体系的、特殊的戏剧扮演或表演艺术形态。它属于傩戏剧种之一,在"明河"与"潜流"这一"大戏剧观"下,与傩戏体系下的其他剧种一起,构成了不同于传统表演的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江淮之间属于苏皖的许多地方,近年来,田野作业者发掘出大量的巫觋行傩时歌唱的"神书",且在这个区域内,不论在何地,神书的内容基本相似。这些神书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于文化、宗教的研究,亦具有极大的价值。笔者今就经眼的资料,作一报告。 "神书"的演唱我国古代巫风盛行,江淮之间的地区亦不例外。巫觋的宗教活动称为傩,行傩的目的是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消灾纳吉。在  相似文献   

9.
傩舞,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化现象,是民俗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万载傩舞起源较早,流传较广,是江西省傩舞原始生态保留完整、较具独特性和代表性的一种地方傩。它有两个传统流派,即开口傩与闭口傩。而发展至今,也有学者划分出了新的流派。把当代文化馆世人表演的傩舞称作新傩。在过去巳有的文献材料当中,甚多专家者对万载傩舞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开口傩的音乐特征、社会文化价值、传承与发展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特别是最后,笔者就万载开口傩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上提出了深刻地认识与思考,并给出了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白雪筱 《文化遗产》2023,(3):143-150
陕北秧歌是陕北地区社火活动的主要内容,传统陕北秧歌的表演目的、表演形态、表演方式、“竹马舞蹈”和扮演角色具有傩文化特征。在“延安新秧歌运动”时期,陕北秧歌“傩文化”特征因改造而流失,在新时代非遗保护时期,陕北秧歌的日常化与普及化造成了“傩文化”因子进一步流失,但在民间信仰的语境中,如横山牛王会民俗活动,陕北秧歌傩文化特征仍然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11.
婺源傩舞是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婺源傩舞对外传播的可行性,总结婺源傩舞对外传播的内容,并根据目前婺源傩舞对外传播的现状,探讨婺源傩舞在传播中的困境,分析在跨文化视域下,婺源傩舞如何对外传播,从而使江西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同时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2005年6月,由曲靖市文联、富源县文联和富源县古敢水族乡组织的水族傩(nuó)队表演的《吞口舞》,在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节上获得优秀奖。为此,笔者查阅了水族吞口的有关资料,了解到富源水族吞口的来源及特征。吞口是富源水族独有的图腾,来源于古敢乡补掌村一带的民间传说。传说很早以前,水户人家刚刚迁徙到黄泥河畔的补掌、热水、大寨一带,因这里气候炎热,烂塌子丛生,易发瘴疠,民间流传着“死得忙,走热水塘;死得快,走大寨”的谶言。有一年“瘴摆”流行,寨民死亡过半,各寨中的老人商议后,决定杀鸡宰猪去补掌河源头潭坝边祭祀,求神保佑平…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两种唐代民俗背景来讨论杜诗"乌鬼"谜题。一是结合古代"赛祭"、傩文化有关内容,证明杜诗所言"乌鬼"是赛祀、驱傩活动中的头戴黑色面具或面敷黑色油彩的"乌面的鬼神",而不是"乌龟、乌鸦、鸬鹚"等。"养乌鬼"则是结社或在家中供养、祀奉神主。二是敦煌文献中"占乌、祭乌"文献反映的唐代"事乌"民俗,"乌鬼"可能是乌鸦。作者联系多种材料对"乌鬼"民俗文化做了阐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饶有趣味的讨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跳蚤舞是舟山海岛地区迎神庙会、赛会、喜庆丰收时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该舞蹈约产生于清乾隆年间,最早流行于浙江舟山定海、沈家门一带,形成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因其舞姿酷似跳蚤,故而得名。一一、、跳跳蚤蚤舞舞的的历历史史渊渊源源济公的罗汉艺术形象,在佛像雕塑、小说戏曲,影视作品等艺术创作中屡见不鲜,但融入浙东海洋文艺,形成独具特色的跳蚤舞,却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5.
在宗教与艺术的关系研究中,戏剧起源问题一直受到关注。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1912中提出"中国戏剧起源于巫觋"说,与英国剑桥学派学者简·艾伦·哈里森在《古代艺术与仪式》(1913)提出的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观点在国内外学术界形成较大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人类表演学理论对"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说提出商榷,认为仪式和戏剧并存于原始宗教活动中,历时上难分先后,戏剧与仪式的分离可以从实效/娱乐的二元结构加以区分。从人类表演学的角度看,我国春秋战国以前巫术、祭祀、礼乐的文化变迁中,蕴涵了戏剧的起源与形成。人类表演学理论有助于戏剧起源问题的深入探讨,但实效/娱乐的二元结构无法彻底解决戏剧与仪式如何渐进分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永靖傩文化     
郭友实 《档案》2013,(1):24-27
2007年9月,江西、贵州、四川、陕西、青海等省以及省内兰州、文县、临夏县的傩艺术表演团队来到永靖,参加"甘肃永靖·全国傩文化艺术展演"。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安徽以及兰州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甘肃永靖·全国傩文化研讨会"。同月,永靖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到了2008年5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决定在永靖县建立"中国傩文化保护基地"。  相似文献   

17.
西南地区阳戏主体形态为仪式性质,各种"戏剧性"因素尚处在发展形成阶段。本文主要从它的脚色行当、表演动作、唱腔音乐和服饰道具方面给予观照。  相似文献   

18.
流行于广东省吴川市梅菉镇梅麓头村的"舞貔貅"是一种颇具艺术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表演中最大的特点是"貔貅上牌山"和"牌山顶上采青"。据此特点切入展开考证可以发现,这种舞蹈渊源于南宋时期杭州一带的舞队"狮豹蛮牌","牌山"的设置即源于宋金流行的"蛮牌舞"。另外,自西汉至两宋一直有"貔为豹属"的说法;而且从传承年代推算,该舞亦大致能追溯到南宋;这些均可证明,该舞与宋代的"狮豹蛮牌"之间存在联系。因此,舞貔貅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样式,也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我国著名民间文化保护专家冯骥才先生考察南丰傩舞时提出,在南丰石邮村建立小型博物馆、做适度旅游开发、搞好傩舞的传承并对下一代进行审美教育。日前,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建立了傩舞文化陈列展览室。傩班的傩舞艺人把个人珍藏的获奖艺术品捐赠给展览室,并邀请县档案局的工作人员指导布展。  相似文献   

20.
任正霞 《兰台世界》2015,(6):108-109
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处武陵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形成独特的民俗宗教与文化——"冲傩戏",分析其内涵发现黔北仡佬傩属于湘中梅山文化圈,它们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神祗崇拜,在傩仪中都展演"和梅山"仪式,为信人祈福纳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