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以614名中学生为对象,采用班级环境、情绪弹性以及习得性无助问卷进行施测,探索中学生的班级环境、情绪弹性与习得性无助的关系。结果发现:习得性无助的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主效应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水平;初三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相对较高,初二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较低;班级环境、情绪弹性与习得性无助的大部分维度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师生关系、积极情绪能力、学习负担和同学关系对习得性无助有显著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量90、95后学生涌入高职校园,习得性无助群体成为高职校园中一类特殊的弱势群体。文章从两则典型的案例出发,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从习得性无助群体的原生家庭入手,解析不良亲子关系对高职习得性无助群体的影响;通过引入高校的介入机制,提出了构建家校共育的习得性无助防控和转化体系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亮张英 《教师》2014,(14):6-7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与学校适应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习得性无助问卷和学校适应问卷对1145名中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根据习得性无助的指标可以将习得性无助分为三种类型:高无助型、边缘型和正常型;高无助型的学生在在校行为以及学业成绩上的均分低于边缘型和正常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除情绪无助与常规适应、学业成绩相关不显著外,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与在校行为、学业成绩均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P0.01);习得性无助对在校行为和学业成绩有极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结论: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与学校适应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昌都市中职生学生实际,自编《中职生习得性无助量表》,对427名中职生展开习得性无助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昌都市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普遍,不同年级、专业、性别以及不同成绩学生间习得性无助差异显著,在此基础上分析中职生习得性无助产生原因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习得性无助感为研究视角,以大学生集体习得性无助为研究对象,界定大学生集体习得性无助感,分析了原因,阐明了危害,探讨了大学生集体习得性无助的干预和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阐述了习得性无助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大专生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大专生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的干预措施,包括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指导学生运用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影响,采用习得性无助量表,心理资本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随机抽取的1 497名大学生施测,用AMOS17.0建立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习得性无助产生显著负效应(P<0.01),其中心理资本的作用大于社会支持;社会支持通过影响心理资本间接缓解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效果大于其直接影响;提升心理资本和社会支持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习得性无助状态,减少其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的产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存在性别和成绩的显著差异;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成绩差异显著;教师期望与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呈显著负相关;在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对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中,教师态度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一种事物经历过多次失败所产生的一种消极逃避的心理状态,进而对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从习得性无助提出之日起,心理学家就针对这个问题在不同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最早的研究在动物身上进行,此后进一步扩展到对人类的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了解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习得性无助现象,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防治措施等,有助于加深对儿童习得性无助的认识,有效地干预和化解儿童的习得性无助,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缓解中职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策略包括:帮助中职生设定合理可达成的目标;创造成功的条件,帮助中职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建立积极的期待,强化中职生的自信心;营造关爱和宽容的环境。通过关注和研究中职生的习得性无助现象,促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管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习得性无助感已成为当前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习得性无助感的初步探讨认为学校环境压力、家长消极评价、单一的评价机制是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体会提出了学校和家庭环境中习得性无助感的防治对策,从归因训练、自我效能感训练和策略训练三方面对存在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提出了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习得性无助"的理论基础上,了解"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原因,能够进行"习得性无助"的矫正,是每位教师和家长都应该了解的教育知识。  相似文献   

13.
中职生是习得性无助的易感群体。习得性无助是在长期的学习受挫中逐渐习得的,并逐渐泛化到与自己相关许多情景。习得性无助表现为学业不良直至丧失学习兴趣、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障碍,甚至对生活失去热情、没有人生目标等,给人一生的发展带来极为糟糕的负面影响。研究中职生的“习得性无助”,有利于帮助他们减少习得性无助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他们步入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中。  相似文献   

14.
对H省农村中学的80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以及积极心理资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1)农村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和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存在性别差异,累积生态风险和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存在年级差异;(2)累积生态风险显著正向预测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积极心理资本显著负向预测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3)积极心理资本在累积生态风险和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为降低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要从家庭、学校、同伴、社区等不同方面着力,减少高风险因素,为初中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重视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培养,增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希望感,提高其学习动力、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强化家校社协同,家长履行“第一责任”,注重亲子间的感情纽带维系,主动配合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5.
英语学习中的障碍———“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常见现象。对于学习者来说,“习得性无助”并非先天具有,而是由于后天失败的经验所造成的。本文分析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而提出了6种矫正“习得性无助”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6.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7.
习得性无助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常见心理特征。本文探讨了高职学生习得无助的成因以及提高自我效能,克服习得无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关于习得性无助的解释与教育干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介绍了国内外有关习得性无助的研究及新进展。对有关习得性无助的产生、心理特点,以及习得性无助教育干预的研究进行了重点介绍、分析,提出了整体化思想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9.
谢丽娇 《快乐阅读》2011,(18):170-171
在深入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如何转化学困生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习得性无助是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使学困生摆脱困境,步入自信的人生路。本文笔者主要从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成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0.
习得性元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