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蕙 《现代语文》2009,(9):87-88
在“十七年”的云南短篇小说这一空间里跨越了20世纪的三个主题:启蒙与被启蒙、解放与被解放、碰撞中传统与现代,这是云南边地文学的一个独有色彩。  相似文献   

2.
《云南教育》2008,(23):23-26
科学定位:特色优势铸辉煌云南民族大学的前身云南民族学院,成立于1951年8月,1993年被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经过50多年的发展,云南民族大学现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办学形式多样的综合性民族大学。现设20个学院,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外国留学生等多种办学层次。  相似文献   

3.
科学定位:特色优势铸辉煌云南民族大学的前身云南民族学院,成立于1951年8月,1993年被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经过50多年的发展,云南民族大学现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办学形式多样的综合性民族大学。现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云南的外来移民一直是西南地方史研究中经久不衰的热点问题。论文主要依据族谱、县志、档案资料,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明朝这一时期汉族移民来源地进行研究,对云南现代汉族居民的祖先进行初步探究。明朝时期大量外省籍移民以多种方式从江南各地移居云南,其来源地遍及全国各地,这一时期军士武卒、商贩、流官、被谪戍云南的官吏、流放的富豪、充军的罪犯等汉民通过军事留戍、商人寓居、仕宦任职、谪迁流放等不同渠道进入云南,对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法战争后的三十余年间,云南出现资本主义殖民机构和经济组织,这是法英侵略云南的产物,又是云南经济由传统向近代过渡的结果。在这一阶段,自然经济解体,工业文明初见端倪;近代企业在轻工业、矿业等部门产生;滇南、滇中经济发展圈形成,其经济推动力显现;交通运输改观与省际经济区域形成;近代云南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云南社会经济变迁,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发展乃至建国后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明代云南矿冶业蓬勃发展:金银铜铁锡铅等已开采,矿业区域遍及全省广大地区,产量提高、银铜产量跃居全国之首,民营矿业迅速发展、民营铜矿独占鳌头,矿冶产品的商品性质明显增加。封建统治者在商品货币经济日趋繁荣的刺激下,把云南作为掠夺金银财货的主要地区。明中期,先是向云南苛索贡金,继而明神宗派遣矿税监杨荣到云南肆意搜括。在贡金、矿税两把铡刀交压下,云南矿冶业纷纷凋敝、矿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被延缓了。  相似文献   

7.
黄云刚 《云南教育》2010,(14):21-25
7月12日至16日,云南省教育厅、中国教育学会在香港成功举办的云南教育展、云南教育引资办教推介会和中国生命生存生活教育论坛,被统称为“云南教育香港行”的这项活动成为第四届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的一大亮点,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与文物(家谱)等资料,探讨云南契丹后裔的历史源流。认为他们是蒙元时期随忽必烈征“大理”进入云南的,后被封于今滇西地区,由于军事镇防所需,这些契丹族官兵便留居云南。明、清时期,云南契丹后裔自称“本人”或“本族”,有的被封为土目、土舍,而广大人民群众则积极从事和发展各业经济,他们为安定地方,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和发展当地社会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云南财经大学的前身是云南省财贸干部学校,创建于1951年。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云南财贸学院并开始全日制本科教育,1995年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199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1998年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组建新的云南财贸学院,2006年2月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云南财经大学。  相似文献   

10.
又到毕业季,云南不少职校的学生还没毕业就已被抢空,很多学生甚至一年前就被预定。云南职校生为何就业不发愁?近年来,贫困人口数居全国第二位的云南将职业教育放在人才强省、兴滇富民的战略地位,作为帮困脱贫的重要举措。省委书记秦光荣掷地有声:“抓职教就是抓就业,就是抓产业,就是抓‘三农’,就是抓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如今,云南中、高职在校生总规模已达80多万人,普高职高比提升到1:0.95,职业学校撑起全省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1.
泸沽湖     
泸沽湖,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处深山里的高原湖:湖的这边是云南,那边是四川; 这里,风景美得如诗如画; 这里,被称为人类早期社会形态的活化石; 这里,被称为当今世界唯一的母系王国;  相似文献   

12.
从明朝初年开始,大批汉族移民随远征的军队进入云南各地。在与当地族群不断进行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汉族移民随之带来的"独脚五郎"、"三霄娘娘"等被云南原有居民不太恭敬地贬称为"小神子"。小神子的神性与一般主神不同,虽然它能给主人家带来数不尽的财富,但对之稍有不恭便行捉弄害人之事。在不同的族群文化互相碰撞的过程中,小神子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的群体信仰被云南汉化族群所接受。  相似文献   

13.
重构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云南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 献;同时,原始文化、民族(人文)文化阶段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平衡被打破。在反思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 对民族文化的扭曲、异化时,将视野投向云南民族古老的天人观、原始民族哲学和师法自然的真谛,准确 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构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4.
公元1368年明王朝建立.元顺帝妥欢铁木儿从大都(北京)逃到应昌重建"北元"政权.此时,被元朝勅封在云南的梁王把匝刺瓦尔密趁机割据称雄,对北元仍"执臣节如故",奉为正朔.1381年,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并封大将沐英为平西侯,负责镇守云南事宜.屯田是明在云南的一项基本制度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山川阻隔,交通闭塞,自古以来是我国民族成分最多的一个区域.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其社会制度有原始公社制、奴隶制、  相似文献   

15.
云南被称为祖国西南边疆地区的一座"民族音乐艺术宝库",拥有丰富的民族资源,多样的民族音乐。而云南民族音乐可谓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声音"语言,通过这条声音纽带将不同的文化连结在一起。本文透过"新民乐"这个新兴的文化景观,并结合近些年来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具体事例,对云南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元素的可融合性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清光绪朝,中央政府对云南的控制力愈加式微。一方面,积重难返的内治之困——膨胀的人口、凋敝的经济、频繁的灾荒使得云南社会、经济与政治全面失序而游匪不断。另一方面,随着19世纪末越、缅两邻国被法、英实际控制,中国西南边防局势骤然生变。不断进逼的“外患”使得大量游匪流窜于中越、中缅之间频频衅乱。内外力的双重挤压与拉扯之下,云南各类匪患丛生,其负面影响已经侵入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光绪朝云南地方社会的恶疾。  相似文献   

17.
主编寄语     
正云南是一片五彩斑斓的土地,也是一片文学的土地。于坚、雷平阳、海男、李光彪……一个个当代作家支撑起了云南文学的天空。于坚、雷平阳、海男在全国都是有影响的"红花",相信许多作者对他们都不陌生。而李光彪则是云南的文学土壤上默默无闻的一片"绿叶"。出生于楚雄彝族地区的李光彪,他的散文《村口》,2010年经《西部散文家》推出后,被《读者》等杂志转载。近两年来,他的《母亲的拐杖》、《故乡的眼睛》被北京、江苏、重庆等多所中小学作为语文试题,实在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彝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倮倮族,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自称“蛮彝”,基本上是从云南迁徒去的,他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与云南彝族相当,婚姻家庭、丧葬习俗、原始宗教、居住服饰、文化艺术等与云南彝族有诸多相似,但也融入了当地民族的文化因素。近几十年来,东南亚倮倮族社会经济激剧变化,民族同化,人口减少,民族文化特点式微乃至消失。  相似文献   

19.
云南怪事多     
云南因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区,受纬度位置和垂直高差的双重影响,气候类型多样,南方是热带季风区形成的河谷盆地,东部是被形容成“万紫千红永不凋”的冬暖夏凉气候。云南还是中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除了汉族以外还聚居着彝、白、壮、傣、纳西、藏、瑶等其他25个民族,占了全省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风貌,特殊的气候状况,多彩的民族风情,奇特的风俗习惯,产生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奇异现象。随着远来的游人、匆匆的过客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短暂的足迹并离开之后,他们所耳闻目睹的那些奇闻异趣也逐渐流传开来,并每每被冠以“怪”字,也因而流传下“云南十八怪”、“云南二十八怪”、“云南八十一怪”等说法。  相似文献   

20.
杨慎是明代嘉靖时期著名的学者、文人。他被贬谪云南后,形成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文人集团,通过广交文友、教授讲学、诗文唱和等方式对云南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杨慎与云南文人张含的交游甚早、甚深、甚久,其诗文观对张含的影响也很明显,使云南文学家在受到了外来的文学观念方法影响的同时,渐为许多中原和长江流域等主流文学区域文人所知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