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柳宗元的咏史诗多借古人事以自抒怀抱,将强烈的孤愤融入对历史的观照、反思之中,既使得咏史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又赋予史事以丰厚的现实内蕴和情感深度。其《咏史》、《咏三良》二诗即典型地表现了此一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古咏史诗以《文选》诗“咏史”类所录为代表,大致分为三种形态:直接咏史、因它事而咏史、因历史地理景物而咏史。咏史与典故的区别在于,历史人物在诗中是否有主体地位。当时时代与社会对咏史诗的期望,即是写出诗人自身的感慨,诗人也是往这个方向努力的。中古咏史诗所咏人物有五类:传统题材所咏者、建功立业者、贫寒寂寥而有作为者、近代有超绝风度者、陪衬者。左思《咏史》为中古咏史诗佼佼者,其特点:以组诗的形式使自我咏怀合理化、多种多样的对比、不重事迹而强调境遇、个体抒情在时间上的扩张  相似文献   

3.
一 咏史诗,顾名思义,即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诗歌。最早以“咏史”题名的诗,是班固的五言诗《咏史》,写的是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其父之罪而自愿没身为奴的故事。自此以后,咏史之作代不乏人,且不断繁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引人注目的一簇奇葩。《昭明文选》(下称《文选》)选录诗434首,分为23种类型,其中就有“咏史”一体,说明萧统对“咏史”诗的重视。《文选》“咏史”诗类共选录诗歌21首,它们是:王仲宣《咏史一首》,曹子建《三良诗一首》,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咏史一首》,卢子谅《览古一首》,谢宣远《张子房诗一首》,颜延年《秋胡诗一首》、《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一首》,虞子阳《咏霍将军北伐一首》。从诗体看,这21首都是五言诗;从顺序看,这些诗基本上按作者年代先后排列。就诗题来说,其中仅4位作者标题为“咏史诗”,但就内容而言,这21首诗,都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这说明萧统并不单纯以“咏史”名篇与否作为入选标准。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是大家所熟悉的作家,他给人的一般印象是,爱情诗的创作取得卓越成就。其实,他的咏史诗亦独具特色。本文打算把它放在咏史诗发展的长河中作些探讨。 一 我国诗歌创作中出现咏史诗是在东汉,班固《咏史》是最早的一篇。但却“质木无文”。建安时期咏史作品有所增加,曹植、王粲等均有诗篇传世。它们与班固《咏史》相比,一是增添了文采,二是带有较多的情感。但依然是就事论事,“(隐木)括本传”。而后的杜挚有所突破,其《赠毋丘俭》已不再是咏一人一事,而是列举了许多古人的事迹,但显  相似文献   

5.
严如熤《汉台咏史》包含一百一十六首咏史诗,对这些咏史诗进行分类整理,探讨严如熤对众多历史人物的褒贬,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严如熤“以民为本、推崇仁政、重视人才”的儒家思想倾向。另外,《汉台咏史》中的咏史诗歌咏人物众多、视野开阔、选材得当、见解独特、用典精巧,是清代中叶咏史诗坛上的重要成果。对严如熤《汉台咏史》进行研究,不仅是对严如熤及其作品研究的丰富与完善,从长远看,亦对满清一代历史、政治、文化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浅论左思与陶渊明咏史诗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个类别,在汉魏六朝这一特定的大动荡时代,左思的《咏史》诗和陶渊明的《咏贫士》可谓是这一阶段咏史诗的突出代表,基于此,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故本文分别从思想、内容和用典三方面对其比较。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的咏史诗多借古人事以自抒怀抱,将强烈的孤愤融入对历史的观照、反思之中,既使得咏史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又赋予史事以丰厚的现实内蕴和情感深度.其<咏史>、<咏三良>二诗即典型地表现了此一特点.  相似文献   

8.
西晋左思今存诗十四首,八首《咏史》诗为其代表作,在中国咏史诗发展的过程中竖起了一座丰碑! 《昭明文选》有咏史诗一类,共选魏晋南北朝9位诗人的21首咏史诗。其中最早的是王粲的《咏史》,其次是曹植的《三良》,再次是左思的《咏史》8首。其实在左思之前的咏史诗及其作家,还要早一些,多一些。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先秦《诗经》、《楚辞》中虽没有出现咏史诗,而在《诗经》中却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写的是历史,即记述周的祖先后稷的出世、公刘从邰迁至豳、古公室父再由豳迁往歧山、文王和武王的武功。“五篇连起来便成为一部周人建国的历史。”(余冠英《诗经选》序言)这与后来的咏史诗虽有所不  相似文献   

9.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类型,西晋时期左思的《咏史》(八首)成为咏史诗成熟的标志,给后世咏史诗极大的启发。这组咏史诗借历史史实描述自我情感发展的历程,将史实和咏怀结合起来,借古喻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是咏史诗的一种创新,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类型,西晋时期左思的《咏史》(八首)成为咏史诗成熟的标志,给后世咏史诗极大的启发。这组咏史诗借历史史实描述自我情感发展的历程.将史实和咏怀结合起来,借古喻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是咏史诗的一种创新,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诗中咏史,滥觞于先秦,《诗经》中的五首史诗叙写周朝先祖开国的历史,屈原的《离骚》历数夏商二代人君败亡的事迹,都带有咏史的成份。不过完整的以古人古事为吟咏对象的咏史诗当始于东汉班固的《咏史》,尽管此诗被后人评为“质木无文”,但首创“咏史”诗之名目,实在功不可没。班固以降,迄至隋代,咏史诗的创作好似稀疏之晨星,诗作寥寥,未成大观。到了唐代,这类题材诗歌的创作才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经笔者粗略统计,李白诗集中完整而成熟的咏史诗便有七十多首(尚不包括部分章句咏史的诗作),超过先唐咏  相似文献   

12.
胡曾的《咏史诗》是传统蒙书中咏史类的开山之作。自晚唐五代以降曾长期广为流传并远播异域,受其影响而纂就的同类蒙书多达数十种。从咏史诗发展的角度看,超巨型咏史组诗在晚唐的出现,无疑是咏史体制的历史性拓展,而胡曾《咏史诗》即首开此风者之一,其功实不可没。它以七言绝句一百五十首遍咏前代史事,涉及远古至隋的社会各层面,历史涵盖之广,容量之大、掌故之密集均达空前高度,这在咏史诗歌发展史上是个创举;加之作者历史观念比较通达而不迂腐,是非褒贬大抵稳妥而不偏执,文字浅近,诗风平易,遂使该诗集凭借整体取胜,以知识性与通  相似文献   

13.
《太原大学学报》2017,(4):49-52
《咏荆轲》诗为陶渊明咏史八首之一,这首诗歌咏历史上的刺客荆轲,而在内容与风格上与其它咏史诗以及隐逸诗形成明显区别。陶渊明对荆轲的认识源于《史记》,但是有意强化了其英雄形象与游侠色彩,究其原因,源于自己豪放的个性、有志难酬的现实困境与少年时的侠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钱志熙在《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中认为,左思的《咏史诗》是其晚年退居宜春里的回忆之作。但《咏史》八首复杂的思想、中古诗人诗句的对比、《咏史》的流传都说明左思的《咏史》诗并非晚年回忆之作。  相似文献   

15.
试论陶渊明《咏贫士》七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氏《咏贫士》不仅思想内蕴丰富 ,结构浑然一体 ,构思巧妙 ,咏史体式丰富多样 ,而且在咏史诗的发展方面也有其独特贡献 :首次集中表达固穷安贫主题 ;在美学意义上侧重精神理念的展示标举 ;在文体上 ,自觉进行咏史组诗创作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陶氏《咏贫士》不仅思想内蕴丰富,结构浑然一体,构思巧妙,咏史体式丰富多样,而且在咏史诗的发展方面也有其独特贡献:首次集中表达固穷安贫主题:在美学意义上,侧重精神理念的展示标举;在文体上,自觉进行咏史组诗创作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陶氏《咏贫士》不仅思想内蕴丰富,结构浑然一体,构思巧妙,咏史体式丰富多样,而且在咏史诗的发展方面也有其独特贡献:首次集中表达固穷安贫主题;在美学意义上侧重精神理念的展示标举;在文体上,自觉进行咏史组诗创作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狭义咏史是指作直接歌咏历史题材,以寄寓思想感情,表达议论见解的一种诗歌类别。虽然咏史诗与用典和咏怀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它又具备和后两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加以区别。咏史诗的产生和我国重史的民族传统及人尚古心理有关,同时又受乐府民歌创作实践的影响。从“正体”咏史到“变体”咏史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咏史诗从重客观铺陈到尚主观抒情的曲折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正> 左思以《咏史》著称,陶渊明的咏史诗虽只有十多首,却代表着他诗歌创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不容忽视。钟嵘在评陶诗时说“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①,而他所举五言之警策者中,于陶诗仪取《咏贫》,可见他已认识到二人咏史诗的联系,因此我们将二人的咏史诗放在一起讨论。咏史诗作为诗的一个支流,它的发展当然要受整个诗歌发展规律的制约,但它还应有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前人虽对咏史诗的源流有零星论述,但总的说来,这方面的研究至今仍是个薄弱环节,深入不够,推考亦非无误,当然难以揭示其发展规律。而揭示咏史诗的发展规律亦非本文所能担当得起的任务,本文仅试图从咏史诗发展的角度,对左、陶咏史诗的历史地位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仅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自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司马相如的史事以来,历代诗人在阅读《史记》后感慨赋诗,咏史事以抒己情,产生了大量的描写司马相如的专题性咏史诗,其中清代诗人咏司马相如的咏史诗数量繁盛,吟咏角度多样化,可谓是蔚为大观,而这些咏史诗为我们了解清人对司马相如的认识、评价以及对《史记》的接受情况,提供了大量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