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人作为人的存在,不同于动物的存在,人的存在具有价值性,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依据和目标。人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生产者和延续者,教育要以人为本,去延续和传播人类的知识和价值,必然要与人的价值存在相联系。人的存在价值问题也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遗憾的是,在现代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绝大多数的学校和教师确实在这方面存在着视角的盲区。他们只认识到人的"生存问题",看不到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所以现代的教育归根到底就是"生存的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这种生存的教育给予了人们以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却没有给予人们以生存的理由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言说”的教育内涵及其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言说”是我们的生存方式,人与“说”是本质性地联系在一起的。“早在古希腊时代,人就被界定为‘会说话的动物’,因为我们能说话,所以我们是人,因为我们是人,所以我们会‘说话’、要‘说话’,‘说话’使我们成为人。”①我们作为人而生存着,我们不能不说。“言说”的意义,深深植根于人的生存本质之中,人通过“言说”而绽放自身生存的意义。“言说”与人的生存本质地相关联,也与教育本质地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美国教育家赫斯柏所说:“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两部分。”“学会做事”就是要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就是要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化学教育理应肩负起人文教育的重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人文教育寓于化学知识的各个部分.现行的高中化学课本中及课后“阅读”、“资料”、“选学内容”里蕴藏着大量的素材,如何将这些素材融入科学教育中去呢?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课堂     
我们正在探索从“为功利所围的‘失真’教育回归到‘本真’的教育”,“本真的教育是一种既教人怎样生存,又导人以为何而生存的教育”。(鲁洁语)失真的教育往往使我们与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往往违背人的生存本性与价值追求。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我们正在探索从“为功利所困的‘失真’教育回归到‘本真’的教育”,“本真的教育是一种既教人怎样生存,又导人以为何而生存的教育”。(鲁洁语) 失真的教育往往使我们与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往往违背人的生存本性与价值追求。问题  相似文献   

6.
班级“评优”重在评落实选芜湖市职教中心朱萌晃以往我们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及各单项标兵.都是学生提名,投票决定。如此‘选优’,看起来公正,做起来省事.事实却并非公正,也往往是一阵风,对学生教育力度不够。评选‘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简...  相似文献   

7.
美育,即审美教育。1、国外早期对美育的定位.“美育”一词,最先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提出的.他认为“审美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把‘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即理智的人”.  相似文献   

8.
所谓“潜台词”就是潜藏在人物台词之中的真正含义.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潜台词是“角色的并不明显但在内心感觉得到的‘人的精神生活’.它在台词字面底下不断流动着.随时都给予台词以根据.赋予台词以生命”。  相似文献   

9.
刘杰 《河北教育》2005,(14):9-10
“‘九五’以来,承德市的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农村县域教育发展‘以县为主’的‘丰宁模式’作为河北省推进基础教育的‘三大模式’之一在全省推广。到2004年,全市十个县(区)通过了河北省第二轮‘普九’三年复检。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规模从‘九五’期间的不足3万人扩大到6.2万人,翻了一番。”谈起这几年的教育成绩,承德市教育局局长徐树清满脸的欣慰。  相似文献   

10.
“道”与中国艺术的本体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道家哲学为切入点研究中国艺术。在“一、‘道’的美学意味”中,作者从“‘道’的存在状态”、“‘道’的把握”上细理了“道”的中国特色及内涵;在“二、‘道’与中国艺术的本体阐释”中从两方面论述了道与中国艺术本体的内在关联,认为:1.“道”奠定了中国艺术赖以成立的根据,2.“道”决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这种审美取向大体包括:a.尚自然。b.崇简淡。c.求空灵等  相似文献   

11.
■应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包括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达不到精神层次的‘人文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见《中学语文教学》2000,9)。关于人的“精神”的教育,绝不仅限于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等等“伟大的精神”和“崇高的品质”,而且要从学生的“人格”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精神需要”出发,切实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人,一个作为人的“自我”生存、发展应当具备哪些“精神”?怎样才能充分体现“自我意识”,使学生成为一个“自主人”,进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的价值、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术上仕元工认对目c揭开了“鲁迅先生为什么把‘纪念’写作‘记念’的谜底。”他说:“原来,日本人使用汉字写的广nidn,一律都作‘记念’。如所周知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显然他受日本文化影响比较深,以致中国通用的汉语词汇,其写法都往往与传统写法不同。这‘记念’就是一例。”他呼吁有关部门予以改正,以免“产生负面作用”①。我对宋先生的治学精神和维护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责任心深感赞佩,但对他得出的结论却不能同意.理由有其一,如果鲁迅先生真的是受日本文化影响较深的缘故而将“纪念”写作“记念”,那么为什么在写作时…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在某地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篇章,题目就是要增强经营意识。章说:“市场经营是没有边界的,学校也不是世外桃源。随着教育‘买方市场’的形成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出现,教育的‘产业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教育不再是‘纯净的公共产品和对人的恩赐”“办学也不再只是‘找市长’而还要‘找市场’”。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匣过,然后能改”的翻译,现行的一些图书众说纷纭。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和上海教育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古诗文对译与详注》等参考读物是这样翻译的:“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张世礼先生在1999年第11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又是这样下结论的:“综上所述,‘人恒过,然后能改’中的‘过’.是名词用作动词,但不能解释为‘犯过失’,而应解释为‘良省过失’或‘悔过’,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要学会生存,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就要树立成功心理,也就是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尽管每个人的命运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遗传决定论’、‘教育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历来为人们所认同,甚至有些人至今还相信‘命里注定’的说法。但是成功学告诉我们,对人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不是遗传、教育和环境等因素,而是每个人自己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成事与成人     
在生活中,本来“成事”与“成人”是一致的。然而,在当今社会,“成事”与“成人”往往被人割裂,出现了“重视‘成事’,忽视‘成人’”和“重视‘成人’,忽视‘成事’”的现象。我认为,前者是主要倾向,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保持高度警觉。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在强调入对社会的适应,强调人面向社会发展时,却忽视了人的生存本身,忽视了“照料人的心魄”这一教育的永恒使命。现代教育强调知识,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于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它通过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情精髓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曾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是其中最大的之一。”这句话如果在几年前听到.我们也许是不太在意,甚至怀疑。但是现在我们却有了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青少年现在常常把竞争看成是重要的品质和手段.而忽略了合作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说竞争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生存本领.那么合作则是现代社会更为重要、更需要学习和养成的生存本领,是人际和谐共处的基础。如何让学生能更真诚地合作.更和睦地相处,已经日益成为非常重要的教育课题。  相似文献   

19.
据说,某学生作文,喜欢用“而”字却又用得不恰当,于是,老师给他写了一则评语:“不‘而’而‘而’,‘而’而不‘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另一位学生写日记:“天亮了,起床了,吃饭了。上学了,下课了,放学了。回家了,吃饭了,睡觉了……”针对这篇日记,老师给他的评语是:“该用‘了’不用‘了’,不该用‘了’尽是‘了’;‘了’字用得太多了,希望以后少用‘了’!”两则评语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幽默委婉地批评了学生滥用“而”和“了”的错误方法。笔者无暇考证这两则评语的真伪,但却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那…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末我国语教育大讨论中,中学语学科中的学教育始终是备受关注的一大热点。有论认为:“‘语’与‘学’之争是现实的,也是影响深远的,于今还远未‘到位’。”有的论却说:“语教学改革的先驱们以‘实事求是’的时代精神,在语学科滥觞之时,清醒而富有远见地界定了学与实用在语教学中的定位,使语教学真正具备现代的科学的学科意义。”“定”了“位”才谈得上“到位”。那么:学教育在语学科中究竟应占有什么位置呢?此前有没有定论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