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健脾生血中药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探讨了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状态下血浆心钠素的变化,研究了健脾生血中药在改善类脾虚、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的同时,对血浆心钠素的影响.选用1.5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约160g,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C)、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组(E)、自然复健组(NR)、药物复健组(MR),每组15只.采血测血乳酸、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进行血浆心钠素的放免测定.研究表明,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状态下,血浆心钠素含量显著下降,表明对心脏内分泌功能产生了不良影响.健脾生血中药能促进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能显著降低由于运动性疲劳引起的升高的血乳酸浓度,并显著增加由于疲劳造成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的减少.健脾生血中药在补脾生血、改善运动性疲劳的同时,能显著增加血浆心钠素的含量,从而有利于心肌营养与代谢,促进心脏内分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类脾虚运动性疲劳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药致泻结合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对类脾虚运动性疲劳模型进行了实验研究。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组(E)、自然复健组(NR)、药物复健组(MR)。建模3周,复健2周。根据大鼠的血乳酸、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结合观察体重、饮食量、粪便和精神状态监控建模过程。实验结果:建模3周期间,每周末定量负荷后相同时点血乳酸值持续上升,训练后安静状态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持续下降,表明已呈运动性疲劳状态。建模21天后,大鼠呈脾气虚证状。自然恢复1周后,大鼠的血乳酸、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基本恢复,但经健脾益气中药复健较自然复健快,反佐类脾虚证的成立。结果表明,采用中药致泻结合递增负荷跑台训练的方法,能建立类脾虚运动性疲劳模型。  相似文献   

3.
郑澜  潘珊珊 《体育科学》2002,22(4):103-107
研究目的研究类脾虚运动性疲劳及健脾生血中药恢复对大鼠心肌组织心钠素的影响.研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1.5月龄SD大鼠60只,体重约160 g,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C组)、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组(E组)、自然恢复组(NR组)、药物恢复组(MR组),每组15只;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观察类脾虚运动性疲劳及健脾生血中药恢复对心肌组织心钠素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E组心肌组织心钠素表达较C组减少,体现为心钠素阳性反应细胞不密集,在减少比较明显的区域,可见阳性细胞沿血管排列,MR组心肌组织心钠素表达较NR组恢复效果好;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为E组心钠素表达光密度较C组显著增高(p<0.01),表达面积较C组显著减少(p<0.01),MR组较NR组心肌组织心钠素含量恢复值高(p<0.05).主要结论类脾虚运动性疲劳对心脏心钠素内分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心肌组织心钠素表达减少,不利于运动应激中心钠素内分泌功能的发挥.采用健脾生血中药复健与自然恢复相比,能促进类脾虚运动性疲劳心脏心钠素内分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中医方法消除运动性膝关节疲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特别设计的运动训练课前后受试者膝关节临床体征、肌肉功能、关节松弛、超声图形以及肌肉反射时的测定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实验结果 ,初步确立运动性膝关节疲劳证机理 ,并采用中医方法对运动性关节疲劳的消除作了初步研究 ,发现推拿和经穴中药导入对运动性膝关节疲劳有一定的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5.
健脾生血中药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对血浆心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探讨了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状态下血浆心钠素的变化,研究了健脾生血中药在改善类脾虚、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的同时,对血浆心钠素的影响。选用1.5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约160g,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C)、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组(E)、自然复健组(NR)、药物复健组(MR),每组15只。采血测血乳酸、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进行血浆心钠素的放免测定。研究表明,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状态下,血浆心钠素含量显著下降,表明对心脏内分泌功能产生了不良影响。健脾生血中药能促进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能显著降低由于运动性疲劳引起的升高的血乳酸浓度,并显著增加由于疲劳造成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的减少。健脾生血中药在补脾生血、改善运动性疲劳的同时,能显著增加血浆心钠素的含量,从而有利于心肌营养与代谢,促进心脏内分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疲劳的整体功能态与中医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整体功能态的改变是研究运动性疲劳诊断与恢复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阐述了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概念的形成及特点,分析了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与中“医证”的关系,为运动性疲劳的研究选择了一个新的切入点,有益于今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与诊断研究   总被引:72,自引:5,他引:67  
在查阅中医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对169名国家及省级优秀运动员出现的运动性疲劳证候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研究,总结出5种常见的运动性疲劳证候:筋肉疲劳酸痛证、运动性失眠证、运动性脾胃功能失调证、肾气不足证及月经失常证,并结合运动性疲劳证候的生理性特卢、,制订出诊断标准。作者认为运动性疲劳证与内伤虚劳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本质主要与脾、肾根本机能变化或受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健脾理气中药对脾气虚证运动员抗氧化能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脾为后天之本,主食物的消化,脾虚会引起食欲下降和疲劳。运动员出现过度训练,按着临床诊断标准诊断为脾气虚时,观察血液中抗氧化酶含量和过氧化脂质水平的变化,服用补脾理气汤后,运动员脾虚证得到明显改善,唾液淀粉酶活力比值提高,尿木糖吸收率有所提高,血液SOD舍量上升,血清LPO运动后上升值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分析国内低氧训练研究的现状,运用CiteSpaceⅢ和CNKI的可视化功能对近20年来发表在国内体育核心期刊上有关低氧训练的文献进行计量学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总体研究趋势以2008年为顶点呈正态分布,国内形成了凸显的科研力量。研究的热点主题包括低氧训练方式的多样化,低氧训练的监控,提高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能力,对机体的免疫力、认知功能的影响,在控重减肥中的应用,低氧训练干预下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情况,低氧训练习服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低氧训练对机体作用的分子机理的探讨等方面。新的低氧训练方式的应用、低氧训练的健康促进功能、低氧训练的分子机理的探讨和学科交叉成为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0.
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从研究内容、研究设计等方面,就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的科研方法对传统养生方法健身机理的研究报道进行分析.结果:在该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空间较大,研究设计方面需进一步合理化.结论:在研究内容以及实验设计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行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体教融合为出发点,总结体育运动提升学习效益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探索我国儿童青少年大脑健康发育、学习效益提高和身心健康提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立足于脑科学研究,综述体育运动在优化大脑生理机制(细胞和分子层面、脑结构和功能层面)和认知功能(记忆、感知-运动协调、动作预期和执行功能等)方面的效果。在体育运动的剂量方面,为通过体育运动提升大脑功能效益,儿童青少年需每天累积至少60 min、每次持续20~30 min,每周≥3 d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但关于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与运动剂量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体育与教育结合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大脑健康发育和学习效益提升的有效手段,体教融合应立足于理论机理,基于运动效益剂量关系的原则开展体育教育,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12.
歌曰:经来前后为愆期,前热后寒有实虚,淡少为虚不胀痛,紫多胀痛属有余。月经提前或错后七天以上,2周以内,连续三个月以上,为经行先后无定期,或称经期紊乱,前人称为经乱。本病的产生,主要是气血不调,冲任功能紊乱。导致气血不调的原因,以肝郁、脾虚、肾虚为多见。肝郁者肝气紊乱,血随气行,气乱血也乱;脾虚者肝木所乘,脾  相似文献   

13.
通过回顾我国体育运动与执行功能的相关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在体育运动与执行功能的"剂量效应"方面成果较为丰富;在研究对象方面主要选择青少年儿童和大学生群体,较少地选取老年人和特殊人群;在研究方法方面与主流科学存在差距.建议今后研究应更加注重全面揭示体育运动与执行功能的"剂量效应"、 丰富体育运动对老年人群和特殊人群执行功能的相关研究以及采用先进的研究方法深入揭示体育运动与执行功能的相关脑机制.  相似文献   

14.
运动与心钠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对运动与心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心钠素从心房肌细胞中提取、分离和纯化,确定了心脏的循环内分泌功能,成为最早发现的心源性肽类激素,[1]。有关运动与心钠素的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影响血浆心钠素含量及其调节因素上,在随后的研究中,涉及运动影响血浆心钠素改变的机理,如心肌组织心钠素含量、心钠素的基因表达及运动中心钠素的生理功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废用状态下肌肉组织最明显的变化是肌肉萎缩,它不仅使肌肉形态、结构方面有所变化。其生化代谢与功能活动也可发生明显改变,其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探索废用性肌肉萎缩的发生机理,进而寻找出治疗和预防肌肉萎缩的有效措施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情绪、认知、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性四个方面分析研究了健身气功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机理,希望能够为大学生通过练习健身气功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评述太极拳对大脑结构重塑与功能改善等方面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探索推进太极拳促进脑健康研究与普及的具体方案:从构建“太极拳+脑健康”理论体系引领相关实践、构建“太极拳+脑健康”阐释体系塑造社会认同、构建“太极拳+脑健康”知识体系凝聚公众共识等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为相关实践提供依据和指南;从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太极拳+脑健康”研究高地、开展百万例真实世界研究、开展太极拳防治脑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等方面建设太极拳促进脑健康的研究网络,追踪、提炼、诠释实践中的新变化、新走向;从形成太极拳防治脑疾病的专家共识与实施指南、太极拳防治脑疾病的社区方案、打造“文化普及+体育锻炼+智力促进”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太极拳练习体系等方面形成太极拳“保护脑、开发脑”的中国方案,提升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张丽  邹军 《体育科研》2010,31(4):71-74
通过中医药促进运动疲劳的恢复、调理运动时机体的代谢、提高运动员免疫功能及运动技能等方面,总结了近10年中医药提高运动能力的现状。探讨中医药提高运动能力的优势特点及可能机理,为进一步开拓中医药在运动医学领域的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认知老化是指个体进入老年期后认知功能的衰退过程,即与年轻时相比,老年时的认知功能出现的衰退现象,认知老化的发生是有其脑基础 的。身体锻炼对延缓认知老化方面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并且在脑科学研究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证据。(1)身体锻炼通过对某些大脑结构的重塑来 影响认知老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于老年人维持大脑灰质和白质容量、白质完整性等方面均表现出积极作用;(2)身体锻炼可以促进与认知功能 相关脑区的激活以及功能网络的联结,以维持老年人的认知功能;(3)身体锻炼还可以通过提高大脑神经加工效率来影响脑功能,进而对延缓认知 老化起到重要作用。未来研究需要关注身体锻炼对执行控制以外的其他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结构以及激活的积极影响,探讨身体锻炼促进大脑特定 脑区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以确定身体锻炼对脑功能网络的积极影响,综合使用ERP和fMRI等技术以探讨认知老化相关脑区的特定时间和空间机 制,细化锻炼项目设计以确定不同锻炼处方对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等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兴奋剂案件中的间接证据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的兴奋剂案件中,间接证据的价值被低估或完全否定。过度依赖直接证据的趋势有着不利于兴奋剂违纪的惩处、使裁决的公正性被质疑、给案件侦查以不良导向等不良影响。错案数据分析指出,间接证据通常比直接证据更可靠,应充分发挥间接证据的印证功能、补证功能以及独立定案功能。在近年来的兴奋剂案件中,也有一些完全用间接证据证明兴奋剂违纪的先例,运用身体参数变动推定法、排除法、整体合力推导法3种方法。建议在今后的兴奋剂案件中增强间接证据的印证功能和补证功能、加强间接证据单独定案功能的运用、重视间接证据证明结构的法律化。在我国应加快体育仲裁程序的设立、注重对证据补强规则的应用、正确认识兴奋剂案件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