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追寻是作家们一再重复的主题。拜厄特的《占有》利用追寻情节叙述了主人公罗兰探访维多利亚诗人隐秘爱情的经历,但她对罗兰的形象塑造颠覆了典型的追寻主题故事中的英雄或骑士形象,使罗兰成为在追寻真相中感到迷惘的活生生的普通人。借助罗兰的追寻和迷惘,拜厄特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以及现代人在实现自我的追寻中不断失衡与平衡的挣扎。  相似文献   

2.
笔记小说发展到清代,出现了《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两部鼎盛之作.两部作品均多有描述"狐"形象的故事,但由于作者在社会地位、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两部著作在缔造"狐"世界、塑造"狐"形象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文章分别从情节结构、审美意境、描写语言、形象塑造以及艺术手法几方面探讨《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描写"狐"故事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书信体小说从一诞生,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理查森的《帕梅拉》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本书信体小说,促进了小说的发展,理查森也被誉为"英国小说的奠基人"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文称陀氏)的《穷人》也运用书信体来塑造俄国经典的"小人物"形象,使其一举成名。《帕梅拉》和《穷人》的书信体写作,揭示书信体小说不断产生流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瀛丹 《考试周刊》2011,(12):42-43
海明威作为迷惘一代的代言人,其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被认为是"迷惘一代的宣言"。《太阳照常升起》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折射出以作者为代表的、经历了一战炮火洗礼的那一代人的心路历程。本文以《太阳照常升起》这部长篇小说为解读对象,通过心理学批评方法,分析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心理特征,从而较为客观地探究海明威创作中的"迷惘的一代"在战争的影响下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5.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是鲁迅在《明天》和《祝福》中塑造的两个寡妇形象,但是对这两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鲁迅一改批判愚弱国民“劣根性”的锋芒,而对她们倾注了“哀其不幸”的同情与怜悯。本试图结合鲁迅的“节烈观”,分析其笔下塑造的寡妇形象,并联系鲁迅本人的身世,探析“寡母抚孤”与鲁迅创作这一题材的心理关系,认为“寡母抚孤”这一中国传统化心理销毁了鲁迅的批判锋芒。  相似文献   

6.
郭秀锋 《考试周刊》2011,(77):20-20
金庸《飞狐外传》中胡斐“急人所难、行侠仗义”的性格和《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性格很是接近。通过对“血印石”与“拳打镇关西”情节的对比,作者发现金庸《飞狐外传》中在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方面对《水浒传》多有借鉴。  相似文献   

7.
殷勤勤 《文教资料》2011,(19):24-26
本文通过引入互文性概念,将《道连·格雷的画像》与《驴皮记》两部作品放入互文性这样一个大概念之下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关注在"互文性"之中的双重焦点问题,并带入作品中进行分析阐释,简单总结出两部作品所共同塑造的"浮士德形象"的经典永恒性。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同时代的《霍小玉传》和《莺莺传》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时,在对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等方面也表现出两位作不同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9.
陈懿 《考试周刊》2011,(26):31-32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长篇小说《马丁·伊登》和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也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马丁·伊登》和《平凡的世界》分别塑造了来自社会底层的青年马丁·伊登和孙少平这两个奋斗者的悲剧人物形象。本文比较了两个悲剧人物形象的异同,并讨论了其共同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0.
刘成 《文教资料》2011,(12):12-13
魏晋小说《世说新语》开创了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先河,塑造了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人物塑造方法多种多样。文章从《世说》怎样抓准特点塑造人物,把握细节描写展现人物人物内心,通过环境塑造人物,个性口语突出人物等方面对《世说》人物塑造的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作品《铸剑》和余华的小说作品《鲜血梅花》都是讲述"血亲复仇"的故事。两者所塑造出来的复仇者形象在血亲复仇模式、复仇者角色的定位、复仇启蒙者的作用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同质性,但作为当代作家的余华,在继承鲁迅创作思想的同时,也有创新和发展,《鲜血梅花》中的复仇者形象更加虚无。两个形象表现出的不同的内涵特质,背后隐藏的是创作主体的独特生命体验、不同的时代背景及地域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2.
通过深入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飘》和《根》这三部文学作品中的黑人形象,探讨形成原因及其艺术价值,并指出这些黑人形象是沿着"之"字形的道路延伸、发展的,即《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黑人的文学形象揭露了奴隶制的野蛮残暴,而《飘》却表达出了对被打倒的奴隶主的无限同情,《根》中黑人的文学形象又再一次揭露和控诉了奴隶制。  相似文献   

13.
韩宏丽 《考试周刊》2011,(31):21-22
德国作家雷马克的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是世界战争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在小说中巧妙运用回忆性叙事手法自然引入主人公参军前的生活,插入对前线战争场面的自然主义描述中,使今昔之场景和人物心境形成强烈对比。回忆性叙事凸显了小说"回不去的过去"这一主题,不仅揭示了战争虚伪残酷的本质,而且展示出在一战炮火洗礼下的一代青年迷惘情绪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对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红牡丹》的影响便是典型。人物形象上,两部作品均塑造了青春自然、热情坦率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主题思想上,均表达了"追寻"的主题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而在美学风格上,均表现出浓郁的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色彩。将两部作品放在中西异质文明的大框架之下来考察,可以加深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中异同之处的比较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宠儿》、《丰乳肥臀》这两部经典文学著作都以塑造母性的伟大形象而备受推崇,不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度、用什么语言书写,感人至深的母爱都在这两部作品中得以最好的抒发。两位母亲通过对自己孩子的种种关爱凸显了其伟大的形象,爱儿主题贯穿了整部作品,两位母亲的女性身份也得到了颠覆。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和《祝福》这两篇小说,除了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和祥林嫂这两个典型形象外,其他次要人物也给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他们对于表现小说主题,揭露社会现实,衬托主人公的悲惨命运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徐丹丹 《考试周刊》2012,(16):20-21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成功塑造了不同性格、不同品德的女性形象,并详细描绘了大卫与她们之间的关系。文章从大卫.科波菲尔的圣母——忠诚善良的保姆皮果提和怪僻善良的姨婆贝西,以及他的女神——天真善良的娃娃妻朵拉和温柔善良的妻子爱妮丝这两类突出的女性形象入手,比较分析了她们的善良给大卫.科波菲尔的成功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与《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20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这两篇小说都成功塑造了深入人心的女人公形象。该文通过对这两位主人公形象以及包括意识流,叙述视角,象征手法等在内的人物刻画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使读者对这两位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以及这两篇经典短篇小说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端木以男性的眼光和需要,塑造了"母亲"和"灵姨"这样充满母性特质的女性形象,她们寄托着作者对爱与美的向往,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母性膜拜。本文挖掘了端木对《初吻》中"母亲"和"灵姨"形象描摹的深层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小说,而爱米莉正是以此留名世界,作品中塑造的希思克利夫是复仇者的形象,作家却通过这一形象传达出爱的旨意。曹禺在《原野》中借鉴外国戏剧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仇虎这个形象,反面说明爱的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