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方法是:“准备一个大烧杯,在这个烧杯里固定两根高低不同的蜡烛,点燃蜡烛。然后沿烧杯壁把二氧化碳倒人烧杯里。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相似文献   

2.
读了《小学自然教学》1998年第12期中彭金荣老师写的《这样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好》一文,有些问题与彭老师商榷。 文章说,在做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观察实验时,发生了烧杯被(蜡烛火)烧炸,而蜡烛依然未灭的现象。可是我在演示实验和5个班的分组实验中,都没有发生过这种现象。原因何在?我想:这可能是操作过程中,蜡烛火紧靠烧杯,使烧杯壁受热不匀而炸裂。因此,在烧杯里放置蜡烛时,必须与烧杯保持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3.
胡云 《考试周刊》2013,(50):147+120-147,120
<正>一、问题的提出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30页课堂探究——灭火的原理(如下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和盐酸,蜡烛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请用灭火原理分析。根据灭火原理分析,现象是左边第一个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原因是与空气隔绝,所以蜡烛熄灭。上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蜡烛熄灭后,烧杯中究竟还有没有氧气呢?学生的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于是我设计了实验进行了验证,装置如下图:  相似文献   

4.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性质是通过观察实验得来的。在做课前准备时,我采用课文中的实验方法,效果不理想。有一次,烧杯被烧炸了,蜡烛依然未灭。我仔细分析教材,认为这个观察实验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观察到当二氧化碳沿烧杯壁进入烧杯中时,烧杯中的蜡烛会熄灭,而且低的先灭,高的后灭,而不是考察二氧化碳量的多少。于是我对实验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5.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单元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初次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化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材实验在"推测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及"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处存在以下不足: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会在烧杯内壁形成水雾,但在实际实验操作中,火焰上方烧杯壁温度高,烧杯壁易发烫,出现的水雾随即蒸发,现象不易捕捉,若烧杯离火焰稍远,则没有明显的水雾现象;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通过观察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浑浊,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因烧杯放置时间长短、内壁石灰水多少等因素影响,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极不明显;蜡烛火焰熄灭后白烟的点燃,因吹蜡烛时用力大小、熄灭前蜡烛火焰大小、燃烧时间长短等因素影响,学生实验时白烟重燃实验成功率低(见图1)。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化学》上册,有几处实验图示编排有不当之处。1 错误的操作示意图教材第126页图7-8的第三幅图(见图1),点燃一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溶液,观察  相似文献   

7.
小学自然第10册《二氧化碳》一课中的第二个实验是:在烧杯里固定两根蜡烛,一高一低,点燃蜡烛按图中的方法,沿烧杯壁倾倒二氧化碳。其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解释这种现象,由此认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和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做这个实验比较容易,实验现象也很明显,但分析解释为什么低的蜡烛先灭高的蜡烛后灭,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生理特点和以前的知识基础,插入了一个过渡性实验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a.实验准备:用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中探究蜡烛燃烧是否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操作如下: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见图1),观察烧杯壁上发生的变化,从而推测蜡烛燃烧的产物有哪些。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第十册,《二氧化碳》一课中,有一个观察实验:在烧杯里固定两根蜡烛,一高一低。点燃蜡烛,然后,按图1中的方法沿烧杯壁倾斜倒二氧化碳,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许多教师按这种方法实验,效果不理想,蜡烛不一定会灭。我经过多次实验,发现把实验器材略作改进,效果十分显著。实验装置如图2。图1          图2    具体操作方法:先取一个平底锥形瓶,先在瓶底放一些碱的粉末,加点水,使碱末湿润,接着把点燃固定好的蜡烛放在烧杯里。然后,向锥形瓶里加入醋,迅速把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瓶口。把玻璃…  相似文献   

10.
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化学》和以前各种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中都列有一个典型的“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用于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而且它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在大烧杯内,下层的蜡烛火焰先熄灭,上层的火焰后熄灭,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处理方式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17页实验6-3,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如图1所示,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并分析.二、实验的改进目的按照教材做实验成功率较低,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一是蜡烛不容易熄灭,需要重复实验;二是操作不慎,上层的蜡烛先熄灭,实验成功率较低;三是收集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如果气密性不好,会导致实验失败.三、实验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2.
在学习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第四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一节时,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特意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个烧杯中放人一长一短两支蜡烛,把一瓶二氧化碳像倒水一样倒人烧杯中,蜡烛会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即说明它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也证明它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经课前准备,此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故上课时笔者选择了三位同学上台演示该实验,  相似文献   

13.
一、探究蜡烛燃烧产物的实验改进1.原实验存在的问题(1)教材中的实验需要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需要的仪器多,且需做两次实验来探究蜡烛燃烧后的产物,耗时多。(2)学生较难把握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的操作。表现在:澄清石灰水量少了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一册学生实验六,学生在做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时,往往集气瓶底已朝上,气体已倒尽,蜡烛火焰却不熄灭。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做好该步实验?我们在指导学生的具体操作中总结出应主要掌握好以下几点,供老师们借鉴。1点燃蜡烛后,应立即倾倒二氧化碳,否则由于蜡烛燃烧时间过长,烧杯内温度升高,造成二氧化碳的过量挥发,致使火焰不宜熄灭。2倾倒时,采用快、慢、快的方法,开始快,是为了让杯底迅速充满二氧化碳;中间稍慢,是为了能自然观察到蜡烛火焰逐渐减弱的变化过程;最后快是为了确保蜡烛火焰的熄灭,因此时烧杯内温度已逐步…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课堂演示实验[实验5-6],有如下不足:(1)如果烧杯内蜡烛点燃时间过长,因放出的热量多,易导致集气瓶中的CO2不能全部倒入烧杯中(部分CO2被热流赶跑),CO2盛入瓶底就更加困难,常造成烧杯底部的蜡烛出现不熄灭的现象,导致实验演示失败;(2)如果操作者在向烧杯中倾倒CO2时方位不正确,也易导致上面的蜡烛先熄;(3)该实验要保证成功还要求实验前收集CO2的集气瓶总体积要稍大于烧杯容积;不然会因CO2量不足出现一支或二支蜡烛不熄灭的现象。基于这三点,我们在…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化学》上册,在探究灭火的原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点燃的蜡烛上倒扣一只烧杯,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如图1)。由于实验结果学生都可料到,缺少悬念,因此实验的吸引力不大。为了增加实验的吸引力,突出实验的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学中,笔者将一只蜡烛改用两只蜡烛(一长一短)进行实验,学生由于受固有思维的影响,往往会猜想短蜡烛先熄灭,而实验事实得到了与学生猜想恰好相反的结果。在这种意想不到的实验事实面前,学生的思维很快活跃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图2)。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安排的第一个“活动与探究”内容.教材安排从蜡烛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三个阶段进行观察.其中,对“蜡烛燃烧时哪层火焰最明亮?”教材没有给出结论,让学生自己观察.  相似文献   

18.
学生在做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时 ,往往出现集气瓶底已朝上、气体已倒尽 ,但蜡烛火焰却不熄灭的情况。怎样才能做好这个实验呢 ,我们在指导学生操作的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a .点燃蜡烛后 ,应立即倾倒二氧化碳。否则 ,由于蜡烛燃烧时间过长 ,烧杯内温度升高 ,造成二氧化碳的过量挥发 ,致使火焰不易熄灭。b .倾倒时 ,宜采用快—慢—快的方法。开始快 ,是为了使杯底迅速充满二氧化碳 ;中间稍慢 ,是为了能自然观察到蜡烛火焰逐渐减弱的变化过程 ;最后快是为了确保蜡烛火焰的熄灭 ,因此时烧杯内温度已逐步升高 ,且集气瓶内的二氧化…  相似文献   

19.
1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实验的改进原实验方法是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阶梯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沿烧杯壁倾倒CO2,注意观察蜡烛先后发生的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两个结论:(1)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CO2密度比空气大,还可以象倾倒液体那样倾倒CO2。在实际操作中,该实验方法往往会出现两个问题:(1)两个蜡烛往往同时熄灭.(2)既使有先后熄灭的现象,但时间差很短;现象不太明显.改进后的实验方法有两种:方法一:两支短蜡烛分别用两根细铁丝系住,使一支蜡烛放在烧杯内的底边上,另一支蜡烛放…  相似文献   

20.
初中《物理》第一册中关于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是这样叙述的:“在烧瓶里放入少量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注意烧瓶中碘的状态的变化”.(图1为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我认为此实验应作如下改进:“将少量碘放入烧杯内,把烧杯放在铁架台石棉网上,再将装有适量的冷水的圆底烧瓶放在烧杯上,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加热过程中和停止加热后碘的状态的变化.(图2为改进后实验的装置)图1       图2  教材中实验存在的问题:1.用手拿着烧瓶并用酒精灯对其加热不当.用手拿着演示,教师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