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心理健康的概念日益普及的同时,“强迫症”,就好像抑郁症一样,由一个新鲜名词变成了很多人的口头语。我也遇到很多来自高三学生的求助:“我是不是得了强迫症?”“强迫症该怎么办?”我想专门谈一谈这方面的话题,也许能稍微解除一下这方面的困惑。[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老师,我有强迫症,用了很多办法都没用,怎么办啊?”一个学生见到我就急切地问。我先让她稳定情绪,然后问她为什么说自己有强迫症。原来这是她曾咨询过的一位心理老师告诉她的。她自己也买了书,对照强迫症的症状,觉得自己很多症状都符合,但采用治疗强迫症的方法后没有什么效果。在聊天中我发现其实她并不是强迫症,只是经历了一些事情,情绪控制上有些障碍,加上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也比较少与同学交往,喜欢想东想西,但听别人讲她有强迫症,就开始在生活中找一些证据证明自己有强迫症,因此陷入了痛苦的漩涡中。  相似文献   

3.
少女患有强迫症那天来找我的女孩叫小雪,是高三(2)班的学生。小雪说:“我有些心理问题想请教您,先说说我的症状吧。有时候我想找一样东西,分明看见了,还是忍不住要多看几次,要不然心里就不踏实。有时候我跟人说话,或听别人说话,心里经常会想着一个单词,就是随便的一个词,并且手指不停地在动,模拟着写出来。晚上睡觉挂蚊帐的时候,我总是重复确定蚊帐是否已经挂好了。上早自习时,我总是习惯性地跑回寝室好几次,以确定门是不是锁好了。下课后,我就会冲到洗手间用香皂洗手,洗得手上的皮都破了。我不想这样,但又很难摆脱,真的很苦恼。有时候出去…  相似文献   

4.
班超 《少年文摘》2011,(7):64-65
真的难以置信,他竟如此有才华!一年的时间,我怎么就没多花一分钟瞧它们一眼呢?形象点说,在这所中学里,我的班级就是一个"垃圾存放场"——很多老师都这样说。那天,一位老师走进我的教室说:"我给您带来了一个孩子,我想,您会喜欢他的。"这句话委婉指代的是:"我需要把一个被其他老师踢出来的‘坏’孩子放在你的班里。"我叹了一口气,回答他:"那好吧。"然后,乔希走了进来。  相似文献   

5.
正很久很久以后,久到周先生已经变成了陆小姐铁定的长期饭票,某天周先生貌似很不经意地问起:"你第一次见到我是什么感觉?"陆小姐老实地回答:"就好像看到精品店里我买不起的贵死人的大衣。"周先生的嘴角微微翘起,比较满意。"那我后来打电话约你呢?"陆小姐非常兴奋地说:"你不知道,那一刹那,我觉得——哇,这件大衣居  相似文献   

6.
我的一位同事,初见他时,只觉得他是一位文文静静的白面书生,很谦和的样子。后来听说他曾经是精神疾病患者,虽然已经好转,但还是不能正常上课,只好被安排在印刷室工作。我曾在学校的车库看见这位同事锁自行车,来来回回锁了几十下。再后来,他负责学校的查电工作,他要盯着灯看很久以确认灯是否关了。他的强迫行为还体现在生活中,我去食堂吃饭时也曾见过他在通过某路段时要反复好几次。他是省内某知名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到我校工作后在感情方面遇到了一点挫折,由于感情问题没有处理好导致了教学上的失误,他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最后发展为强迫症。现在他能够每天上班,有自知力,但是强迫行为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蔡丽 《辽宁教育》2006,(2):54-55
强迫性注意力转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强迫性行为,特别是在青春期的学生中发生较多.它是处于强迫症与强迫状态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主要表现在不能有意识地或不可控地将自己的主动注意集中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去,并常常被一些不想注意到的事情所干扰,总想方设法欲摆脱这一痛苦,却又怎么也摆脱不掉.……  相似文献   

8.
强迫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患上这种奇怪的病症哦。强迫症的患者经常强迫自己反复地想某些事或者做某些事,最终导致自己很焦虑、很痛苦。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9.
没有强迫的训练,这是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浮现在脑海里的话。也许有些妈妈会问:“可能吗?”所谓没有强迫的训练。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没有被训练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养成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在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双重负担之下,已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之一。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强迫症是困扰大学生的首位心理疾病。可是,本人作为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根据我对周围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大学生都对强迫症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同学只是根据字面意思,把强迫症理解为"喜欢强迫别人做对方不愿意做的事情的一类人"。有的同学自身有强迫症,却不明白这是属于哪一种心理疾病,还在病耻感的影响下躲躲藏藏,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的"不良癖好",更是  相似文献   

11.
小优六岁生日这天,收到了麦叔叔为他5岁生日准备的礼物。听上去挺奇怪,因为麦叔叔是个宇()航()员,礼物是他从太空寄回来的,这个礼物走了很远很远的路,花了一年时间才到小优家。小优激动地打开礼物,发现他的礼物竟然是:一朵又白又大的云!小优闻了闻——是牛奶的味道,摸了摸——有点凉,小优用手指轻轻戳()了戳,他的礼物云就轻轻地飘起来,飘呀飘呀,最后停在了小优的头上。哈哈,小优高兴坏了“:我有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了!我要每天和我的礼物云在一起!”小优真的每天和他的云在一起了,他的云是一个魔()术师,可以变成任何小优想要的东西。小优要是…  相似文献   

12.
这是四(1)班的第一堂美术课,可能孩子们对我这个新老师的到来既新鲜又陌生,课堂纪律特别好,大家都很认真地画,我在行间轻轻地踱着。这时,第二组第四桌的一个小男孩儿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桌面上光光的,什么也没有,自个儿闷着头坐在位置上不停地摆弄手指。  相似文献   

13.
正对完美主义强迫者的一句话概括:不在完美的路上,就在强迫自己追求完美的路上。我相信,我永远都摆脱不了强迫症的魔爪。比如每晚临睡前必定要查看一下门是不是真的锁上了—虽然它千真万确已经被锁好了,妥妥的。这个病症的潜伏期很长,直到大学时才高能量爆发,而之前仅有一些不成规模的、琐碎的临床表现:不下三遍地数东西,书架上的书必须按照高度顺序排列,用过的东西要准确无误地放回原位……这些在我看来属于个人生活习惯的小动作,原来都有一个属于病理学范畴的名字:强迫症。  相似文献   

14.
正早春,细雨慢慢落下,偶然发了一下呆,突然回神时,世界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其实啊,这个平静的午后跟之前和之后也没有很大区别,只是这雨天,让人想起很多很多的段落。雨天午后,点燃一枝白檀。有时我只想坐在你身边,微微笑着凝望你的侧影,彼此没有多余的话。——安妮宝贝如果雨之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仍是忧伤,请让我从容面对这别离之后的别离,微笑地继续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再出现的你。——席慕蓉《雨中的了悟》  相似文献   

15.
不少同学给阿星姐写信诉苦,说自己老是怀疑一件事情没有做好,反复频繁地去做。例如,手脏了,洗干净是件好事,但是有的人时时都觉得自己的手很脏,频繁地洗手,而且不洗手就觉得好像少了什么似的,无法摆脱,焦虑、抑郁随之而来。其实这是一种心里障碍,叫强迫症。其表现形式多样,如怀疑门未锁灯未关,要反复检查数次(强迫疑虑);走在路上数树木,数电线杆(强迫计数);对过去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回忆(强迫回忆);反复洗手、洗碗筷、洗衣等(强迫行为)。这些人对人对事要求过分严格,常担心发生意外。严格要求不是坏事,也不影响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但严格到…  相似文献   

16.
你不是歌手     
张懿 《初中生》2014,(2):32-35
正1去年暑假,闷热难以言表。我和多安待在家里,闭门不出。那天,刘安郑重地进了我家,对我和多安说:"我不再想当一个歌手了。"我和多安愕然,直盯着他,心里却有着很多的惊喜:"Why?"他说:"你们是不是一直很讨厌我的歌声?"我和多安沉默。他继续道:"每次的集体表演会,轮到我唱歌时,你们都在打哈欠。"  相似文献   

17.
一 那是我第一次到外地出差返程,最初的紧张与兴奋之后,我很累了,便随着长途汽车的颠簸,歪在自己的座位上昏昏欲睡.车上的人不是很多,为了将车装满,司机是招手即停,不时地将我的好梦打断.最烦人的是,刚上车的一个老太太眼看有那么多的空位不坐,偏偏坐在我的身边.而且她随身带了一篮鸡蛋,被她像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放在了她的两腿中间,虽然在我们之间还有一个空位.老人还是朝我有些歉意地笑了一下,似乎跟我说了句什么,是关于这鸡蛋的还是什么,我没听清,也不想听.出门在外,我一向的原则是:坚壁清野,拒人千里,与世无争,善始善终.我不动声色地往窗边挪了一下身子,继续闭目养神.  相似文献   

18.
你服不服?     
C琳 《中学生百科》2014,(Z2):55-56
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前,因为今年考题特别难,我还在做最坏的打算,担心自己到底能不能考上一本,甚至还去关注了很多还可以的二本院校。可成绩出来之后,我高于一本很多分,才发现我之前完全担忧锚了方向。当我手握一个可以报考名校搏一搏的分数时,我需要纠结的事情,就变成了——专业调剂,服从还是不服从,这是个问题。在填报志愿之前的几天,我看了很多指导填报的报纸和资料,都劝学生选择服从。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于考生来说先进了名校,说出去好听,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母亲也赞成这个观点,希望我能在第一志愿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常常和一大群朋友在一起时,敢做很多事情,但是一个人时,会小心低调很多。这是我在小时候过马路时发现的真理。小时候我特别害怕过马路,因为有一年家里一个保姆带着我过马路去公园玩,结果她看到一辆面包车疾驰而来,她一紧张,就甩开我正紧握着她的手,自己跑了。我张着嘴傻愣在原地,听到耳边轮  相似文献   

20.
投射是心理学上很流行的名词,它是指我身上内在有的一些特质(比如小气、嫉妒、懒惰、不守信,等等),我不承认,或是被我压抑了,也有可能是我其实很排斥这种特质,于是我"故意"看不见它们。但是,我可以轻易地在别人身上看到。然后,我会起反应,并且予以谴责。举例来说,我曾经梦到某个人。我的老师在帮我解梦时就问我":你觉得他有什么特质?"我说:"我觉得他是一个阴险、卑鄙的小人,自私、贪婪。"我真的很不喜欢他,就连看到他的相片,我都会由衷地生出一股厌恶感。他的眼神,尤其令我感到不舒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