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评论并不是与新闻事业同步产生的,而是新闻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产生的背景就在于新闻事业的主导者需要表达自己的声音,阐明一定的主张。当这种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评论就应运而生了。新闻评论最早是出现在报刊上的。因为报刊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新闻载体。它一出现就呈现出态度的鲜明、主张的明确、现实的针对性强等特点。在早期政论报纸时期,新闻评论成为报刊最主要的文章,也是办报人最重视的文章。在上世纪30年代初,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轫时期,外国人在华创办的《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在创刊号上直言,“在像广州这么小的社会再办…  相似文献   

2.
宁波是我国有着七千年古老文明的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鸦片战争后成为最早通商口岸之一。1854年,出版了由外籍传教士创办的宁波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中外新报》,它比上海创办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六合丛谈》(1857年)早了整整三年。此后在宁波又创办了《甬报》、《德商甬报》等外籍报刊,均各有特色。虽然宁波近代外籍报刊在规模与影响上不能与上海、香港、广州相比,但也有值得研究与借鉴的地方,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是中国最早与近代报刊打交道的人之一,但林却误以为近代报刊就是中国固有之“塘报”,他有关报刊的一些认识,就是由“塘报”引申而来。林则徐的译报出于现实“制夷”之需要,其意义在于“睁眼看世界”,而不在于报刊思想。相反,他的报刊观念与同时代的人并无实质区别。林之所以超出时人想到“译报”,这与他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一贯的务实作风及出身于沿海等特殊背景有关,也不排除受到洋人阅读“邸报”了解中国动向的直接启发。在当前的研究中,有的学者以为林是把新闻作为“情报”,因而具有“情报”纸的报刊观念;有的甚至认为林是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一个环节。本文以为,这些说法缺乏说服力。林则徐译报的意义在于“译”,并不在于“报”。我们应该对前者加以充分肯定,但没有必要因此拔高他的报刊观念  相似文献   

4.
辜璟 《新闻三昧》2005,(5):19-21
近代报刊源于西方,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胫到了19世纪初,报刊已成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当西方传教士来到古老的中国传教布道时,也带来了反映其意识形态的重要器具——近代报刊,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如,第一份中近代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蜜蜂华报》等。  相似文献   

5.
查灿长 《新闻界》2006,(6):106-107
早在16世纪中叶,澳门就曾因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国际商埠而闻名于世,它也曾作为中国近代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而被载入史册......同时,澳门亦曾由于它是“中国土地上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和“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的发刊地①而在中国传播史与报业史上据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 ,外国人在华办的中文报刊不论是宗教还是商业报刊 ,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科技知识的报道占重要的比重 ,这种情况在中国报刊史上具有显著的特色 ,这些外报的科学报道对中国社会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本文认为 :外报科技传播直接服务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客观上广泛传播了科学知识 ,对报刊的普及和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外报的科技传播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中文报刊评论文体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呢?第一份中文近代报纸是外国人办的。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华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除新闻报道外,还有言论──短论及评论性文章,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文化及孔孟之道。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人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我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每页首页有言论,讲贸易强国,学习外国文化,目的在“润泽汉人”,征服中国人的心。外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1868—1898年),发行份数最广(5.4万…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的报刊并非为了一般民众所办,报刊上基本上是官府文件的文章也非为一般民众所能读懂的。自然,所谓的报刊文风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最早注意中国报刊文风这个问题的是马礼逊。马礼逊是第一个到中国的英国基督教传教士,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家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创办者。马礼逊来华初期,在广州翻译中文  相似文献   

9.
查灿长 《新闻界》2007,(1):105-106,124
我国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近代中文报刊广告起源于19世纪的广州、香港和上海等沿海“开埠通商”地区,如1833年8月1日创刊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53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1861年11月在上海发行的《上海新报》、1867年7月在上海创刊的《万国公报》、1872年4月在上海创刊的《申报》及1893年2月在上海创刊的《新闻报》等等,这些中国近代最早刊登商业信息广告的主流中文报刊,构成了中国近代中文报刊广告的源头。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我国的新闻事业源远流长,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世界上新闻业资格最老的国家。而岭南,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又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我国近代化报刊的孕育、诞生和成长、发展,都和岭南地区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我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化报刊和最早的一批日报中,就有不少是在岭南这块国土上诞生落地的,可谓近代中国报刊“始作俑者”乃岭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程曼丽博土的研究成果证明,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张近代报纸、19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的葡文周报《蜜蜂华报》,它虽然一共才出了67期,时间仅一年零三个月,但却是一份具有重要意义的报纸,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察世俗》)看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中说:“若在我国而寻求所谓现代的报纸,则自以马六甲所出之《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最早,时民国前97年(嘉庆二十年)西历1815年8月5日也。”后来人们沿袭了这一说法,如,有的著作把《察世俗》列为“第一批近代化的中文报刊”,把创办这一刊物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作为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有的著作更明确指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70年代,在那内忧外患的非常岁月,以王韬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报人勇敢地面对现实,摒弃了“言不论政”的陈规,在报刊上大胆地评说时局,议论朝政,针砭时弊,鼓吹变革,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特别是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以其质高量大的政论,在中国报坛上竖起了一面旗帜,为已经存在和即将问世的近代报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维新运动中的改良派报刊政论,是对王韬开创的报刊政论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时务报》的主要创始人汪康年,就曾立志要把该报办成象《循环日报》一样出色的报纸,“欲与天南逐叟争短长。”这说明王韬对维新派报人影响之大。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看,王韬的报刊政论都是维新派政论家们的启蒙范文。他的报刊政论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报刊评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以前,外国传教士、商人、政客等已经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广州纪录报》《中国丛报》等一批中文、英文报刊。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观念、办报模式以及宣传方法,使我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报刊的重要作用,并产生了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第一位在广东办报的国人是林则徐。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到广东查禁鸦片。为了“探访夷情,知其虚实”,以制定“控制之方”,他在衙门中设立翻译馆,收集在澳门出版的外文报刊,选择其中有关鸦片贸易、英国政府动态等消息和评论翻译成中文,命名为《澳门新闻纸》,抄写数份,提供给广东督抚衙门和朝廷作为禁烟、备战决策的参考。《澳门新闻纸》成了我国最早的译报,林则徐成了第一位“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林则徐被罢官后,魏源将《澳门新闻纸》按其内容分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兵事、论各国夷情五类,编为《澳门月报》,收入《海国图志》一书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第一份外报——《蜜蜂华报》的历史坐标□程曼丽对于中国近代报刊史的研究者来说,《蜜蜂华报》(AAbelhadaChina)是一份极为特殊的报纸。其特殊性就在于,首先,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开中国近代报业之先河;其次,它是洋人在中国领土...  相似文献   

15.
李岚 《历史档案》2006,(1):92-98
《申报》原全称《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是最早的中文报纸之一(晚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经历了清末、民国直至上海解放,历时77年零26天,出版25600(25599)期的《申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唐玉 《新闻世界》2010,(5):104-105
于右任(1879-1964年),原名伯循,字诱人。他是复旦大学的筹备创办人之一,是中国近代书法家、著名报刊活动家、教育家。本文以于右任在《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上发表的评论为蓝本,从报刊本身和报刊从业者双重角度,解读这位"报业泰斗"的报刊自律观。  相似文献   

17.
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中外新闻七日录》是早年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著名报刊中的一种,也是我国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中文周报。由于难以看到原件,以前的几部著名的新闻史专著中,虽然对它都有著录,但都极为简略,且不甚准确。如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将其归入“中文杂志”类;曾虚自主编的《中国新闻史》,也将它归入“外人在华发行之中文杂志”类,且有较详细的记载:“《中外新闻七日录》,1865年(同治四年正月八日)由查美司(chalmers)发行于广州。内容以国内外新闻及宗教为主。十六开,分上下两栏……创刊号上栏小引日:‘我侪耶稣教  相似文献   

18.
王雅鹃 《现代传播》2023,(11):31-38+54
创办于1861年11月26日的《上海新报》是上海近代中文商业报刊的胚胎形式,也是西方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长期以来的研究认为,《上海新报》与其他中国近代报刊一样都是英美报刊传统的“移植”或“移栽”,但《上海新报》的创办有其历史特殊性,它代表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利益,是19世纪英美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和文化渗透的一部分,是伦敦“嵌入”上海的代言者。反映了英美西方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经由《上海新报》“中介”实现所谓“文明”和“启蒙”的“自我塑造”与“自我肯定”,是英美西方国家“不在场的在场”。  相似文献   

19.
1905年创刊的《北京女报》不仅是北方地区最早的妇女报刊,而且是当时全国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妇女日报,就近代北京妇女报刊而言,《北京女报》更是开山之祖。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近现代报刊概况 中国近代报刊出现于19世纪早期.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东南亚的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它是我国领土上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业的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