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牧民生活用能主要为生物质能,生物质能的过度消耗会带来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本文分析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区能源资源现状、能源消费现状,并从农村能源角度探讨了解决三江源地区牧民生活用能的对策,以期保护和改善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解决牧民的生活用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资源富集区,也是重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区。从分析西部地区能源的基本概况入手,对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进行预测,并分析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说明西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能源生产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三大经济圈碳生产率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如银  邵天翔 《资源科学》2015,37(6):1249-1257
本文解析了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1997-2012年的碳生产率,并将影响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效率、能源排放比率和产业结构三方面。结果表明,珠三角碳生产率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低且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2012年京津冀的碳生产率仅为长三角的42%、珠三角的34%。三地区碳生产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能源效率提高是推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地区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差异。其中,长三角地区能源效率因素的作用偏小,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碳生产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珠三角能源排放比率因素对碳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较小,贡献率仅为3.96%;京津冀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贡献率为8.02%。从产业部门看,第二产业对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最大,第一产业对碳生产率存在微弱的抑制作用,第三产业低碳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4.
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张晓平 《资源科学》2008,30(6):883-889
能源消费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大多以我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为对象,对地域差异关注不足。本文选取多项指标,构建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增长速度指数、综合消费指数,从不同角度刻画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法,定量研究了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的提高将会显著增加地区经济能耗强度。现阶段,控制高耗能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对于减小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地域差异性,要求我国能源战略的推进与实施必须制定相应的地区政策才能确保国家宏观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王依纯 《科技广场》2014,(3):164-169
深入分析我国地区能源消费差异及影响因素,对降低能源消费,制定节能降耗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地区能源消费现状和地区差异特征,其次探讨了能源消费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我国各地区能源消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水平由西向东呈现递增的阶梯现象;经济发展水平对能源消费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推动作用最大;产业结构对各地区能源消费的作用不同:产业结构优化对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的降低作用明显,而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能源消费的降低作用有限。本文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能源与资源都十分丰富的国家,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的能源储量十分富集,对有效的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发展较为缓慢、能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并且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发展集群,使得我国西部地区的能源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浪费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必须要努力做好对西部地区能源产业的集群发展战略研究,以帮助西部地区建设起健全的能源产业发展体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好西部地区的优势能源产业。  相似文献   

7.
纪玉俊  赵娜 《软科学》2017,(5):16-20
基于中国2000~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度量产业结构变动,在将地区市场化水平纳入分析框架的前提下,采用门槛回归分析方法,对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基于地区市场化水平的"双门槛效应",即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随着地区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变动对降低能源消费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一、高寒地区住宅保温节能的紧迫性我国高寒地区,冬季采暖期长达半年之久,因此这里的人们对房屋内除平面布局和三维设计的合理性功能要求外,对室内的热功能要求越来越高。要达到室内标准温度16摄氏度,必须采取升温和保温措施,因而要消耗大量能源。能源是生产发展和生活提高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因素。由于绝大多数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已被视为继煤、石油、天然气和核能之后的第五种能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浪费十分严重,如我国的住宅外墙耗能是他们的4—5倍,屋顶是他们的2.5—5.5倍,外窗是他们的1.5—2.5倍,门窗的空气渗透量是他们的3—6倍总的耗能是发达国家的3-4倍,这种能耗浪费继续下去,势必造成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枯竭,还会带来连锁  相似文献   

9.
郭楠 《内江科技》2007,28(7):79-79
本文通过考察分析平顶山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指出中部地区的能源优势和现代新兴经济形式的相对不足,为中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今日科苑》2012,(8):40-41
阅读提示从水能到地热能、从风能到生物能,人类一直试图寻找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来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太空,成了一些创想者解开地球能源枷锁的蓝海。在太空建设太阳能发电站,是他们对于主力能源的全新设想。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梦想遥远。但我们也将在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枢纽地段、世界战略能源富集区和超级大国争夺及政治博弈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战略能源优先保障的最近基地。中亚战略能源(石油、天然气和天然铀)开发利用表现为储量大、产量小、出口量大、自消量小的"两大两小"特点,这些能源的合作开发利用对中国的保障程度有大有小。研究表明,预计到203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的对外依存度将分别高达80%、55%和70%,而同期中亚地区石油、天然气和天然铀出口对中国的保障程度分别为7.9%、40.7%和65%左右。受中亚地区政治、经济、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等因素综合影响,中国与中亚地区合作开发利用战略能源面临的法律、经济、社会、政治、基础设施风险不可低估。其中,法律风险属于高风险,经济风险属于较高风险,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属于一般风险。中国与中亚合作开发战略能源一定要时刻防范风险,从化解风险、增进合作、互利共赢的角度,明确政府角色,保证政策沟通,建立副总理级战略能源开发协调委员会;发挥地缘区位优势,设立中国-中亚能源自由贸易区;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加强中亚能源开发战略运输通道建设;建立能源战略储备制度,建立国家战略能源联合储备体系;加强人文合作,促进民心相通,降低战略能源合作风险。  相似文献   

12.
早在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环境与发展大会就指出,“石油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便是水”。1977年联合国大会进一步强调:“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1992年,一些专家指出,到21世纪,水、粮食和能源这三种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水。1997年联合国再次大声疾呼:“目前地区性的水危机可能预示着全球性危机的到来。”然而,这些骇世的警告并未引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的较大差异,将增加CO2减排目标实现的难度。本文通过将化石能源细分为17种估算了1997-2010年中国各省的CO2排放强度,从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3个视角,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成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可以解释70%左右的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其中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是形成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视角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30.78%、28.54%和26.23%;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是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第二大贡献因素,其平均贡献率依次为21.40%与20.93%、24.92%与21.07%、22.43%与21.08%。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对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也具有重要影响,二者平均贡献率之和接近30%。  相似文献   

14.
张敏  姜巍  高卫东  熊天琦 《资源科学》2014,36(9):1933-1940
基于能源生态系统理论,对晋陕蒙地区能源资源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由于内生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晋陕蒙地区能源生态系统的整体发育状况处于持续下降状态,其中山西省由于能源资源开发较早、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其内生系统规模较大,能源系统生态发育状况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陕西、内蒙古则由于近年来能源开采量迅速增加而造成能源生态系统演进系数迅速降低;能源开发和消费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陕蒙地区能源生态系统的变化状况,使其总体状况略好于山西省;能源开发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亦带来环境的破坏,虽然三省的环境状况近年来有所好转,但是水平依旧较低。  相似文献   

15.
冯博  王雪青  刘炳胜 《资源科学》2014,36(6):1256-1266
本文以省际建筑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4-201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DEA方法对各省建筑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研究过程中,对各省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使效率评价更科学、更能满足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效率均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建筑业规模、人口密度、建筑材料流动性和城市化率,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主要有能源消费结构、科技水平、建筑业成熟度和辅助行业成熟度;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地区建筑业平均能源效率具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三大地区平均能源效率为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我国不同地区建筑业有针对性地制定节能降耗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人机之战     
<正>"人类是不可战胜的!"电视上传来了人类联合军总理激情澎湃的发言。井坂宽子坐在榻榻米上,咬着薯片,两眼盯着无聊的电视直播,面无表情地等待着接下来将会出现的人机大战的最新战况说明。不过她之所以想要看那种东西,并不是关心人类的命运,更不是为人工智能的未来担忧,而是她现在正  相似文献   

17.
李博  李清彬 《资源科学》2013,35(6):1194-1201
能源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由于资源禀赋、历史基础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区差异性,中国的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种存在于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显然也表现在了能源消费方面.本文使用1998年-2009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地区差距,考察决定地区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城市化水平、城镇居民消费、工业化程度、国有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情况,然后运用基于回归的Shapley值分解技术,对中国地区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差距进行分解研究.分解结果显示:地区固有因素是影响地区差距的最主要因素,接下来依次是城市化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工业化程度、国有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其中,对外开放程度与技术创新能力是促进地区差距缩小的重要因素.基于研究结果,本文进而探讨了相关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王思博 《软科学》2016,(9):19-23
基于西部十二省市2003~2014年面板数据,通过计量分析,对现阶段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可持续、西部经济增长结构是否发生有益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2008年前西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产业,其与能源丰度呈显著正相关,2008年后该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丰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内在作用机制,对比2008年前后,两个阶段人力资本均显著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科技研发投入、固定资产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得到改善。通过内在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经济增长对能源丰度依赖性减弱的机理。结果表明:西部经济增长正逐渐摆脱能源依赖,应深入实施"供给侧"改革,加快西部经济结构调整进程。  相似文献   

19.
正传统煤炭能源日益消减,新兴能源迅速抬头,燃油汽车开始被更干净环保的电动汽车所取代。随着电机驱动技术的日臻成熟,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教授陆海峰认为,不久的将来电动汽车将会走进千家万户。助力电动汽车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时候的陆海峰就喜欢把家里机械类的产品拆拆卸卸,"就想看看它的构  相似文献   

20.
西部地区能源开发综合效应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姜巍  高卫东  张雷 《资源科学》2007,29(1):9-15
能源开发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具有明显的正负效应。本文对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做出了评价,结果表明:从经济促进作用上看,西部地区能源工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比东部和中部两地区更为显著。从三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效益情况看,50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消费效益提高最为明显,中部次之,西部地区的改善速率最慢。能源开发的环境效益则表明:总体上西部地区点状环境污染的总体破坏程度与全国一般状态大体保持一致,但是从点状环境污染的空间格局上看,西北区甚于西南区;面状污染中,目前西部地区二氧化硫的污染状态较全国为重,其中西北区的二氧化硫污染程度略高于全国水平,西南区二氧化硫排放水平则超出全国均值水平70%以上;从碳排放量看,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的限制,西部地区在整个国家的能源消费格局中地位明显落后,因此,在碳排放方面西部地区保持着与全国同步的大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