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强 《兰台世界》2011,(11):24-25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已经初步建立了联络内外的电报系统。在战争期间,盛宣怀为保证电报通讯系统的畅通,作了很大努力,为迅速传递军情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电报系统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电报的传递速度。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已经初步建立了联络内外的电报系统.在战争期间,盛宣怀为保证电报通讯系统的畅通,作了很大努力,为迅速传递军情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电报系统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电报的传递速度.  相似文献   

3.
一、通电作为电报类公文 通电,就是面向广大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电报类公文有通电、贺电、唁电、指示电和普通电报等。通电是电报的一种。电报,在中国出现于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因为传递信息快捷,许多军国政要的处理都开始采用电报,但当时只把电报看作是正式公文的先行抄件,在效力与责任上不如正式公文。北洋政府时还规定,遇有紧急公务,可以拍发电报,但强调如须补具正式公文,仍应补具。直到1942年国民政府在《公文程式条例修订草案》中才规定:“各类公文程式,如时间紧迫时,得以电或代电行之”。并没有提出补具正式公文的要求,这才把通电、唁电、指示电等一系列电报视为正式公文。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分析考证法,对《点石斋画报》中两篇关于电报的图文进行分析考证。《电报飞传求保卫,星轺移指壮声威》一文,首次以图片配文的形式报道了李鸿章阅读关于朝鲜兵变电报的情形;《谣言宜禁止》一文首次报道"炼魂魄成气以传电报"的误解。《点石斋画报》的科技图画加上文字说明,以最直接的方式表明了,在电报技术引进之初军政上层和普通民众对电报技术态度的差异,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的传播方式,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传播过程中的阻力,开辟了科学普及的新道路,竖起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视觉信息传播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清末,电报通讯技术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外商电报公司垄断了中国的国际电报通讯利权。1886年,吉林电报线开始建造后,中国电报局总办盛宣怀积极推动中俄电报线在东北边境相接,计划另辟一条国际电报通讯线路,以挽回部分国际电报利权。因外商电报公司的阻扰及俄国的苛求,中俄接线交涉历时数载,至1892年两国才最终签订接线条约。1893年,中俄两国电报线在东北边境相接后,中国电报局收入明显增加,对清末电报事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电报技术传入中国后,随着全国电报网的建成,各精英和团体对电报的利用增加,曾经作为统治者宣布政府公告、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公电,逐渐在国内社会环境的演变中成为各社会精英及团体争相利用其表达诉求的新兴媒体。"五四"运动是一次全国性的公电动员,其公电的转载量、传播力、影响力堪称前所未有,各个群体利用公电表达诉求、引导舆论,对北洋政府的官方舆论形成巨大压力,最终民间舆论以其巨大的传播主体、强势的舆论表达获得压倒性的胜利,促成了拒签和约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7.
早期电报档案缺失之谜清朝政府在光绪五年(1879年)开设电报,而现存电报档案却起自光绪十年。光绪五年到光绪十年的电报档案,多少年来从未有人见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出版公布这部分档案时,组织力量,多方查找,历试诸方,均无所获。最后工作人员翻阅了大量资料,终于揭开谜底,水落石出。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在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电报25年以后,英国违反清政府的规定,在上海秘密开通电报,电报就这样传入了中国。光绪五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大沽海口炮台之间架设电线,试通电报,这是中国修建的第一条电报线路。接着又开通了津沪电报线路,并…  相似文献   

8.
两江总督张人骏辛亥电档选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馆存有两江总督张人骏自宣统元年六月二十六日至宣统三年九月十六日的收发电报档,计有十七册,约十二万字。这些电报,涉及当时两江及全国的各方面情况,内容丰富。现将其中有关辛亥武昌起义的102件来往电报选辑公布。这些电报反映了武昌起义后,清王朝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全面危机,记录了清政权上下惶惶不可终日的绝望哀鸣。它说明不管反革命势力如何垂死挣扎,最终都不能阻止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  相似文献   

9.
在革命历史档案中.电报档案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秘密斗争中也曾使用过明码加暗语的电报。1928年后.开始筹建党的秘密电台.大约在1930年有了密码电报。此后在党政军领导机关中形成了大量电报档案.但在那个动荡的岁月.电报档案损失很严重,被保存下来的极为稀少。  相似文献   

10.
自1927年“四·一二”国民党叛变革命,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长期处在武装斗争和隐蔽的斗争环境中,中央同各地党政军领导机关之间的相互联系,许多是采用无线电报进行的。 在中央的档案文件中,电报档案占有很大比重。这种情况,不仅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如此,在建国初期的几年中,电报仍占相当大的比例。根据1954年中央办公厅秘书处、机要室两个单位的统计:1936年以前的电报约1万件,文件2万余件;抗战时期电报约4.4万件,文件0.5万余件,电报是文件的8倍多;解放战争时期电报8.1万件,文件0.73万余件,电报是文件  相似文献   

11.
电报档案是革命历史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28年中国共产党筹建自己的秘密电台后,在我党政军领导机关中形成了大量电报档案.追溯电报档案形成的发展过程,是与周恩来同志的悉心指导和大力关怀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2.
清宫电报     
雁旭  霍华 《历史档案》2006,(2):F0003-F0003
电报是1845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的。1871年即清同治十年,英、俄等国在中国上海秘密开通电报。1879年,格林威治时间得到国际认同,最先用于电报通讯,以便统一世界各国时间。同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中国内陆修建了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接着又开通了津沪电报线路,并在天津设  相似文献   

13.
田素美  高晓波 《档案》2011,(2):36-39
电报作为公文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民国时期被广泛运用。从甘肃省档案馆所藏民国电报中,能够探寻近代电报公文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在公文程式改革及一般公文格式的影响下,电报公文的格式、收发处理程序及其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技术发展带来媒介突变.美国学者德弗勒认为,从进化论范例角度看,最有助于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将发展成为新媒介系统.[1]我国新闻通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肇始自晚清电报技术的传入,其加速了新闻信息的传递速度,打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同时对于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和民主化进程的发展有着极大作用,客观上加速了清政府的瓦解和崩溃.电报的传入与应用,使中国的新闻事业向现代新闻业方向走去.文章以介绍电报传入我国的历程为宏观背景,着眼点在于电报的传入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采用史料分析、对比等方法,进行归纳并总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电报的发明说起,着重描述了电报在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日前,笔者在郴州市档案馆查阅1945年日本侵略军入侵资兴的档案时,惊异地发现了一份国民党资兴县政府县长何子伟向湖南省第三区(郴州)专员公署、保安司令部报告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资兴县城的电报以及专员兼司令萧文铎的复电.这两份保存了70年的电报至今仍内容完整,字迹清晰.两份电报均是用墨笔书写在用树木、楠竹作为原材料,采用土法工艺造纸生产出来的草纸上,纸的大小规格不一.  相似文献   

17.
杨飞 《湖北档案》2010,(3):42-43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稍后,为惩办卖国奸贼,整饬社会秩序,蒋介石在电台上发表演说,强调要以“不论职守,只问行为”方式来惩处汉奸,国民政府也公布惩治汉奸条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整肃汉奸。10月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给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发了一份绝密电报,命其立即逮捕华北高级汉奸。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以传播媒介技术与文化内涵的思考为基点,通过电报如何体现古典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区别、现代科学的发展如何借助于电报等力量推动媒介技术的作用脱颖而出,以及电报的发生发展如何预设了当代信息革命的基本问题,又如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播内涵等角度,来揭示电报的传播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以传播媒介技术与文化内涵的思考为基点,通过电报如何体现古典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区别、现代科学的发展如何借助于电报等力量推动媒介技术的作用脱颖而出,以及电报的发生发展如何预设了当代信息革命的基本问题,又如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播内涵等角度,来揭示电报的传播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21世纪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可能没有人还会想起曾经有一个媒介对我们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是它确是存在的,它叫电报。它的问世对于世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迅速取代了古老的通讯方式,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它的问世与其近缘媒体的关系密不可分,对其做出重要贡献。其中包括人类以电报技术为基础,实现了广播电台的大发展;电报的出现,大大促进了世界通讯事业的发展;电报被广泛应用于报业,大大促进了报纸的发展。作为通讯手段的电报,它对人们日常生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基于此,立足上述三方面,着重对作为媒体的电报进行探析研究,以提高人们对电报的认识,以及凸显它在我们媒介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