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一年级的数学课堂,常出现"老师,不是不是,我还有……""这样做太麻烦了,我有更简单的……""得数错了,是……"等"插嘴"现象。这种"插嘴"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课堂"插嘴"这一现象,有着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在:一是课堂插嘴,证明学生思维的灵动。插嘴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是积极参  相似文献   

2.
课堂权益一: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记忆中 的小学课堂,是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不时 地抛出一个个问题,点名让台下正襟危坐的学 生回答,一问一答的权力严格地分配给老师和 学生。小班化教学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 生碰到问题不用举手,随时都可以站起来发问。 课堂权益二:允许学生插嘴。"发言先举 手",这是课堂上的老规矩。在传统的课堂教 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学生都把小手 举到老师跟前了,老师还是只点了一名学生 回答问题。事实上,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满足 的欲望非常强,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  相似文献   

3.
臧琦 《教育》2013,(30):27
教师在课堂上的"善问""巧问""妙问"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学会提问让生物课堂教学有效展开,在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要研究生物教材和学生大多数老师都知道,只有理解了生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新课改更倾向于启发式、讨论式、诱导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然而,老师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却"遭遇"了新的麻烦——"插嘴"。如何看待和处理"插嘴"现象成为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有效教学的深入研究,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早已成为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共识.然而,一个小小的话题,引发了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争议:在追求有效教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是否可以允许学生"插嘴"? 有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插嘴"是一种无视课堂规则的表现,对"插嘴"的默许,将导致从众心理之下更多学生的插嘴,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讨论易失去焦点,不利于学生智慧的生成,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将会变得低效,甚至无效.有的教师则意见相左:"插嘴"反映的是学生思维的投入、活跃,是学生智慧的闪现,七嘴八舌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浓厚的兴趣,广泛参与中多维的对话,恰恰反映了教学的有效性,不许插嘴乃至加以批评,是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扼杀,是与有效教学理念所倡导的尊重个性、参与体验以及建设多维对话环境精神相悖的.对于,"插嘴"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6.
"插嘴"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随着个人的独特思考而产生的内在的学习需求,是学生学习内驱的一种外在表现。课堂"插嘴"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因为它能促进学生生发数学思考,引领课堂教学由机械、单调走向灵动和充实。  相似文献   

7.
曹建军 《考试周刊》2014,(62):177-177
<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标要求学生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通过主观努力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能够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通过几年的教学生活,一些老师发觉课堂中学生时有插嘴的现象。如何使不良现象变为积极影响呢?学生插嘴是学生学习的顿悟、音乐灵感的萌发和瞬间的创造。课堂上这些不同的声音乃至争论,会引发进一步的思考。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  相似文献   

8.
<正>互联网+学生,让学习更主动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最重要的场所。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互动的课堂,让学习像游戏一样好玩。学生利用互动学习卡参加课堂测试应答、趣味抢答等课堂训练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全程参与度和专注度。课堂提倡学生以三种方式呈现——"小主人""小老师""小听众",课堂"三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9.
"3学2导1达标"生本课堂教学模式适合全学科,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其本质特征有四个"为本":以"生命""学生""生动""生长"为本。其课堂有六个要素,其中"3学"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2导"为导学习方法,导人生生活;"1达标"为当堂达标。其教学模式有六步流程,并有三点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课堂权益一: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记忆中的小学课堂,是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不时地抛出一个个问题,点名让台下正襟危坐的学生回答,一问一答的权利严格地分配给老师和学生。小班化教学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碰到问题不用举手,随时都可以站起来发问。课堂权益二:允许学生插嘴“发言先举手”,这是课堂上的老规矩。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学生都把小手举到老师跟前了,老师还是只点了一名学生回答问题。事实上,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的欲望非常强,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插嘴很有必要。课堂权益三:允许学生质疑老师老…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认为,对这名学生的教育:沟通为上,警告为中,惩罚为下。按事件发展过程,可以采取如下对策。第一,了解该生为什么插嘴。课堂上该生总是插嘴,教师要分清情况:如果是质疑老师或与教学内容有关,想出风头,大可不必在意。如果是故意阻挠老师讲课,可以询问他插嘴的缘由,让他把理由说出来。老师为了不耽误上课,对他的理由无须评论,但  相似文献   

12.
"自学辅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六步教学"等课堂教学模式的范式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适时引导,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学会""会学"是高中生物"生本课堂"的关键所在。为了保障高中生物"生本课堂"的有效性,应从课堂引导、课堂推进以及课堂提升三个方面进行着手。  相似文献   

13.
<正>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它不仅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有可行的教学方式。简单、根本、开放的前置作业实现了"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后到"不教而教"的目标,小组研讨、全班交流、生生间的质疑、补充,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近两年的生本实验中,在一次次的听课、磨课中发现,老师们在生本课堂中存在着三大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广大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课堂"插嘴"放行,并为他们的"插嘴"喝彩。  相似文献   

15.
高效课堂可以说是高效"学"堂,因为高效课堂是学生演绎的课堂。课堂上学生自学、对学、群学,学生展示、交流、质疑,课堂上呈现更多的是生与生的交流、生与生的对话。老师只是偶尔点拨、引导一下,看起来非常轻松。其实并非如此,高效课堂"效在课堂,功在课外"。这个"功"就是指老师课前编写导学案的功夫。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被喻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导航仪"。学生按照导学案上指引的路线就应该到达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插嘴”是常有的事情。面对插嘴,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反应。许多教师比较反对学生在课堂上随意插嘴,他们认为这样会打乱课堂教学秩序,扰乱师生的思维。笔者认为,插嘴可以使课堂更加灵动、更加精彩。学生的插嘴中,蕴含了许多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孟学香 《宁夏教育》2007,(10):31-32
课堂上学生不时出现"插嘴"或"接下话"现象,怎样认识这一现象,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插嘴,怎样解决插嘴现象。本期特编辑一组如何正确对待课堂"插嘴"现象的文章,供大家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18.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我认为教师自身要跳出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不断更新思想、转变观念.事实上,课堂上的学生“插嘴”足以证明了他们已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活动,投入了积极思维,这比那些瞪着眼睛看老师,张着嘴巴等知识的学生要好得多.教师要真正把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9.
课堂“插嘴”,通常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打断老师、同学的讲话,情不自禁地插上一句自己十分想表达的话语。在大多数教师的潜意识中,课堂“插嘴”多少有些目无师长、扰乱课堂的味道。我对课堂“插嘴”虽谈不上深恶痛绝,但也不喜欢。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思路的完整性,为了维护课堂纪律的严肃性,遇有学生“插嘴”时,  相似文献   

20.
"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说法。""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批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更美丽。[案例一]《做风车的故事》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结果,却遇到了以下一幕。)生:老师,我觉得课题不妥,应改成《牛顿做风车》。师:为什么?请说说理由。生:改后的题目让人一看就清楚明白,讲的是什么人做什么事。生:老师,我认为题目不能改。师:为什么呢?能不能说出你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