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翻译及其翻译标准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跨文化互动的研究。“杰罗姆模式”主张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强调词与词的对应翻译;“贺拉斯模式”主张译文必须忠实于其“顾客”,强调协商是翻译过程的核心概念;“斯库勒马切尔模式”主张“异味”翻译,强调为读者保留原文风采。而一般翻译标准则强调“忠实”与“通顺”。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中,译文必须体现原文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内容和语言应该忠实于原文;同时译文还必须满足读者易于阅读理解和欣赏的需求,在其翻译技巧或方法的应用上不拘泥某一种固定模式,而要考虑到其变通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把英汉语篇主位推进模式大体相同的观点作为研究的立脚点,探讨英汉语的语篇翻译问题,提出在英汉互译中应尽量保持与源语篇相同的主位推进模式,以实现保留原文风格的目的.这一切都以不对原文意思造成误解为前提,即允许在译文中对原文的主位结构做适当的调整,以免影响译入语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3.
依据尤金·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聚焦是叙事文学作品翻译中应当充分考虑的因素之一。原文聚焦与译文叙述之间存在着原文聚焦与原文叙述之间类似的辩证关系,即聚焦制约叙述,叙述体现聚焦。所以,译者应当结合聚焦的文内与文外理据,探索原文聚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译文适当编码。本篇通过对比《红楼梦》杨、霍译本中典型选词的异同,着重探讨原文第三人称内聚焦模式与译文叙述中人称代词和名词之间的制约与体现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唐诗翻译中的语用学作了进一步分析。通过选取部分翻译家的译文,从意境、指称关系、言外之意三个语用角度概述了唐诗英译的得失。认为虽然唐诗英译难免有语用损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唐诗不可译;相反,只要努力去寻找语用最佳关联,译文同样可以达到与原文相媲美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语言学的变异理论和译文对比的方法,对《老人与海》原文中的语言变异情况和五个汉语译本中的相应翻译处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原作中存在大量的人称代词变异使用的情况,这些变异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小说主题的凸显都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而五个汉语译本均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原文中的这个语言特点,未能准确地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使译文读者丧失了领略海明威这位语言风格大师更多的精彩之处的机会。笔者主张译者应忠实地保留、再现原语文本的特殊语言风格,以使译文读者有机会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摘要:本文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诗歌《虞姬》的两种英译文的语篇衔接手段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析了两种英译文的语音模式。旨在通过语篇衔接分析来揭示译文和原文以及各种译文之间存在的差异。使译文尽可能的接近原文。从语篇衔接的角度来分析汉语诗歌英译问题,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译文的语篇重构,进而提高读者的感受水平。  相似文献   

7.
徐瑾 《考试周刊》2009,(39):45-46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表达是一个认知过程,具体可以体现在认知模式中源认知域对目的认知域的映射上。因为汉语和英语存在诸多差异,所以在汉英翻译中,两个认知域的映射关系也会相应地受到影响,或者保留原来的映射关系,或者在译入语中寻找源认知域进行映射附加,或者还原原文中的目的认知域等,这样在翻译中原文与译文之间就出现了映射和还原映射的认知转换关系。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少数学者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对汉诗英译的不同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但既对汉诗及译本进行英汉对比,又对其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的双重比较并不多见。以唐诗《春晓》的原文与译文及不同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为例,尝试从系统功能的及物性角度进行汉诗原文与译文以及不同译本之间的双重比较,来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汉诗英译中进行双重比较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9.
陆永岗 《考试周刊》2014,(29):81-81
替代存在于汉语、英语两种语言之间,是语法衔接类的一种。本文以《嘉莉妹妹》作为蓝本,分析原文中的不同替代类型,之后同译文进行比较,分析英语中替代翻译及转换之后汉语中的存在方式,为英语、汉语文学翻译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描述翻译研究理论,自建《唐诗三百首》原文及对应两个英译文的小型平行语料库,通过相关语料库软件的分析处理以及SPSS统计软件,结果显示:没有充分的理由证明两个英译本在词汇量和用词总数上有明显差别,但是有充分的理由证明两个英译本在词汇难易程度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差别。《唐诗三百首》两个英译本在词汇量和译文长度方面非常相似,但是相比之下,许渊冲编译的《唐诗三百首新译》难度更大,目标群体更集中;宾纳、江亢虎的合译本《群玉山头》可读性更强,适应的目标群体更广泛。《群玉山头》从目标文本读者的接受出发,采用自由诗形式,多归化译法,译文详尽,句长参差,富于变化,对于原文中的意象,尽量保留或移植;《唐诗三百首新译》恪守"意美"、"音美"、"形美"之"三美"原则,采用"以韵译韵"的方法,译文简洁,句长相对统一、工整。  相似文献   

11.
阮宏芳 《考试周刊》2014,(59):16-17
本文从概念整合模式下的认知翻译观看中国古诗翻译。概念整合下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个四空间的整合过程。通过实例解读,作者认为,诗歌翻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整合的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除了文本之间的转换外,还涉及源语和译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是译者在原文和译文认知框架制约下的主观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12.
林周婧 《文教资料》2006,(16):62-63
本文提出了三种拟声词英译汉的情况,即:(一)原文有拟声词,汉语译文也用拟声词,且英语中拟声名词译成汉语的名词的定语;英语中拟声动词译成汉语的动词的状语;(二)英语原文中动词不是拟声词,译文以象声词来配合;(三)在英语诗歌的翻译中,原文有拟声词,汉译时回避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科技英语翻译,从四个方面讨论了逻辑思维问题,即按照原文句子的逻辑关系组织译文;按照句子逻辑顺序组织原文;译文要体现出逻辑的正确性和严密性,也就是要和谐;在思维框架之内允许艺术性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4.
英汉语在句子的概念与组织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汉语流水句的英译过程中,译者不能拘泥于汉语原文的外在句子形式,而应当梳理原文语篇的内在语义层次和逻辑关系,按照译入语的语言结构特点和语言表达习惯重新排布和调整语篇组织形式,可分别以对译、合译、分译和重组四种策略厘清原文句子与译文句子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汉语成语翻译决非易事,不仅要从词汇、语法结构等去理解,还得从语境入 手,分析、解读成语的意义,传达原文的内容.或者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找出成语的出 处,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诠释原文,并根据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或保留或舍弃原文的形 象,展示原文民族文化的风彩或转达原文的内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蒋阳芬 《考试周刊》2011,(10):34-35
本文基于翻译中的语境观,通过对中国文学名著中的汉语成语英译的实例分析,探讨汉语成语英译的具体方法:直译、套译、意译、补译,其中补译可分为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文学语境下的汉语成语英译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保留原成语的文化内涵,使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之间达到认知对等或接近,保全原文的风格,尽量使译文简洁、流畅,再现原作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否定方式。由于-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在翻译时可以根据英语和汉语各自的特点及其表达习惯等,进行正反互译,即英语从正面表达,汉语可以从反面翻译;英语从反面表达,汉语可以从正面翻译,从而使译文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达到强调或修辞的目的或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8.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否定方式。由于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在翻译时可以根据英语和汉语各自的特点及其表达习惯等,进行正反互译,即英语从正面表达,汉语可以从反面翻译;英语从反面表达,汉语可以从正面翻译,从而使译文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达到强调或修辞的目的或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9.
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原文取决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就无法存在,文本本身的定义是由译文而不是由原文所决定的;译者是创造的主体,译文语言是新生的语言;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关系。这种翻译观无疑对传统翻译观造成冲击并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20.
汉语成语中的数词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的对应数词却难以传递汉语数词的信息。笔者试比较成语中的数词与汉语数词在比喻意义上的差异,探讨汉英翻译如何弥补相关的文化空缺,指出由于英语数词的对应比喻意缺失,译文只能舍弃原文的优美结构和主动比喻而求得原文基本信息的传递,所以汉英翻译不可能使译文保持原文的丰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