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暴发"还是"爆发""暴"和"爆"音同形近而义不同。"暴"是个会意字,表示日出双手捧米晒,本义指晒,这个意义后加"日"写作"曝(p)",引申指显现(如"暴露")、急骤或突然(如"暴雨、暴病、暴怒、暴乱")、凶残(如"暴行、暴虐、凶暴、残暴")等。"爆"是个形声字,形旁是火,本义指火迸散而破裂,引申指猛然迸裂(如"车胎爆了、  相似文献   

2.
"已""己"二字形体相似:"已"半张口,"己"全张口;读音有别:"已"读y@,"己"读j@;意义不同:"已"本义指停止(如"大哭不已、有增无已,死而后已"),引申指已经(如"早已知道、名额已满");"己"本义指自身。"自己"是个常用人称代词,代替人或物本身;"自已"却是个罕用动词,即自止,指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如"思母之情难以自已、不能自已")。  相似文献   

3.
正"贷"和"怠""殆""贷"是个形声字,形旁是"贝",本义是向人施舍财物;引申指借贷;又引申指宽恕、减免;推脱(责任)等。"严惩不贷"的意思是严加惩处,决不宽恕;其中"贷"用的就是宽恕、减免义。有人不了解"贷"的意义,误写成"怠",例如:(1)对于贿选相关的违法  相似文献   

4.
<正>"度""渡"应区分"度"和"渡"读音相同,但意义上是不同的。"度"的本义是计量,引申有由此到彼的"过"义。"渡"字是由"度"字派生出来的,在"水(氵)"部,本义指横过水面,即由此岸到彼岸。在"过"义上,现代汉语中二者的分工是:"度"着重用于时间,如"度假""度日如年""欢度春节""虚度光阴";"渡"着重用于水域,比喻义用于须经努力通过的难关、危机等,如"渡河""横渡长江""远  相似文献   

5.
正"幅""副""服"及"付""幅""副""服"这三个量词,读音相同或相近:"幅"读fú,"副"读fù,"服"作为量词读fù。但是它们的适用范围却是不同的。"幅"的本义指布匹等纺织品的宽度,借用作量词,用于布帛、字画等,如"一幅窗帘""几幅画"等。"副"用于成双成对的东西,如"一副手套""两副对联"等;用于配套的东西,如"一副麻将""一副骨架"等;用于面部,如"那副模样""那副笑脸"等。"服"只用于中药,如"三服汤药"。  相似文献   

6.
“暴”和“爆”音同形近而义不同。“暴”是个会意宇,表示日出双手捧米晒,本义指晒,这个意义后加“日”写作“曝(pù)”,引申指显现(如“暴露”)、急骤或突然(如“暴雨、暴病、暴怒、暴乱”)、凶残(如“暴行、暴虐、凶暴、残暴”)等。“爆”是个形声字,形旁是火,本义指火进散而破裂,引申指猛然进裂(如“车胎爆了、火山爆发、爆破”)等。  相似文献   

7.
汉字趣谈     
<正>狠上一点为"狼"甲骨文和小篆的"狼"字是个形声字。左边的"犭"是它的形旁,说明这个字的本义和动物有关;右边的"良"是它的声旁,它的本义是狼。因为"狼"天性残忍,所以它通常成为坏人或恶势力的象征,所以与"狼"有关的词语大多都含有贬义,如"狼狈为奸""狼奔豕突""鬼哭狼嚎"等。"狼"又表示凶狠,如"狼心狗肺""狼子野心";也表示急速,如"狼吞虎咽"。"狼"也表示星名,如"天狼星"。"狼毫"是用黄鼠狼的尾毛做成的毛笔,如"小楷狼毫"。  相似文献   

8.
身的本义指妇女怀孕,引申指身体的躯干,再引申指整个身体,又引申指其他物体的躯体部分;从整个身体又引申指自身、自己,再引申指亲自,生命,人的一生、一辈子,从自身又引申为代词我,又引申为身份、地位;从亲自引申出体验、实行,再引中为担当、担任;从整个身体又引申为量词身.  相似文献   

9.
说“孚”     
关于"孚"字的本义,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它的本义为"卵孚",另一种认为它的本义为"俘虏"。综合各家学说,参照具有"孵卵"义的"伏""抱"二字的引申途径,"孚"的本义应为"俘虏","卵孚"是它的引申义,而"信"义则是它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0.
"去"是一个古今常用字(词).《说文》《说文解字注》《汉字演变五百例》等书中都提出"去"字本义是"离开",而任学良同志在《〈古代汉语·常用词〉订正》中提出:甲骨文中那么多"去"都是"往"的意思,"人相违"不是本义,而是"后起义".裘锡圭同志又在《说"去""今"》一文中提出,"去"的本义是"开口","去"字的"离"开义可能就是由"张开"义引申而来的.笔者在考究"去"字本义过程中发现"去"是个相当重要复杂的词.可以说,前人从各个角度对"去"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如王学奇(1999年)对"去"字的表空间、表时间、表行为的趋向或持续及用作语助词、介词等多种用法和义项作了系统的补释.  相似文献   

11.
词义的引申就是由词的本义延伸或演变出其他相关意义的词义演变方式。《晏子春秋》词义的引申方式主要有放射式引申、递进式引申和综合式引申。《晏子春秋》词义引申的规律: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兼该到偏指,由实在到虚灵。  相似文献   

12.
"子猷访戴"典故源于东晋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的故事,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放诞》。"子猷访戴"典故被后世引用颇多,形成了多种典型,常见的有"子猷船""访戴船""忆戴""子猷兴""扁舟乘兴""泛舟思戴""山阴雪""子猷兴尽""山阴兴尽""扁舟兴""雪夜舟""王猷兴"等。尤其在唐宋两代,唐诗宋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且使用形式特别灵活。"子猷访戴"典故体现了魏晋名士的旷达风度,同时也蕴涵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个人人生观的形成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泄和泻     
"泄"的本义是指气体或液体从封闭的物体中流出,有漏出的意思,如"泄漏、泄洪"等。引申为透露、抒发的意思,如"泄密、泄露、发泄、泄恨"等。"泻"是指大量液体急速流动,如"腹泻、一泻千里、倾泻",也用于指情感等连续、强烈地表达。所以,表示漏  相似文献   

14.
正印文常常遇到重复字。姓名印中的重复字如"张蕾蕾""王明明""赵平平""戴秀秀"等,词语印中的重复字如"文质彬彬""我为人人""陈陈相因""喜气洋洋"等。还有一种间接性重复字如"歌吹沸天",其中"吹"字之"欠"字部,重复前者歌之"欠"字部;"木棉花开",其中"棉"字之"木"字旁,重复前者"木"字;"御  相似文献   

15.
<论语.雍也>"虽欲勿用"句中的"勿"字原为"物"."物"字本义指杀牲牛,引申指杀牲,又引申指供宰杀的牺牲,后来再作引中,泛指万物.<论语>"虽欲物用"原句所用的是"物"的第二次引申义,指供宰杀的牺牲."勿"本义为屠杀,后来音近假借为否定副词.<论语>在流传中."物"同声假借为"勿",后世误将"勿"作本字流传.  相似文献   

16.
"风骚"一词,由特指"十五国风"和<离骚>,到概指<诗经>和<楚辞>,到泛指诗文作品,再引申为文人之通称,其义皆与文学有关.宋、元以来,或用以褒指女性的俊俏体态,或喻指文人的才情风流,而最为普遍的用法,则是专指男女特别是女性在两性关系上的放荡风流和不检点行为.考察"风"、"骚"二词之本义,或指异性相慕,或指行为上的放荡风流,合而言之,皆与男女情爱之事相关.宋元以来的此种用法,正是"风骚"一词的本义回归.通过"风骚"词义引申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文人、女人、文学三者皆有"风骚"的特点,而这正是才子佳人爱情理想模式得以形成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奇葩"一词本指珍奇的花朵,后引申用以比喻出众的作品。然而,近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用"很奇葩"来形容一个人或某事物荒诞离奇,与其本义引申义相差甚远。本文拟从探查"奇葩"的词义转化,分析其进入小句语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蜂拥”不可写作“蜂涌” “拥”读yong,“涌”读yong;两字读音相近,但意义不同。“拥”是形声字,形旁是手(扌),本义指抱,如“拥抱”;引申指围着,如“前呼后拥”“簇拥”;又引申为聚集到一起,如“欢乐的人群拥向广场”“蜂拥而至”“一拥而入”“拥挤”“拥塞”;  相似文献   

19.
安慧 《作文与考试》2023,(27):62-64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现代文阅读I《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中提到,每一个汉字,都是中国文化鲜活的存在,彰显着其生命力和影响力。譬如“根”,《说文》云:“根,木株也。从木,艮声。”可知“根”的本义是植物生长在土中或水中的部分,即草木之根,如“根壮叶茂”;因根的位置在下,故又引申指物体的基部,如“根深蒂固”;又引申指事物的本源,如“追根溯源”……其实,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根”的经典语句,内涵丰富,启迪人生。  相似文献   

20.
“一节”与“一截”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数量词。“节”(繁体为“筛”)的本义是名词,指竹节;泛指草、禾茎上生叶的部位或植物枝干相连接的部位;引申为人或动物骨骼连接的地方:又引申为互相衔接的事物的一个段落、整体中的一个部分等。“截”的本义是动词,割断;引中为长条形的东西上割取下来的部分,相当于“段”,如“一截铁丝”“两截木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