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幅”“副”“服”这三个量词,读音相同或相近:“幅”读“fú”,“副”读“fù”,“服”作为量词时读“fù”。但是它们的适用范围却是不同的。“幅”的本义指布匹等纺织品的宽度,借用作量词,用于布帛、字画等,如“一幅窗帘”“几幅画”等。“副”用于戍双成对的东西,如“一副手套”“两副对联”等;用于配套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幅”、“副”和“服”都可以作量词使用,但它们之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幅”读作“fú”,作量词时常用于形容布帛穴bó雪、尼绒及图画等,如:“一幅金绫穴líng雪装裱穴biǎo雪的纵幅国画”、“一幅绣了字的锦旗”、“用两幅布做一幅床单”等等。“副”和“服”作量词时都念作“fù”。“副”,原指成套的东西,如“一副象棋”、“一副碗筷”等。后来,发展成为专指成双成对的东西,如“一副手套”、“一副对联”等。现在,表述面部表情也多用“副”,如“一副迷人的笑容”、“一副严肃的面孔”等等。“服”则用于中药,中药一剂或煎…  相似文献   

3.
测资报刊,常发现一些报刊文稿中将“幅”、“副”与“付”混用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譬如:“一幅对联”、“一付手铐”、“一副清醒剂”等。其实,“幅”、“副”与“付”三字作为量词时,是有明确分工的:幅,读作,量们同于布帛、呢绒、图画等,如一幅画、五幅布、三幅呢绒等等。副,读作fil,量调,用于成套的东西或用于面部表情,如四副对联、三副手套、全副武装、一副笑脸、一副庄严神态等等。付,读作协,量词,一般用于中药,如一付清醒剂、三件中草药等等。由此观之,“幅”、“副”与“付”三字用法有别,不…  相似文献   

4.
幅与副     
“幅”与“副”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会用错的,但在作量词用时容易混淆(xiáo)。如“一幅幅的对联,全洋溢着这样的乐观、诙谐的情趣。”(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狱中联欢》)这句中的“幅”应改为“副”。那么,你知道怎样区分它们的不同呢?“幅”作量词用时都用于相对较宽的、较薄的“布匹、绸缎、呢绒、图画”等东西,如“一幅白布、一幅丝绸、一幅呢子、一幅风景画、一幅世界地图”等。“副”作量词用时,多用于成套或成双配对的东西,如“一副象棋、一副扑克牌、一副现代化军事装备、一副手套、一副乒乓球拍、一副篮球架、一副耳环”等…  相似文献   

5.
“幅”与“副”这两个字区别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在记忆的时候,可以从两点来比较:一是两个词都做量词的时候,区别它们的用法;二是掌握它们在做非量词时的用法。“幅”是“巾”字旁,做量词时,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比如“一幅布”、“一幅画”等。“副”是“刂”旁,做量词时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成套、成对的东西,比如“一副对联”、“一  相似文献   

6.
量词的魅力     
吟诗作文时如能重视对量词的锤炼,往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有效地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巧用量词,强化对事物的描绘量词,并非简单地用于计量,它还可以绘形、绘色甚至表情。比如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写道:"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句中的"痕""点""芥""粒",用词再准确不过,极有层次感,并且通过对比描写出雪后银白世界中的景物特征;同时,"芥""粒"又是以"小草""米粒"作为喻体,凸现出景物形状之小。  相似文献   

7.
正两个难写的常用量词——沓和摞汉语中有丰富的量词,什么事物用哪个量词与该事物的性质形态或人们的着眼点等密切相关。性质形态不同要用不同的量词。稳固不能移动的东西用"座",可以说"一座山""一座房屋""一座石碑""一座钟"等等,而轻便灵活的东西就要用"只",如"一只老鹰""一只苍蝇""一只蚂蚁""一只手表"等等。同样的事物,人们的着眼点不同时也可以用不同的量词。"墙"注重平坦的表面时说"一面墙",注重阻碍作用时说"一堵墙",注重分割作用时说"一道墙"。同样是"人",  相似文献   

8.
正杜老师:您好!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一课中有"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其中的"一枝神笔",我认为应该是"一支神笔"。《现代汉语词典》在谈"枝"的量词用法时说:(a)用于带枝的花朵。如一枝桃花。(b)用于杆状物。如一枝木枪、两枝铅笔。"支"的量词用法是:(a)用于杆状的东西。如:一支笔/一支蜡烛。(b)用于队伍等。如:一支管弦乐队/三支小分队等。请问杜老师,"一支笔"与"一枝笔"的区别何在?安徽省泗县大路口乡中心学校  相似文献   

9.
正复(fù)【常见错误】复(fù)杂(正)——复(fǔ)杂(误)【正确用法】"复",本义返回、回来,引申为恢复、回归、实践,也指重复、夹层等,读fù。【语句示例】没想到最终的答案比我们这个答案更复(fù)杂许多。  相似文献   

10.
数量词本身看起来比较容易掌握,但在实际运用它们来表达数量时,也常常会产生错误。下面讲几个常常用错的表示数量关系的词语。一、"二"、"两"和"俩" (一)"二"和"两"都是数词,表示的数值一样,但读音不同,"二"读"er""两"读"liang",用法也不完全相同。有下面几点必须注意: 1、表示度量衡单位的量词(如"尺、升、斤、里、亩等)前面,"二"和"两"都可以用。如可以说"二尺布、二  相似文献   

11.
正堡bǎo bǔpù【常见错误】瓦窑堡(bǔ)(正)——瓦窑堡(bǎo)(误)【正确用法】"堡",表示"堡垒"或部分外文音译时读bǎo,如碉堡、圣彼得堡、伊斯兰堡;表示"堡子"时读bǔ,如吴堡,瓦窑堡等;"堡"读pù时,多用于地名,五里铺、十里铺等的"铺"字,有的地区写作"堡"。【语句示例】瓦窑堡(bǔ)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  相似文献   

12.
<正>请先读懂自己的心萨特曾说:"我是在书堆里开始我的生活的。""书"总是伴随我们的一生。据一位作家所言,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是"有字之书",那是知识的海洋;一是"无字之书",那是社会的历练;一是"心灵之书",那是心灵的觉醒。三本大书缺一不可,否则人生这段历程似乎缺了一个角。但我说,"心灵之书"才是每个人最该读透、最该  相似文献   

13.
"六幺"正音     
高中语文第三册白居易<琵琶行>诗句"初为<霓裳>后<六幺>",课本仅注"幺"音yāo,"六"多音无注.听读不同版本的朗诵,其读音各不一样,瞿弦和读为liùyāo,方明读为lùyāo.  相似文献   

14.
"台"本义为"通常高于附近区域的平面""高而平的建筑物",进而引申为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底座。到了清朝时期虚化为量词,用于称量戏剧。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量词"台"的称量范围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称量对象也从称量戏剧、晚会等在台上的表演到能称量仪器家电等有底座的东西放置在桌子上或者类似桌子的器物上,再到汽车等放在像"台"一样的平面上的事物。  相似文献   

15.
《中藏经》里已经出现隋唐时期才传入中国的"密陀僧""阿魏"等药物。方药部分"个""枚"分别出现29次和3次,汉语史上,"个"在唐以后取代"枚"成为最常用泛指量词;且书中已有唐以后才出现的量词"次"等。据此,《中藏经》"方药"部分成书在唐以后,而非东汉。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日记》2014,(11):51-51
正音篇复(fù)【常见错误】复(fù)杂(正)——复(fǔ)杂(误)【正确用法】"复",本义返回、回来,引申为恢复、回!归、实践,也指重复、夹层等,读fù。【语句示例】没想到最终的答案比我们这个答案更复(fù)杂许多。  相似文献   

17.
正量词语文课堂上老师问道:"量词有时是不能随便省略的,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小强马上抢答:"比如‘他给我一支枪’,如果省略掉量词‘支’,那我的命运就不一样了!""到"错了教室里,老师正在点名。"张三?""到。""李四?""到。""王五?""到……"很显然,这三声都是来自于同一个人。顿时,教室里气氛凝固到冰点。老师面色铁青,一个健步冲向窗台,喊道:"王大爷你能等会儿再指挥倒车吗?"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六年制第六册《我和企鹅》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南半球正是夏天,可是南极大陆上仍然覆(fù)盖着厚厚的白雪,仅(jǐn)仅在我国南极考察队建立的长城站附近,才露[lòu]出一些地面。”我认为,这句话“中露”字的注音值得商榷。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修订第3版)“对露”字的注释我们可以知道“,露”字表“显露;表现”义时有lù和lòu两种读音。读lù时,用于书面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成语中,如:脸上露出了笑容、揭露、暴露、吐露、披露、藏头露尾等。读lòu时“,用于下列各条:露白、露底、露风、露富、露脸、露马脚、…  相似文献   

19.
    
字义:"根"字本义为草木之根,是一个形声字。在小篆文中,"根"字左边为木,其字形很像一棵树;同时,"艮(gen)"有瞪目不从的意思,这里是说树根在地下各自生长互不相从。"根"也指事物的基部,如墙根。由于树根是大树的支撑,所以该字又引申为事物的本源,如"一定要弄清楚这件事情的根源"。"根"也做量词,用于细长的东西,如"两根筷子"。同时,在化学上它还指带电荷的原子团,如"硫酸根"。  相似文献   

20.
<正>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佛狸祠下"之"佛",目前读音较为混乱。在网上搜索发现:有按古音读为bì的;有按今音读为fó或fú的……公开发表的讨论文章也如此,有人主张按古音读为bì①;有人主张按今音读为fó或fú②……主张按古音读为bì的主要理由是:1.古无f说——上古没有f一类轻唇音,"佛"读如"弼";2.古音通假说——"佛狸祠"名称来源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