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公共权威转换与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领域出现了公共权威弱化及其流失的现象,成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本文认为,转型时期的中国需要公共权威,需要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体现现代民主精神的公共权威——法理型权威。确立法理型权威,必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必须加强国家机关建设,强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权威;必须加强法制教育,使法律意识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内化为公民的共同信念、民族精神、社会共识和集体文化  相似文献   

2.
权威是植根于人类社会的一种使人信从或服从的力量和威望,其实质是社会生产状况、社会关系状况以及人自身全面发展状况的反映。中国权威观的历史形态是多元的和流变的,大致可以将其概括为德治权威观、法制权威观和变法改制权威观。中国权威观的发展演变,呈现出由内在道德的自修性权威向外在的制度强制性权威转化的发展脉络。社会权威的发展呈现出以制度权威为主辅之以非制度权威的趋势,并将形成为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转型时期我国的政府权威重塑关键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政府也需要通过非制度性权威形塑来完善执政方式、转变管理方式,增强感召力和影响力,引领人民群众共同完成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转型国家仍需权威主义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权威主义政治在东亚的实践是成功的。当前,亚洲和其他地共的转型国家仍然需要坚持权威主义政治,而不应热衷于西方的民主政治。本文从权威主义政治的含义和特征,政体与国情,权威主义政治的实践等方面对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要思想.本文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政治权威的两大基本功能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性;保证中华民族和社会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合法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巩固执政党地位并实现长期执政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的根本问题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建设现代化领导权威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战略选择问题、市民化改革过程中社会结构转型与和谐发展的社会战略选择问题以及基于人的本质及其多重表现样态为基础的人学战略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的根本问题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建设现代化领导权威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战略选择问题、市民化改革过程中社会结构转型与和谐发展的社会战略选择问题以及基于人的本质及其多重表现样态为基础的人学战略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的根本问题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建设现代化领导权威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战略选择问题、市民化改革过程中社会结构转型与和谐发展的社会战略选择问题以及基于人的本质及其多重表现样态为基础的人学战略选择问题。本文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8.
传统教育结构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不断瓦解,教育权威面临危机。以教学活动为载体体现于教育领域的.具有单向度控制性并使学生自愿服从的教育权威,一方面受到自由主义的责难,另一方面却被新古典主义奉为拯救社会的良方。双方争议均未能提供作为培养自由存在者的教育权威路径。走向解放的教育权威恰是希望通过递减式权威培养学生自由,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教师与学生分享知识权威.教育权威伴随儿童成长而不断消解,并且学生要在教育权威的引导下重估社会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
职业学校教师权威是指职业学校教师凭借国家、社会赋予的教育权力和个人因素而产生的一种支配力量,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以及学生对职校教师的依赖和服从。时代的发展推动着教师权威结构的转型。从教师权威的内涵、类型、重要性、当前面临的挑战及新型教师权威的提出与构建等方面概述职校教师权威研究,以供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师权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新旧结构的更替呈现多层面的交错运动态势,表现为五种发展趋势:中央政府权威削弱及其衰败化;在西方列强侵略下国家地位的边缘化;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社会经济演变的市场化;国家与社会结构的二元化。五种趋势构成中国近代化的阻力与推力,使近代中国既表现为从传统农业国向近代工业国的转型,但又无法完成这一转型。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中国社会内部,在于制度变革的滞后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一个没有根本利益对抗的社会,一个富裕但贫富差距不大的社会,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创新活力的社会,一个人员充分流动的开放的没有等级的平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从相应的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信访制度的救济职能与法治进程所要求的司法存在着相互冲突抵消。从两者存在所依附的经济基础及其成长所需要的政治思想的土壤方面考虑,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是以民主法治为首要内涵的社会,在这样的土壤上就不能移植萌芽于自然经济成型发展于计划经济以专制集权的人治为基础的信访制度。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是司法优先的社会,信访救济与法治及司法的先天性冲突,在和谐社会视野下,信访救济职能应予消解。  相似文献   

13.
丁标 《培训与研究》2006,23(6):73-74,80
法治社会,是指以市场经济作为其活动空间的自治自律的市民主体通过契约,理性缔结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实现应有权利和利益的一种社会形态,法治社会与非法治社会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经济交往方式及其规范模式方面的差异。宪政国家是指为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免受政府及他人的侵蚀,通过并依据宪法对政治权力进行有效限制与规范的国家。法治社会是宪政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与宪政国家通过公法与私法适度渗透来实现良性互动,确立相辅相成的关系模式,正是法治社会与宪政国家的互动构成了宪政。  相似文献   

14.
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的社会正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演进而在中国孕育、生成,因而我们在理论上也不应回避“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这一概念,我国正在建构、生成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应是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唯其如此,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研究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是多方面的,它涉及人和自然、个人和群体、人和人以及社会和国家等多个方面。人和自然的和谐意味着,人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个人和群体的和谐意味着,自愿相互联合的个体和尊重个性的群体。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则要求社会各阶层必须相互开放,不得人为制造出知识和能力之外的障碍。公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和谐则要求:国家权力从公民社会中产生,而且后者对前者形成有效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律师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一部分,是在一定范围内保证正确行使国家权力的有效保障,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将美国律师制度与我国现行的律师制度作一对比,以其对完善我国律师制度,保障司法公正、正确处理国家权力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7.
国家已不再是至高的权力来源.社会行为体不仅拥有截然不同于国家行为体的偏好、利益和身份,而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以往主要由主权国家垄断的权威性政策制定过程,并由此成为在国际关系领域可与国家相比肩的另一个重要行为体.全球范围内有效的经济治理和政治治理需要国家行为体和社会行为体的共同努力.通过社会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政治,将有利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乡政村治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行政权力与乡村社会权力开始分离,村民自治有了广阔的社会空间。村民自治的组织是村民委员会,其基本具有市民社会的一般特征。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村民委员会的市民社会属性将会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如何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只有实现以法律支配权力的法治权力,即做到权力法定、依法运权、越权无效、违法有责,才能加强对权力的有效制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就是要发扬民主,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途径亦日益明确。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领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公民社会逐步兴起。在此背景下,公民社会的核心问题即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越显紧迫和重要。以公民社会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公民社会内涵和特征及其与民主政治之间关系的分析,探究培育中国公民社会的路径,对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