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纪录片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再现客观事实的影像艺术形式,纪录片的创作者多是利用客观的影像记录来反映其对现实的思考与表达的。但是近年来,一种被学界称之为观点纪录片的表现形态,逐渐出现在了公众视野之中。这类影片借助于声画语言的表现技巧,把客观存在的事实,用一种极具编导主观色彩的结构方式表现了出来,为纪录片添加了浓重的导演意图表达。笔者将具体阐释这类影片是如何利用声画语言的表现技巧来实现编导意图的,并给出笔者对于这种创作风格的个人理解。  相似文献   

2.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真实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反映人与自然原生状态的节目形态,近年来在中国电视界如出水芙蓉般真实、清新、自然,彰显着它独有的魅力。它强调客观真实,淡化作品的主题意识。然而,电视纪录片以真实的记录去淡化主题,去回避编导的主观创作意图,并不是意味着作品没有主题的表达,而是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让受众慢慢体味主题。为此,创作电视纪录片对编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编导技高一筹地在选题策划、采访拍摄、后期制作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在不显山露水地谋篇布局中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3.
柳堤 《声屏世界》2010,(12):43-43
电视编导能否对所拍摄对象、事件进程或人物性格进行判断和提炼,并在摄制的创作过程中有效地贯彻这些意图.是一部纪录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在纪录片创作上,不要只记住要“记录生活”“记录真实”.而是要透过记录的现象弄清楚自己要“记录什么”和“怎样记录”。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是人类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生动,最真实,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前期拍摄中,作为纪录片摄像,是纪录片能否拥有良好画面的关键的一环,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摄像只是一个技术上的熟练操作者而已。作为纪录片主创人员之一,他除了应理解贯彻编导的意图之外,更要有自己的创作思维,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编导意识,才能更好地运用手中的摄像机为受众还原事件的本质,通过画面的再现为受众讲好故事。本文以《中轴线上的老福州》为例,阐述纪录片摄像应如何在编导意识指引下,运用专业技术手段,以真实的画面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是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其最大的特点为真实,可以给人带来更为直接的精神影响。在进行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需要确保能够对拍摄现场有精确的把控,以完成最终效果目标。本文对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编导现场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以期为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编导现场控制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一《草台帮的头家》是泉州电视台新近创作的一部反映闽南拍胸舞等民间古老传统文化面临生存危机的纪录片,该片获得2004年福建省广播电视社教节目评比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04年第四届”中华荟萃”节目评比一等奖。纪录片《草台帮的头家》拍摄之前,编导关注了许多年,虽然开机拍摄只用了4个多月,剪成了这个不到30分钟的片子。实际上,就纪录片前期拍摄而言,当我们扛起摄像机开始纪录的那一刻,就有了编导的主观意图。纪录片题材的选择也许就是编导的喜好,题材的选择便是编导主体意识的最初体现。泉州古城是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发达地区,也是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7.
电影幕后纪录片既是对电影创作过程的忠实记录,又是由编导完成的一次新的创作行为。不同于故事片的虚构性创作,幕后纪录片可视为编导的纪实性创作,它一般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有选择地采集电影创作过程中的原始素材,然后对素材进行创造性提炼,形成具有艺术形式的视听文本,向观众传达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因此,在幕后纪录片创作中,摄影机不仅是记载幕后事实的机器,还是受创作者掌控的表意工具。另外,幕后纪录片的商业定位和功利诉求,使其纪实从美学原则发展为手段风格,更看重从幕后素材中发现故事,增强纪实的情节性,通过故事化的表达推动电影的营销及传播。  相似文献   

8.
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细节作为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景、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恰似一颗颗熠熠生辉的钻石,散发出迷人的光芒,成为众多电视纪录片编导创作过程中的绝对元素.如果说,情节是电视纪录片的筋骨,那么,细节就是构成骨架的血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丰富的编导创作实践出发,认为纪录片中任何"客观"都是主观选择后留下的,和"客观"相对应的"主观"是纪录片创作中无法回避、无处不在的主体元素;文章从节目主题、拍摄素材、拍摄手法、编辑方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0.
祝国防 《青年记者》2008,(14):59-60
近年来,科教纪录片的热播,成为我国电视收视中的一大亮点,科教纪录片娱乐化的繁荣,同时也为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新气象.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纪录片创作的编导,经过认真学习和思考,加上自己的实践创作经验与体会,对眼下科教纪录片娱乐化这一现象,做一些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编导意识与纪录片创作之间是互相矛盾又相互依托的关系,引申开来,就是纪录片主观反映与客观记录之间的关系。作为影像工作者我们更需要分析这两者之间微妙的联系,探索如何把握纪录片里的戏剧性,成为未来纪录片编导必须面对,必须具备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成人的眼中,童年是美好的,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但其实成人对孩子的世界并不了解,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孩子的世界有其单纯的一面,但更多的是成人化的一面。本文以纪录片《幼儿园》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纪录片的艺术创作手法和深层寓意分析,力图深入了解编导的创作意图。研究认为纪录片《幼儿园》以儿童为主题无疑为中国的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人们想当然的群体其实有着不同的生活和心理,近距离的观察可能会有着不一样的收获。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媒介可供性为理论视野,在梳理总结元宇宙媒介特征的基础上,透过虚拟现实-编导-摄影镜头-观众组成的主客体立体互动结构,详尽审视了元宇宙对纪录片主客体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1.元宇宙集体虚拟共享空间提供了一种融主观现实(subjective reality)和互为主体现实(intersubjective reality)于一体的虚拟现实,为纪录片编导创造了全新的实践田野和表现对象,编导创作思维在新媒介环境下表现出由物质性索引向精神性索引的转变趋势;2.元宇宙中摄影镜头虚拟化标志着工具可及性(accessibility)的提升和功能集成性(integrability)的显现,编导和观众借由虚拟拍摄技术(virtual shooting)带来的图像动画化呈现进入一个被称之为信息美学(info-aesthetics)的空间;3.纪录片观众主体性在元宇宙空间内得到进一步扩容,具体表现为反身性(reflexivity)思维的拓展和身份多元化的可能,观众与编导的关系在深度虚拟互动中实现再次重构。此外,本文还在元宇宙语境下就纪录片的真实性迷思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创作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走出纪实主义的误区80年代末以前,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即突出主体意图,淡化客观存在,说教意味浓重———这多少延续了“文革”时期“主题决定论”的思想———一部纪录片就是编导的一篇论文;采用的手法,也多是语言灌输式。故而,着眼点更多的是落在解说词的写作上(至今依然有人把解说词的写作水平等同于编导水平的高下)。某些纪录片甚至是先有解说词,后有画面,画面只不过是填充解说词的符号。这种创作方法不仅有悖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也有悖于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人们呼唤着真实的复归,呼唤着纪实时代的到来。于是,《…  相似文献   

15.
电视外宣片中的纪录片,因其真实自然、贴近生活,纪实性强,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但近年来,我总感到有些编导人员在拍摄纪录片时,过分强调了“编导”的作用,“编”和“导”的痕迹太明显,让观众看了以后总觉得不太自然。例如有些编导人员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事先授意拍摄对象该讲什么话、该怎么做。如果被拍摄在实际拍摄时未能按照编导的意思去说、去做,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拍,叫拍摄重讲、重走、重做或重唱什么的,把拍摄对象折腾得越来越不自然,情绪始终达不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纪录片故事化创作越来越受到电视纪录片创作者的关注和青睐,甚至能否讲好故事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纪录片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在粗糙的客观事实元素转化为纪录片故事化情节的过程中,编导意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由于其对拍摄题材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要求较强,且对摄像师的拍摄技巧有较高的要求,这样才能确保所拍摄的作品真实、鲜活而又吸引观众。因而作为摄像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编导意识,既能纵观全局,又能将每个细节拿捏到好处。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摄像师如何强化自身的编导意识进行了分析,以促进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之间的交流,提高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质量。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 2008年底,在全党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时刻,央视热播的七集文献纪录片<伟大的历程>在全国引发广泛的强烈反响.创作这样一个意义重大而又题材敏感的纪录片,创作团队为此付出的辛劳肯定鲜为人知.本刊在此发表该片总编导阎东的创作感悟一篇,希望对读者在更高层次上理解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认识和熟悉徐风,是5年前从《宜兴文化报》上看到他写的几篇带有轰动效应的文章开始的。不久,徐风创作的电视剧《这把壶》拍摄成功,使他跨进了宜兴电视台的大门。几年来,他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充分运用电视手段,创作了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电视纪录片。1996年由他编导的电视纪录片《山神爷》和1997年由他编导的电视纪录片《潘根大复垦》都被评为省政府  相似文献   

20.
看问题需要角度,思考问题也需要角度,这是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电视编导理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