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藏在陶渊明潜意识中的"原始情结"为"人生的余裕",这决定了诗人一生的行为出处。陶渊明从大自然、现实人情和古籍先贤中获得了真正的人生之美,追求并享受着"人生的余裕",实现了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2.
如果必须要用一个词来归结陶渊明的人生,"真实"是最合适不过的,而其"真实"的人生正是当下人所丢失和欠缺的。陶渊明"真实"人生在当代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美学思想核心在于一个"真"字,陶渊明美学思想核心的形成有着厚实的现实基础和深刻的哲学基础,他把人格之"真"与艺术之"真"完美的融为一体,陶渊明"真"美显示出来的境界主要表现在他对诗意乡土生活的营构和死亡意识的超然解脱以及其"自然化迁"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屡次出现对日暮景色的描写,表现出他对日暮的一种依恋。本文把这种依恋概括为“日暮情结”,并依据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分析这种情结的生成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这种依恋其实就是其心路历程的“变形”体现,也是其个性特征的体现、理想人格的体现。因此,陶渊明的这种日暮情结,实际上就是他理想化境界失落后的一种“期待”及其理想人生的“投影”。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具有自卑情结。自卑情结对他的人生追求、诗歌创作,以及田园生活等均产生了影响。具体表现为:推动他追求声名的高标准化、想象的完美化,以此获得对现实困境的超越和人生优越感。  相似文献   

6.
宋泽楠 《英语辅导》2008,(4):149-152
古希腊悲剧家们在不可抗拒的宿命论中建构悲剧。莎士比亚在人性与人生的悲剧间勾勒一种前因后果的关系。高乃依的主人公在两难之境中表现出英雄般的坚强性格。华夏文化语境中的"冤"剧和"怨"剧则分别体现了也源自于中国文人的政治情结和浪漫情结。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诗文的朴真与恬淡通过其诗中的"神"字与"意"字跃然纸上。无论是陶渊明诗文中的"神"字,还是其中的"意"字,与译者而言,都是中古文化"神意"不可违的翻译对象。汪榕培教授运"起承转合"之译笔,使陶渊明之"神"、"意"历久弥新,"传神与达意"比肩而至。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鸟类”意象的诗篇。陶诗中的“鸟类”意象凝聚了诗人对新的人生理想和生存模式的探寻,是诗人在“天下意识”与“田园情结”、“归田之乐”与“穷困之忧”矛盾斗争中,经过寻觅、摸索、痛苦、彷徨、蜕变、超脱的心路历程之后才找到的精神家园。在他笔下,“鸟类”意象也就成为对自然追求的审美凝点,成为其自身人格力量的写照,也是我们透视陶渊明的淡泊情怀和心路历程,找到其返归自然而安然自适的的重要道途。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被众人所熟知,更多的是因为他的诗文,诸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自古以来,对于陶渊明的评价自然也是褒贬不一,鲁迅先生出于时代和革命的需要也对陶渊明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但总的来说,陶渊明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给我们带来的"回归"自然的气息和"隐逸"的恬淡是无比清新的。  相似文献   

10.
朱熹诗从多维艺术视角抒写了朱熹"士不遇"的情结,蕴含丰富的审美意蕴: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幽愤与失意是士之不遇的基本心态;孤傲高洁、横而不流的个体意识是士之不遇的人格写照;游于自然的情怀与"世间无处不阳春"的达观是士之不遇的精神超越;创办书院、著述讲学的人生实践是士之不遇直面人生的现实定位。朱熹"士不遇"情结生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一元化的社会政治体制及朱熹人生旨趣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诗中"士不遇"情结的多维艺术描述呈现出朱熹心灵世界的复杂性与多元化,展示了诗人心理世界所固有的丰富形态和生动特性。  相似文献   

11.
明代“昊中四才子”之一、诗文书画“四绝”的艺术家文徵明有着很深的陶渊明情结。从人生遭际、诗文创作、书画艺术三个角度,考察文徵明对陶渊明的接受,可以印证陶渊明对于后世文人士子的·心灵状态、生存方式、艺术创作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为传统书画艺术探讨文化根源的同时,也可拓展陶渊明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田园生活写入诗歌,并真切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出浓烈的田园情结的诗人,为中国诗歌开辟了又一个全新的天地。诗中对农村风光的描述,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达到了田园诗的极致。陶渊明最终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亲历躬耕的甘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方向,田园情结是他诗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宋书》、《晋书》、《南史》等史书皆有陶渊明"不解音声"、"性不解音"的记载,但从其诗文作品看,陶氏是精通音乐的,尤其是古琴艺术。对此矛盾,历来治陶者的解释是史书有误。本文则从道教音乐出发,指出陶渊明所不解的是灵宝"玉音"。易言之,陶渊明精通的是世俗琴乐,而非宗教音乐。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并实践着抗金保宋的志向,这源自他的"补天"情结,同时,"补天"情结也影响并成就了辛弃疾的文学创作。了解这一情结形成的原因和辛弃疾为此所做的努力和实践,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辛弃疾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田园生活写入诗歌,并真切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出浓烈的田园情结的诗人,为中国诗歌开辟了又一个全新的天地。诗中对农村风光的描述,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达到了田园诗的极致。陶渊明最终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亲历躬耕的甘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方向,田园情结是他诗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福克纳的一生中,《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表达的"南方情结"最成熟,批判性最强。学界的讨论忽视了其中的微妙复杂性,存在把"写作作者"与叙述者、人物混为一谈的现象。从文化元语言考察,在对待"南方情结"的态度上可明显区分出三类南方人:第一类以老一代小镇人、黑人为代表,其"南方情结"属于狭隘的地方主义,盲目维护旧南方的一切;第二类以新一代小镇人即叙述者"我们"以及艾米丽为代表,其"南方情结"包含了对旧南方的部分批判,局限较大;第三类以作者为代表,其南方情结包含对南方文化全面深刻的批判。这三类人,大致对应着美国特定时期社会中不同人群对待"南方情结"的现实态度。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9,(7):17-23
裘山山有关西藏情结的小说和散文构成了她作品的独特性,但是这种"西藏情结"反过来制约了她的创作。就表层结构来看,这类小说均采取双线交叉、回溯式的叙述方式,其背后却是追寻精神原乡的深层"结构",要么通过对地域故乡的追寻,要么通过对童年的追忆。这些深层心理在遇到特定主题和语境的圭臬时就形成了深层次的创作焦虑,以对历史现场的介入、对时代的介入、对人生的介入来看,这种创作焦虑在当下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8.
论述元代文人"渊明情结"的特色、形成和表现,指出这种一代文人不约而同的在千年之前的"文明"中,选择同一个对象,并从中"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灵感",乃是特定时代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之大成,在逆境人生中将"道"、"静"、"忍"、"游"、"适"等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合运用在他的人生修炼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漫长的思想文化熔铸之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性格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0.
姚玮 《考试周刊》2013,(52):18-19
陶渊明和杜甫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两人风格各异,但在诗歌中都选择"鸟"作为表情达意的意象。同为"鸟"意象,诗人所赋予它的意义却不同。陶诗中的"鸟"意象是诗人处于不同人生阶段心灵的写照,杜诗中的"鸟"意象是诗人生活状态的体现。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