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狄更斯长篇小说结构的典型模式是多元整一。这种结构的小说一方面包含几个各有内在独立性和内在自足性的叙事单元;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情节、线索等把这些单元联系起来,形成结构上的整一性。狄更斯的多元整一结构有三个特点:散而严谨,网状结构、人物中心。它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典型模式的最终形成是作者创作过程中不断选择、主客观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作者反映广阔生活的创作目的和追求形式上完整的艺术倾向之间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2.
论狄更斯长篇小说的多元整一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更斯长篇小说结构的典型模式是多元整一。这种结构的小说一方面包含几个各有内在独立性和内在自足性的叙事单元;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情节、线索等把这些单元联系起来,形成结构上的整一性。狄更斯的多元整一结构有三个特点:散而严谨,网状结构、人物中心。它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典型模式的最终形成是作者创作过程中不断选择、主客观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作者反映广阔生活的创作目的和追求形式上完整的艺术倾向之间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3.
杨杨 《黑河教育》2011,(3):58-58
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代表的戏剧艺术和以欧洲话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艺术是当今世界戏剧体系中重要的两部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孕育了独有的文化和艺术,中国戏剧以写意为主,而西方戏剧以写实为主。西方戏剧理论大师亚里士多德与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大师李渔都曾把结构称为戏剧的第一要素,但中西方戏剧的结构同中有异,西方人在强调情节整一性的同时,还对时间和地点有~定要求,讲究“三一律”。中国人从不谈论戏剧的时空,其情节的整一性与时空有着内在的联系。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戏剧对结构的要求更多。因为,除了一般所说的剧本文学中几个要素(题材、冲突、人物、语言)外,在情节、时间、地点上的不同处理方法,也构成了两种戏剧的不同结构。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是一部在艺术上有高度造诣的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它注重人物形象主体性格的相对稳定,善于调动丰富多彩的环境、对象和情节来打造出神入化的类型化人物和审美系统,达到了类型化人物塑造的最高峰,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但类型化人物简单整一、缺少变化、半人半神的性格特征、回避人物内心冲突亦使作品有着不可避免的缺憾。其得与失对于我们塑造时代新形象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一生深受弗洛伊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其晚期创作以心理戏剧为主要特征,他注重探索人物内心世界,以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取胜.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中,奥尼尔创造性地吸收了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通过人物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矛盾斗争突出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苦痛,将戏剧从情节冲突提升到关注人的内在冲突与灵魂冲...  相似文献   

6.
"瘫痪"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依斯早期的作品<都柏林人>所反映的重要主题.作者通过揭示19世纪都柏林狭隘瘫痪的社会现实,和此种社会环境对都柏林人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来表现主题,他对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内部性格和精神品质的剖析和展现,使"瘫痪"主题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更深入细致的表现.<痛苦的往事>中主人公达菲先生是小说集中都柏林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对这一人物进行剖析,并从他所代表的成年都柏林人的精神生活入手,来解读和分析小说集主题"瘫痪",进一步展现"瘫痪"在人物内在精神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现代小说美学发端于"五四"时代,就其审美特征来看有四个方面:典型的性格,人物内心刻画的深度与广度,叙事写情方面的变化,叙事的角度.情节与心理的结合,要求小说的情节逻辑发展和人物性格发展取得一致,小说家应是社会心理学家,小说描写焦点从故事转向人物,从动作转向心理.  相似文献   

8.
论戏剧文类的基本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宗社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1):87-91,115
戏剧艺术包含文学艺术和表演艺术两部分。作为文学艺术的戏剧包含冲突、行动和语言三大要素。冲突指两种力量的对抗,分为外在力量的冲突和人物内心的冲突,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主要表现内心冲突;行动是戏剧故事情节的组构方式,西方戏剧以"回溯式"方式集中展开戏剧冲突,中国传统戏曲的情节按时间顺序展开;语言指戏剧人物的唱词和台词,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与情感,应具有抒情性和性格化特征。这三大要素是戏剧分析与批评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9.
小说叙事中的人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心理性"人物观着眼于人物的心理可信性,"功能性"人物观侧重于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心理性"人物观着重分析了福斯特的"扁形人物"和"浑圆人物","功能性"人物观着重分析了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人物观,"心理性"人物观和"功能性"人物观都表明叙事人物身上含有叙事主体的某种评价态度.  相似文献   

10.
商业电影有自己的市场逻辑。电影《特洛伊》对史诗原作《伊利亚特》进行了大幅度改编,电影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设定单一主人公,设置正义与邪恶的两极,保证情节的“整一性”,体现现代人的自我认知,坚守现代爱情观念。这些改编符合社会心理和大众传播的固有规律。  相似文献   

11.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中运用后现代的创作理念和美学思想,表达了"垮掉的一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诉求,对"垮掉的一代"及其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反省.从内容看,该小说围绕一群疯疯癫癫的年轻人的旅行及日常生活而展开,具有后现代的"小叙事"特征;从结构和布局看,简单和非线性的情节处理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具有后现代主义小说"反情节"的特点;从人物看,其行为充满矛盾和悖谬,思想性格具多重性,具有后现代小说的"反英雄"人物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在中国文学转型时期,用笔塑造了一个封闭式、独立于主流之外的"孤岛"空间。一方面,"孤岛"空间是张爱玲日常生活题材的叙事空间,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关系和内心情感,展现出她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照;另一方面,"孤岛"空间是张爱玲客观冷静的创作态度统领下的带有作者隐含话语的文学空间,体现她既都市又民间、既传统又现代的立场。这一立场奠定张爱玲在都市民间道路与传统和现代交融上的开拓意义,为她在海派文化和现代都市市民文学传统中寻找到其独特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诞生于乡村和城市生活的紧张关系之中的《受活》,内容新颖结构别致。它通过两种时空的建构与打破,表现了现代人精神的探求超越,以及找寻精神归属的艰辛。以两种时空构成及其相应的生存方式的对照,展现了"作家内心的真实";在人物戏拟行为中磨灭荒诞与崇高的距离,凸现了"回家"的主题在后现代语境中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里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也是全书的大纲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它反映了贾府生活的堕落和宝玉性格的发展,是小说中人物、环境、情节描写的缩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斯坦贝克在<菊花>中,以敏锐的洞察力,不动声色的对话与细节描写,刻画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内心自我挣扎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菊花"是精神世界的象征,而"苹果"则体现了物质世界的诱惑,"菊花"与"苹果"的角逐是当代社会方方面面存在的危机对人内心真实自我摧残的表现,展现了女性意识从萌芽到发展到毁灭的心理历程.文章试图分析文中暗示的男女性别的抗争、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及人与自然的搏斗等各种社会矛盾,以充分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个性意识斗争与自我价值压抑和束缚,以此来呼吁现代社会人们对人的内心冲突的关注,寻求人与真实自我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6.
《道连.葛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小说以道连人格分裂为主线,两外两个人物亨利和巴西尔穿插其中,推动情节的发展。三个人物分别代表着王尔德的三个自我,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映了王尔德对于生活、艺术之间关系的思考,二者关系所呈现的线性变化反映了王尔德内心中一度对其所笃信的唯美主义思想的背离。  相似文献   

17.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情节主要有整一性、因果关系、矛盾冲突这三个特征性要素。整一性要求情节必须具备首尾,因果关系是情节区别于故事的重要标志,情节曲折,不过是环环相扣之因而产生许多意外之果。矛盾冲突是情节的本质,也是因果关系发展的依据。情节中的因果关系只有围绕矛盾冲突来演绎,小说才能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8.
重构民间文学是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要面对的问题,文章主要以电影《白蛇传说》为例,分析民间传说——"白蛇传"在程小东电影中的变化,导演主要在情节的衍生、人物的蝶变、语言的奇观化等方面用现代的视听语言重述了白蛇的故事,完成了民间文学的现代重构。  相似文献   

19.
《换位》:后现代小说文本的"万花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维·洛奇校园小说三部曲之首的《换位》,以美国的两位教授根据交流计划互换职位开始,由 意外事故而双双加入对方家庭,在对称情节中形成一系列对称关系的人物组合,小说运用传统和现代多种文 体、叙述风格和技巧,与大众文化形式相融合。灵活多样地制导读者与文本的审美距离,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小 说文本"万花筒"般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很多导演喜欢在自己的影片中设计形形色色的镜子作为重要道具出现在一个个镜头中,电影中的镜子不仅拓展了电影的物理空间、丰富了表现手法,而且对人物内心的转变和对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本文以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理论”中的镜子阶段为基础理论依据,对电影中的镜子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影响以及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探讨和分析,并以《花样年华》为例说明电影中镜子的出现如何反映人物内心的倾向性以及预示情节的重大转折或变化.因此,在电影或短片的拍摄中可以利用镜子这一表现形式对镜头进行设计,用以表现人物内心以及情节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