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红楼梦》中有三个宝玉:通灵宝玉、贾宝玉、甄宝玉,贾宝玉与通灵宝玉是真假同构的关系。贾宝玉和甄宝玉是一形二体、真假同构的关系,三个宝玉之间“真假同构、一形二体”的构造体现了作者的煞费苦心和叙事策略,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视角功能和象征性文化意象功能,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美感和可读性,使得小说具有特殊的韵味。从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来看,这种煞费苦心的构造也是作者避祸的特殊心理使然。  相似文献   

2.
出于避祸和独特的艺术追求,《红楼梦》在讲述石头前世今生的故事过程中,以玄幻之笔设置了石头、神瑛侍者、通灵玉、贾宝玉、甄宝玉5个符号来迷惑闼者眼目。究其实,它们不过是“石头”的分身术而已。这体现了作者真假一体、虚实同构的叙事谋略。  相似文献   

3.
在《红楼梦》中,有两个宝王。贾府里有一个从小就不喜欢读书,成天在“内帏厮混”的贾宝玉。在江南的甄家,也有一个“天天逃学”的甄宝玉。这两个宝玉都是生在“富贵温柔乡”,不仅名字一样,外貌举止一般,而且他们都有相同的“乖僻”。但是,到了后来,两个宝玉却走了两条不同的路子。甄宝玉当了封建统治者的俘虏,追求功名利禄,走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士大夫的老路;而贾宝玉却坚持他的反叛精神,始终否定“男尊女卑”的观念和“仕途经济”的道路。通过鲜明的对照,更加突出了贾宝玉的叛逆形象。而封建卫道者们想使贾宝玉成为封建阶级接班人的努力归于失败,这是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4.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半现实半意象化的人物,寄托了作者的诗意想象,是不属于实际生活中的人物,可以说是作者心理世界中存在的人物。而和他同时出现并时隐时现的甄宝玉却有着和他有不同的人生轨迹,是作者按照社会真实塑造出来的物理世界中的实际的人。论文试以物理场理论来论甄、贾宝玉在作品中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关于曹雪芹著《红楼梦》的谐音双关手法,我想补充两点。一是通灵宝玉的谐音。我认为,“灵”是“林”的谐音,“通灵宝玉”意味着“心和林黛玉相通的贾宝玉”。贾宝玉一生下来,就有一块写有“通灵宝玉”字样的奇物。作者是用“通灵”双关,巧妙地预示着另一个主要人物林黛玉的  相似文献   

6.
癞僧、跛道在《红楼梦》中是一对不起眼的人物。本文通过对其在小说前80回中出场及其活动的分析,发现在作者笔下他们是有各自分工的———癞僧度女子,跛道度男子,“石头”(通灵宝玉)只与癞僧发生关系,是小说的一大章法;从而考证“佚稿”中贾宝玉最终出家是由跛道引度,而送“石头”归青埂峰的是癞僧。  相似文献   

7.
青埂峰下的“顽石”、赤暇宫中的“神瑛侍者”、荣国府里的“贾宝玉”、贾宝玉项上所系的“通灵宝玉”,这四个名号之间的关系,常常被人误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读书不够细心.另一方面则是作者对这些关系的描写本身有矛盾性.笔者试就这个问题作些粗略、简要的论述,不对之处,请同志们指正.一这四个名号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高鹗认为神瑛侍者就是顽石,贾宝玉是其幻相.程乙本第一回有这么一段文字:“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  相似文献   

8.
量子力学与数学都有互相补充原理;儒家积极担当社会任务和道家消极逃避社会任务,两者间有互相补充现象;古代文化史上有些—对人物,其性格素质互相补充;表现主义戏剧的人物之间存在互补现象;佛可以一身分作三身或多身;文学作者可以把自身多样的性格素质分配给作品中的两人或多人;小说《花月痕》的作者是这样做的;曹雪芹设置自身可能的两种人生和品格,把它分配给林黛玉和薛宝钗、贾宝玉和甄宝玉。  相似文献   

9.
<正> 《红楼梦》里的秦可卿、秦钟姊弟和贾宝玉、王熙凤同称“姊弟二人”,有着比较特殊的关系——虽然一为“姊弟”、一为“叔嫂”,性质两样——可卿与凤姐之间,贾母说她们”好了一场”(第11回);秦氏托梦时也说“娘儿们素日相好”(第13回)。足见她们之间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可卿与宝玉曾有“大虚梦”的微妙事件。秦钟与宝玉也极为友好。值得注意的是:秦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宝玉挨打》这篇文章的教学往往只注重两条:一是封建正统派贾政和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袭人、宝钗、黛玉三个人前后探伤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身份、地位、思想、性格、道德、修养、以及与伤者的不同关系。而忽略了对贾母与贾政这段精彩对话的赏析。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首回中出现的石头、三生石及神瑛侍者在名称上有着一定寓意并有着内在关系,他们与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实为一个统一的人物主体,寓含着情用思想。从这些名目寓意中可以看到小说实境中主人公贾宝玉别于私己之心,表征为道德的拔高而根源于情的"侍者"本性之痴,以及其衔玉而诞事件的特异性,贾宝玉特有的精神坚执,和作者对于"侍者"精神的高度褒扬态度。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描写了贾家四个青年男子被父亲教训的场面。"训子"的典型事件深刻体现了小说的孝慈文化蕴涵。曹雪芹在书中对封建正统道德文化、儒家文化提出了质疑,既有批判,又有惋惜,还有找寻优于儒家文化的新的理想的迷惘。贾政、贾代儒训子的失败蕴含了作者对儒家道德文化的批判;对贾珍们有失父范的描写是对儒家道德文化的惋惜;贾宝玉作为自由人性的先声,是作者对人生出路和未来理想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充满迷惘——小说结尾宝玉向父亲拜别,表现了对哺育自己的儒家文化的眷恋,反应了作者内心深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卡伦·霍尔奈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个体性格结构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模式,这一理论把“自然的真我”放在复杂的环境关系中审视,从而揭示出个体性格所发生的变异和可能的建构模型,这对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很有借鉴意义。文章试图以此理论来分析阐释贾宝玉的性格结构,揭示贾宝玉的性格形成与他所置身的生活环境构成的直接关系。通常把贾宝玉看成“情种”,他在宝黛的爱情悲剧中也铸就了自己的悲剧,而这一悲剧乃是他的性格在大观园中形成和建构起来的结果。他在家族中的存在地位,促使他成为一个无力承担人生责任的怯懦者,他只能选择顺从型的人格,他最终“出家”也就不可能是来自佛的“顿悟”,而是追求的幻灭。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给我们教育体系中的人格培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前五回是其人物与主旨的象征性抒写。从开篇人物出场的视角,或隐或现一个包括作者在内的读书人群体形象,而且贯穿始终,这是一个被读者忽略的红楼群体。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甄士隐)与贾雨村“两峰对峙”,以及甄假宝玉合体等“分一为二”的写作手法,暗示读书人问题是《红楼梦》的主旨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使闺阁昭传”是为了寄托曹雪芹自由纯美的人文理想,宝黛爱情与唯美人性同样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书浓郁的悲剧氛围,则是读书人个体人文追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悖谬的困惑使然,这是一个具有超越时空的历史问题,值得今人,尤其是人文学者们反思。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持久的艺术享受.小说不仅描写了令人肝肠寸断的异性爱恋,也包括主人公贾宝玉等人的同性之爱,揭示了明清时代独特的社会风气,展现了贾宝玉在特殊环境中的心理状态,清晰地体现出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16.
脂砚斋"《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的批语,揭示出甄宝玉早已觉悟,他如同《邯郸梦》中的众仙引度卢生出家一样,特来牵引、点醒贾宝玉出家。甄、贾宝玉"情性如一"都走上了一条不与社会妥协的道路。据此可知,甄宝玉的形象不会表现出与贾宝玉形象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征。对甄宝玉形象的塑造可视为曹雪芹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典型化"艺术手法的有益尝试,虚笔点出的甄宝玉形象起着由此及彼的引人进行普遍联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志尧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6):62-64,81
荣国府贾琏贾宝玉同称二爷,成为学界一个难解之谜。周汝昌先生认为是荣府本院的小排行和宁荣两府的大排行所致。要力石认为,贾琏原有个哥哥,后来被删掉了。两者的解说皆错,经考辨,合乎事体情理的结论是:贾宝玉被称二爷是贾政儿子们的小排行,贾琏被称二爷则是荣府中贾赦、贾政子弟们的大排行。流行本中的“次名贾琏”疑为“子名贾琏”谐音传抄之误。  相似文献   

18.
明义《题红楼梦》第七首第二句是"不记金钗正幅图"。有人怀疑"正幅图"是"正副图"之误。钞本写的是"正幅"。《牡丹亭》里有"金钗"入"图"。对《牡丹亭.幽媾》的柳梦梅与杜丽娘的风流幽会,明义所见《红楼梦》将其变成宝玉在梦中和金钗(小名"颦颦")的风流幽会。对《牡丹亭.写真》里的杜丽娘的题诗和柳梦梅的步韵,明义所见《红楼梦》将其变成了宝玉在梦中对金钗的题诗而步韵。在明义所见《红楼梦》里,宝玉梦见的是一幅图,而不是多幅图(十五幅图)。明义可能运用了"正"与"整"通假的知识。宝玉、颦颦与柳梦梅、杜丽娘,皆为"情痴"。《石头记》第51回薛宝琴的《梅花观怀古》,在明义所见《红楼梦》里,可能是宝玉写的"步韵"诗。  相似文献   

19.
徐枕亚在《玉梨魂》的写作中多次点出对宝黛爱情的赞赏及叹息,何梦霞与白梨影的爱情与宝黛爱情也颇有相似之处。将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徐枕亚对宝黛爱情的理解并不是全面的,一方面徐枕亚吸取了宝黛二人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二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但是在更重要的命题也就是小说整体情感的抒发上,徐枕亚对《红楼梦》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悲凉"上,并未思考这种悲凉的深层原因,也未能将它成功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来。观照《玉梨魂》对《红楼梦》的借鉴关系,我们可以对《玉梨魂》的价值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宝玉的思想行为应该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简单地加上“反封建”的内涵,并不准确;他同贾政的关系“统一”方面大于矛盾方面,其矛盾也很复杂,不能简单贴上“反封建”的标签;他同黛玉的婚恋也不能简单地说是同封建势力作斗争;作者曹雪芹对贾宝玉的逆反行为是采取批判的态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