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明录 《青海教育》2011,(11):28-28
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师须臾不能离开的最主要的信息传递工具。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力量和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发挥语言的力量来抓住学生的思维和心灵。  相似文献   

2.
董玲 《河南教育》2004,(8):19-19
富有匠心的教师一般在经历“模仿、独立、成熟”三个阶段后,就会熟能生巧,追求创新,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多年来,我深深体会到,一位好的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学习的方法,在于抓住语文能力这一根本。重视学生心灵的塑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在实践新课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缺少教师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教师缺少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心目中的学生就是一个抽象体,教师把学生学会知识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中阐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绝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单向的语言交流,而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阅读应当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只有抓住文本细节之处进行多角度对话,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波动涟漪,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浸染。  相似文献   

5.
一、用充满爱意的心灵贴近他们导致后进生落后的原因是多样的,教师应先调查了解,摸清底细,寻找帮助其进步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有意识的亲近他们。而不能凭其他教师的评语和掌握的材料对学生下结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过谈心摸准其思想脉搏,抓住他们情绪波动与思想斗争的事例,贴近他们的心灵,以无限的关爱  相似文献   

6.
教师要用心灵去点燃心灵,不能为了学生的考试而教学,而要不断激发学生生命的力量,并形成教师和学生心灵需求的外部动力,产生积极的学习能力。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胸中的学习激情,并产生学生学习的持久的动力,形成持久的心灵的渴求,并产生外部的或者内在的学习行动,不  相似文献   

7.
教育不能没有对“心灵”的关注,因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指教师的心灵,也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但反观当前的教育生态,不难发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灵距离。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重视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行人文关怀,那我们的教育行将摒弃固有的社会责任和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8.
教育,不能忽视细节。关注细节,方能震撼心灵。实践证明,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并非由抽象的知识转化而来,而是来自每天经历的充满细节的生活。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情感细节的力量,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9.
梁媛 《江西教育》2023,(43):77-78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能给学生带来心灵的愉悦与美的享受。因此,教师要抓住音乐作品的特质,引导学生潜入音乐作品之中,深度赏析音乐。  相似文献   

10.
正当心灵的大门关闭时,语言的交流就变得苍白无力。当学生拒绝你走入他的内心世界时,教育就失去了神奇的力量。所以,教师要努力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抓住关键环节,触动学生心灵,点燃孩子的激情,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一、真诚尊重,点燃学生民主管理的激情  相似文献   

11.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作为首要任务。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身体力行,做学生的表率;抓住一切可以教育的机会,做德育工作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人与人间细致入微的心灵接触,教师通过评语给孩子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对教师和学生相互间的理解和沟通至关重要。如何正确、合理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体现了一名教师的育人艺术。在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不千人一面,抓住学生特点给学生写学期末评语最忌千人一面,那些程式化的语句是无法触动学生心灵的。每个学生都是有特点、有个性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动  相似文献   

13.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着传播文明和塑造心灵的双重责任。学生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怎样才能让学生亲近教师呢?只有爱!教师的爱如果能像阳光一样洒满孩子的心田,就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塑造美好的心灵。在教育中,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是架构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只有以爱为基石,才能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抓住教育的契机,更好地实施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学生与文本之间往往存在着"智慧上的差距"。教师要着眼于翔实的案例,抓住调控的切入点,巧设调控的支点,让阅读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让语文回归本真课堂。  相似文献   

15.
批评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对待学生的错误,既不能简单、粗暴地刚性处理,也不能只着眼于现象、行为的显性处理,更不能以学生尊严受损、心灵受伤为由而不处理。教师应该将无痕的批评植根于有魂的教育中,达到看似无意却有意,看似无招却有招的空灵意境,走向无痕是中职批评教育的理想境界。一、追求隐性的批评形式1.隐藏批评的目的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大都有过被老师指责、批评的经历,教师一旦将批评  相似文献   

16.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只要教师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  相似文献   

17.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生命经历。”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缺少教师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教师缺少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心目中的学生就是一个抽象体,教师把学生学会知识放在第一位,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种只注重知识学习的教学怎么能称得上人性化的教育呢?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惠芳 《甘肃教育》2008,(12):27-27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厌烦体育学习”、“学完丢光”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并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就抓住了体育教学的关键。因为,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身心愉悦,便愿意和教师沟通心灵,会消除与教师的对立情绪。而据笔者二十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认为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9.
教师将自己人生中的关键事件与学生分享,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关键事件,在平等和分享中使学生的心灵世界得以升华。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教师要努力达到较高的人生境界,并且努力把学生带往这样的境界;二是教师要抓住契机,"趁热打铁",在最佳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课堂效率,在充分利用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心灵展开对话,去丰富人物的形象;细读品味文章的内容,走进人物的内心;抓住关键,把握重点,揣摩人物的心灵。课堂上不仅要帮助学生把握文本人物的内心,教师还要走进学生的心灵,适时进行情感教育。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有闭锁心理,因势利导敞开心扉,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打造轻松、活泼、有趣、高效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