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以《逍遥游》为宗本,把人们理想中的“好的生活”描绘为“游”于“逍遥”之境的幸福.从物我关系的视角来看,“逍遥”在我、在物,也在物我之外,它是物我统一下的个体存在状态及心灵感应.基于这一视角,从执“我”之性而囿于“有所待”的逍遥、与物化一而“游无穷”、“无己”任物而至“无何有之乡”这三个层面,试对《庄子·逍遥游》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2.
纵观《齐物论》,庄子开篇用“吾丧我”引出对物我对待的反思;而后通过“彼是方生”,说明物我其实为一;最后将“彼是方生”推衍开来,与“齐物论”这一标题遥相呼应,“齐物论”指的是物与论之齐一不二。整个《齐物论》中,探讨的都是物我对待这一问题,而最后物我对待的解决之道,依然落脚到开篇的“吾丧我”之上。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人间词话》将古人写词分为“有我”和“无我”两个境界:“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一分析方法常常被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赏析中。以“有我”和“无我”的理论分析课文《消息二则》,应用于新闻教学,则是一番新天地。  相似文献   

4.
“我-你”师生关系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它是主体阐性哲学转向在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回应,也是文化适应模式变迁的产物,同时也是对“我-它”师生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我-你”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教师以生命教育作为理念支柱,以教育爱作为心理前提,以善于倾听作为重要技巧。  相似文献   

5.
苏轼“物”“我”观的当代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自然的惩罚让人类清醒,让人类重新审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的生活范式。关于这类命题,古人早有一些思考,苏轼的“物”“我”观便是其中之一。苏轼的“物”“我”观,启示人们以审美化态度面对物质欲望,以超然旷达的态度对待世事人生,从而抑制人类日益膨胀的自大心态,“反乎其真”,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库利认为生命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要了解它必须从整体上进行观察,个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他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中论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关于社会自我形成时提出了"镜中我"思想。他认为个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自我认识决定的,而这种自我认识是由与他人、社会的互动形成的。在库利看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也可以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镜中我"思想的核心是通过他人之镜能够充分认识到自我,并且以此作为参考标准获得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对马丁·布伯的《我与你》中的关系做了概括的介绍和分析。文章对“我与你”的关系和“我与它”做了对比,两种关系体现了两种态度,作者偏向于“我与你”的关系。第一卷讲两者的区别:第一在对象的不同,第二在两者的特征不同。第二卷主要讲它之世界和你之世界在几个领域中的转化。第三卷主要讲两者与上帝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  相似文献   

9.
“我是谁”是指人在对“我”的觉知与追问中,展开朝向他物或他人的“去存在”的实践,并在创造与利他的意义实现中不断确证自身的存在.“我是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追问,生命教育作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化,应直面这一追问.考察生命教育的发生及发展可以发现,“我是谁”的失落与重构是生命教育的核心问题.为此,基于“我是谁”的生命教育的实践着力点应在于激活自我觉知、激发主体力量与促进生命相遇.  相似文献   

10.
莱辛在《天黑前的夏天》中利用水之意象的呈现、缺失及其隐喻描述了因受制于社会道德规范而面临“失我”困境的女主人公凯特治愈分裂人格,获得自我新生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多将女性与月亮相联系,《穆斯林的葬礼》也以反复出现的“新月”意象隐喻主人公新月的悲剧命运。在伊斯兰文化中,新月却是崇高、清静和希望的象征。通过文本细读,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新月”意象是一游离于以上两种“新月”意象之外的第三种存在,它揭示了文本的间性特征。这有助论者从《穆斯林的葬礼》对《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爱情传说的继承与创新,从文本与《金锁记》、《伏羲、伏羲》等文本的互文关系入手分析新月爱情悲剧的成因,为《穆斯林的葬礼》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2.
黑人自传是美国自传文学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尤其是黑人女性自传。因女性身份、肤色原罪等群体特征,黑人女性自传揭示了多重自我、呈现了“我”与“我们”的代表与被代表关系。然而,近年来被关国文学界重新发掘的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自传《路上的尘埃痕》,却打破了黑人女性自传揭示群体性自我的传统,通过消解“我”的种族身份、女性身份而构建了“纯我”,而其现实生活中“真我”却被作者以迂回式叙事策略而遮掩了。“纯我”与“真我”在自传文本中以复调式叙述结构、以此消彼长的延展而达到最终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3.
郭象《庄子注》对“逍遥游”概念的阐释与《庄子》“逍遥游”本意有诸多差异.郭象《逍遥游》篇注文中,这种差异尤为明显.郭象的“逍遥”观是“足性逍遥”,而《庄子》“逍遥”的本意则是“超越逍遥”.二者具体差异表现在:“小大之辩”与“足性则物齐”、“有待”与“无待”、“足性”与“超越”三方面.通过探究郭象“足性逍遥”观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学术发展的内在原因,可以发现郭象作出这一重新阐释的真正目的在于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为名教寻求合理性,维护现存统治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许立权 《学周刊C版》2014,(7):233-234
“吾丧我”是《齐物论》中的关键词,前人的阐述中有不同的理解.然鲜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阐释。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齐物”是与何相齐.及“吾丧我”与深层潜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大学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它是一种片面地重实用或片面地把万物归结为使用对象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的表现。要在哲学领域或精神层面倡导把他人他物看作是和自己一样的主体性存在。实现从“我-它”关系到“我-你”关系的转变,最终实现二者的融合,并以此引导我国理工科大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同源、共生、互融。  相似文献   

16.
“我-你”型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是对传统师生关系中“主-客二分”的反驳,是对双主体论的丰富与发展,更是一种超越。在“我-你”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理解形成了一种互主体性的关系,即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的七言古诗《渔翁》,是唐诗中的名篇,但苏轼曾认为尾两句为蛇虫。这反映了二人不同的审美旨趣。借用王国维“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理论加以分析,可以发现柳宗元、苏轼二人对于诗境有不同的追求,这既取决于诗人对于诗歌功能的定位,又与创作中物我关系中的情感位置、观物方式密切相关,并最终塑造了二人山水诗歌的不同风格类型。  相似文献   

18.
袁茂雄 《河西学院学报》2010,26(3):12-14,47
本文在考察了以往各家对庄子"吾丧我"的注疏后,通过对上下文结构和庄子设计的对话场景的分析,并参考庄子面对的时代问题及言说对象,认为"吾丧我"中的"吾"、"我"是不同的,"我"是一种役于物的身心境界即形躯和心智都陷溺于物的样态,"丧我"包括丧"形躯我"和"心智我"两个方面,"吾"是一种"齐同万物"、"虚明"、"大通"的逍遥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  相似文献   

20.
在非对话的语境中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字记载历史,是中国史学传统的一种特殊笔法。《史记》和《春秋》都有不少这样的“我”字。对《史记》这类“我”字作穷尽性检查,并与《春秋》的“我”字比较,可以了解《史记》这类“我”字的特点以及与《春秋》的“我”字用法的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