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诗锋 《培训与研究》2008,25(6):110-112
现有编辑作者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上的偏差、合作关系的非共生性、信息沟通的单一线性。这造成编辑和作者之间的相互不理解甚至误解。要构建新型的高校学报编辑作者关系就必须消除认识上的偏差.体现编辑选择稿件的客观、公正和公平;编辑作者多元化互动,体现编辑作者的共生关系;建立多渠道沟通,实现编辑作者的认知层面、情感态度和学术价值多元融合;关注青年作者成长与培养,实现编辑作者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术期刊编辑心理偏差主要包括对编辑职业本身认识的心里偏差、对自身发展认识的心理偏差以及对待作者与文稿的心理偏差等方面。防治和纠正对这些心理偏差,要正确认识编辑职业的性质,正确认识编辑和学者之间的关系;提防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整个编辑活动中 ,编辑主体同编辑客体之间的关系 ,构成了编辑活动的外在的具体形态。编辑社会关系 ,即主体同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构成了编辑活动内在的隐形形态。两种形态在整个编辑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及相互交织的影响 ,体现了编辑活动双重形态的作用和意义 ,为我们从整体意义上认识和理解编辑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整个编辑活动中,编辑主体同编辑客体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编辑活动的外在的具体形态。编辑社会关系,即主体同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编辑活动同在的隐形形态。两种形态在整个编辑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及相互交织的影响,体现了编辑活动双重形态的作用和意义,为我们从整体意义上认识和理解编辑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是学报编辑人员的政治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高校学报编辑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做好本职工作意义重大。要加强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须本着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和对作者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与作者、读者的关系,当好沟通作者与读者关系的桥梁与中介;在工作中要形成忧患意识、差错意识和创新意识;此外,还须把对编辑工作积极的评价转化为敬业的自觉性,这样才能全面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做好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6.
刘亮红 《培训与研究》2008,25(6):113-116
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是学报编辑人员的政治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高校学报编辑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做好本职工作意义重大。要加强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须本着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和对作者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与作者、读者的关系,当好沟通作者与读者关系的桥梁与中介;在工作中要形成忧患意识、差错意识和创新意识;此外,还须把对编辑工作积极的评价转化为敬业的自觉性,这样才能全面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做好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7.
编辑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编辑的主体意识集中地体现在编辑意图中;编辑的主体意识与编辑的思想意识、审美意识、道德意识和敬业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编辑的主体意识决定了编辑的能动作用,编辑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作者队伍和引导读者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互动的实践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颖 《电大理工》2008,(3):70-72
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的良性互动,和谐共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刊理念,表现在对人的关怀上,密切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其显著作用是扩大了作者群,增加了刊用稿的选择性,提高了期刊质量.这种关系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协作精神,是对和谐这一终极理念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中职业性与教育性的相关探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职业性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无论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培养规格中都应体现出职业导向的特点。厘清和明辨教育性的本质特征,认识到教育性是在专业技能学习中发挥渗透作用,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性的正确认识,导致了在职业教育中把教育性等同于文化课、通识课以及认为职业性会弱化教育性等认识上的偏差。在终身教育和智能化时代,职业性与教育性的融合是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助力,两者融合的土壤依托于终身学习体系和资格标准的构建,即建立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消除职业性与教育性的偏差,才能实现两者的融合,在终身学习时代实现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和人文道德素养的共生。  相似文献   

10.
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期刊工作中最重要的关系,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能否实现有效沟通,是做好编辑工作非常关键的一步。通过对期刊编辑实践的真实案例的分析,指出期刊编辑只有树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才能实现与作者的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11.
由于课程决策者和课程实践者对课程的认识偏差,在对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文化进行选择时,应树立课程文化多元平等、互惠共生的理念。注意课程文化选择时的多方参与,鼓励教材使用多样化,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民族课程的主辅关系,编制适合双语教学的课程。协调汉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在课程文化中的关系,实现两者在课程文化中的权利平衡。  相似文献   

12.
编辑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编辑的主体意识集中地体现在编辑意图中,编辑的主体意识与编辑的思想意识,审美意识,道德意识和敬业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编辑的主体意识决定了编辑的能动作用,编辑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作者队伍和引导读者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编辑工作者的修养,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编辑职业道德的修养。 近几年,对职业道德问题谈得较多,那么,什么是职业道德呢?我以为是人们在进行社会工作时相互之间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伦理问题。编辑工作所接触的社会关系,主要是读者和作者,而且和读者的关系是由和作者的关系体现出来的,因此,编辑的社会关系主要就是与作者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说,编辑的社会联系最广大的是读者,最直接的是作  相似文献   

14.
学术期刊离不开编辑更离不开作者,两者关系最基础、最原始、对立而又统一。因此,求同存异,互动协和,构建一个和谐的作者与编辑关系,不仅能让优秀的学术作品、优秀人才不断呈现出来,也可以提升编辑的自身的业务水准,而且还关系到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建立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中西和谐观给了我们方法论上的启示。本文从和谐理论入手,探讨编辑与作者关系的和与不同,提出如何构建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和而不同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5.
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的多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选择功能、组织功能、移情功能、约定功能和建构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体现了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中心起着运筹帷幄的作用,与原文作者是“共生”关系;译者主体性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也有其客观基础和受动性;译者主体性是在主体间性下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一、学报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学报编辑学建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加紧学报编辑学的建设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报编辑活动本身的呼唤。二、学报编辑同作者、读者间的关系是学报编辑活动特殊的本质及其相互之间关系,因此,学报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是作者、编者及读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三、学报编辑活动中的作者和读者;学报编辑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学报编辑活动中经济投资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学报编辑组织;学报编辑修养;学报编辑工艺;学报编辑心理与作者心理;学报编排规范;学报编辑史等是学报编辑学最基本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7.
出版物的编辑是一个包括多个环节的复杂工作。从表面上看,编辑工作仅仅和稿件打交道。其实不然,稿件仅仅是编辑的直接工作对象,通过稿件和出版物,编辑又和作者、审稿者、读者密切关联。如果将后三者比作一个转盘,则编辑就是转盘的轴心。一本好的出版物,实际上是集上述四者意愿与利益于一体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工作也是一种复杂的人际工作。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对编辑与审稿人、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探讨。笔  相似文献   

18.
构建编辑与作者的和谐关系,科技期刊编辑需构建和谐的编辑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自我和谐建设;注重培养和提高协调审稿专家、作者、读者以及编辑同仁和谐相处的能力,善于与作者及审稿专家沟通;树立“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公平公正对待每篇稿件;善于换位思考,尊重理解作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建立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从而增强科技期刊对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利于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9种职业教育类期刊执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调查发现,多数期刊没有执行或是执行不力。其原因是:作者和编辑对参考文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作者和编辑对参考文献规范著录的认识不够;编辑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影响;《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自身存在缺陷。建议职业教育类期刊编辑加强对参考文献重要性及规范著录的认识;加强对《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学习;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学术期刊的综合影响力,编辑应该用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鉴于此,从四个方面概述了编辑应该怎样用心做好编辑,包括用心和作者沟通,急作者所急,想作者所想;用心和专家沟通,理解专家;用心向编辑同行学习,态度谦和;认识编辑的自我价值,为自己骄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