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长物志》与《陶庵梦忆》为中国古代晚明时期史料笔记的代表作。从文震亨到张岱,从物质生活中的物品选取鉴赏到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娱乐、交游、节庆、风俗,晚明士人阶层的文化生活图景跃然呈现。诸如此类作品,乃作者心怀忧苦,希求文化得以承续长久之作。书中以逸写忧、以乐写苦的话语模式,是晚明士人特有的文化心理使然。  相似文献   

2.
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是大学基于"师生"主体,以文化资本为核心逻辑演化而成的"教学文化生态场域"、"学术文化生态场域"及"管理文化生态场域"关系构型。在这个构型中,大学教学文化、学术文化及管理文化既相互区别,自成子场域,又相辅相成,整合形成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在大学场域关系中,教学文化与学术文化是对立统一的,管理文化与学术文化是主体交叉的,教学与管理的关系是管理在调节教学与学术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就大学文化生态场域资本流转所处的地位而言,教学文化生态是本,学术文化生态是根,管理文化生态是魂,三者权力主体交叉、资本交流多元,成为大学场域不灭的冲突和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与冲突形成了"三域"的有机联动,为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治理提供了现实的际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戚继光的文化交游活动为视角,对戚继光的文化身份进行了解读,并藉此对晚明时期“武臣好文”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探讨。指出戚继光的文化交游活动是晚明社会“武臣好文”现象的典型代表,为晚明社会的多元文化增加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活的存在方式建构人的社会属性与精神。高校以学习场域机理的全方位展现人类文化生活的典范。高校以知识的获得和文化创新为前提,以主体的文化权力关系建构和运行形成学习或学术共同体的生活样态。主体即学习者(学生和教师)被统摄在知识、话语、权力和能动性的学习共同体中,以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动态结构文化关系,形成了一个受到各种文化关系所决定的文化权力场域。在此,权力主体被注释为一种学习能力、资源和力量,以学习主体的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为作用点,以文化符号生成性互动为媒介,构成交互主体间性文化权力关系渗透权力与文化耦合的结果效应。其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是高校文化权力关系权力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必须重视大学文化生态建设,实现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文化不同于文明,它总是与生态相辅相成,大学文化生态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大学文化生态的演变常常会带来大学治理的变化,是历史与传承、创新与内生的统一。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大学形成了独特的虚拟空间场域,这既给大学文化生态带来了冲击,也为重构提供现实可能和新的治理路径。大学的精神网络是大学文化生态发展之魂,纵观两千多年来,大学发展变革的历史,大学精神都是大学的核心追求。在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逐步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内隐趋于外显,依据场域理论,借助虚拟的"信息网络",构建大学的"精神网络",形成"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的"三域两网"分析构型将是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架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了拥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文化生态场域,大学历史演变的逻辑就是大学文化治理的变迁逻辑。教师、管理者和学生是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中"人"的要素,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是"物"的表现。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乃生产、传播文化资本之所,基于"师"、"生"的二元主体将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分化为"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彰显为平衡联系、互利共生、有机聚合,表现为整体谐动、互动共生和资本转化。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正是通过位置形塑更新不同群体的惯习,循环影响群体行为策略,推动实现权利资源再分配和结构再生产。  相似文献   

7.
李慈铭是"19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他的一生交游人物众多、范围广泛,交游对象有浙籍同乡、官员乡绅、诗文名流。他与士人交游的主要内容包括冶游娱乐、诗作唱和、人情往来、吉庆丧吊、宴饮集会、序跋题画、互赠书籍等,通过广泛的交游,对李慈铭的生活、科举仕途以及学术修养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陆羽作为一个文人、茶人有着广泛的交游圈子。文献资料显示陆羽一生交游的文化名流圈人物大部分集中在湖州生活时期,人数达上百人之多。他交游相善的人物,大致可分为"文人士大夫"和"隐逸方外人士"两类。陆羽在湖州与唐代文化名流圈人士的广泛交游,彰显了他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既满足了他作为世俗生活中社会人的情感需要,又使他获得了精神上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9.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作为"资本"的作用,农村背景大学生的最大弱势不在于经济资本而在于文化资本。大学场域作为权力场和学术场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同一场域至少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主流文化,农村背景大学生的文化劣势地位使其产生了复杂的场內位置感和对场內竞争标准公平性的怀疑。大学管理者要引导校园文化建设,需帮助学生认识大学场域,在经济帮扶的基础上重视非经济帮扶,从城市文化走向多元文化共荣,并认识到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分配公平问题,更是互动中的关系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场域"与"惯习"理论也可用于指导外语教学。制约外语阅读理解的三重障碍,即课堂话语权力网络的制约、个体限制性编码的制约及"惯习"的制约,其制约机理源于不同"场域"之间的冲突以及"惯习"的缺乏。外语阅读课程在实施时如能打破这三重障碍,确立不同"场域"的平等地位,形成不同文化"场域"间的有效沟通,并使学习者形成良好的阅读"惯习",则能提高学习者的外语解码能力。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生存于一个受到政治场域"统辖",并呈现出"金字塔"结构的场域之中,政治资本取代文化资本成为决定场域内部"位置"跃升的主导资本。政治场域与高职院校生存场域内的"支配者"——名牌高校"合谋",采取了"限制"与"赞同"两种统治策略维持着资本分配的"差序格局",高职院校的同质化惯习就是在这一游戏规则下诱发的。鉴于此,可以从划定场域边界、重塑生态场域、提升场域自觉三重路径出发消解高职院校同质化惯习。  相似文献   

12.
学政是清代管理地方学务的最高职官,负责主持岁考、科考和院试。在晚清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学政群体"衡文课士"的内容和标准也出现变化,并对科举士子产生了影响,波及到士林风气振荡,形成了广泛的文化效应。晚清学风变迁在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以督学为任的学政在不同地域学风变迁中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权力场域、文学场域和翻译场域处于不断循环互动中。从场域互动视角来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本的产生背景可以更好的认识译本背后潜在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译本的产生是权力场域、文学场域和翻译场域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产物和结果。  相似文献   

14.
邺下文士的文学交游频繁,其形式主要有:游宴、同题共作、校猎、赠答等。在交游活动中,即兴赋诗,抒发情怀,互相切磋诗艺,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高潮,"彬彬之盛"的邺下文学繁荣局面就是在交游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晚明社会政治腐朽,科举停滞,大量士人仕途受阻,科举生活成本大大提高。生活物质来源问题困扰着身无他技的士人群体。其中,一部分生员依靠廪粮、廪膳银或学田等维持生活,但这仅是士人中很少一部分人能够享受的特别待遇。大部分士人的生活物资,或依靠自谋生计,或依靠家庭、家族、友人相助,晚明士人生活物资来源的多样化趋势,反映了晚明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等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太原大学学报》2019,(1):64-71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明末凌濛初编纂的拟话本短篇小说集。"二拍"刻画的士人形象十分突出,是晚明士人在小说中的投影。小说中构建的士人多容貌英俊,人品端方但又不缺乏精明、圆滑,他们的治生方式、婚姻观与对于科举的态度都具有鲜明的晚明时代特征。从小说中塑造的士人群体,可以管窥晚明传统规范受到冲击,新的秩序缓慢产生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7.
1920年代与1930年代之交上海的政治环境与媒体经济,为游离国家知识体制中心的胡适,提供了一个重构"知识权力"的社会场域,且亦成就了一段"知识权力"与"国家权力"抗衡的历史。从胡适的"言论冲动"中或可见证:自由人格,不仅是一种观念层面上的获得,亦是一种社会生态维度上的完成。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本质上是相关主体所处的各位置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网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文化再生产的空间场所。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实质上就是从关系的角度,去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与权力场域相对的场域位置;各位置间的客观关系结构;千差万别的惯习。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除发挥场域内相关主体的整体功效之外,关键在于场域与大学生既有的惯习间要形成一种交融状态。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文化场是师生共同生活空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师生置于课堂教学文化场域中,能够更有力地体现特定文化时空中师生冲突的情境性与特殊性。课堂教学文化场域中师生冲突的根源是师生间的多重文化差异.师生冲突发生的充分条件是师生对场域内自身权力和可支配性资源的合法,陛争夺。在课堂教学文化场中师生之间的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妥协、规避和竞争几种策略来应对。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文化场是师生共同生活空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师生置于课堂教学文化场域中,能够更有力地体现特定文化时空中师生冲突的情境性与特殊性。课堂教学文化场域中师生冲突的根源是师生间的多重文化差异.师生冲突发生的充分条件是师生对场域内自身权力和可支配性资源的合法,陛争夺。在课堂教学文化场中师生之间的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妥协、规避和竞争几种策略来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