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求语文教学的“雅韵”深圳市石岩公学张国生世间许多事物往往有雅俗之别,一般他说:“俗”为大家所轻视、鄙弃,而“雅”则为大家所仰慕、追求。按照这种观点,语文教学亦有雅俗之别,语文教师亦有雅俗之分。其俗,亦指“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而雅,刘国正先...  相似文献   

2.
<正> 狂狷说。裴斐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特征不是中和,而是狂狷。“以道制欲”,“正乎礼义”,不是作家的真实个性。雅俗并存说。周寅宾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特征是雅(正统文学)俗(民间化文学)并存,相互交流的。诗教说。廖仲安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根本精神体现在诗上,诗歌是古典文学的主  相似文献   

3.
柳词从艺术风格上可分为俗与雅两类,本从柳永曲折的生活经历分别叙述了其入仕前后的俗词与雅词,分析了柳词俗与雅的原因和俗的基本特征,雅的具体表现,旨在说明,评价柳词不能以雅俗为褒贬的标准,应从整体上客观地看到柳永以俗为美,雅俗共济的审美特质,充分肯定在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审美文化中雅与俗的分野和渗透的历史及现状,表明雅与俗的相参、交相为用,不仅符合艺术创作中的辩证法,而且对促成审美文化的下移,形成活跃的艺术氛围,实现雅俗互映的审美效应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刘勰雅俗论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刘勰是将雅与俗作为审美范畴,并从理论上进行全面论述的重要人物。他在《文心雕龙》中着重推崇尚雅崇雅的审美观念,从雅俗比较和变化中看待文学审美现象,标举“圣文之雅丽”,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指出文艺创作主体应注重品德修养,必须“儒雅”与“文雅”,提倡“括乎雅俗之际”,隆雅轻俗,并且具体论述一系列雅俗审美命题,如“典雅”、“温雅”、“和雅”,常常“振叶以寻根,观澜以索源”,把《诗经》中来自民间、化俗为雅的诗作的审美经验作为论述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雅与俗在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既相激相对,又互渗统一的,即雅俗共存,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互进、雅俗共赏的.  相似文献   

7.
北宋初期,词虽继承花间一路,但词坛尚雅是主流.到了元祐词坛,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被突破:被词人不耻的俗词进入词中,改变了初期词坛尚雅的审美情趣,表现为以俗为雅、化俗为雅和雅俗兼融三个方面.正因为元祐词人的努力,使得词坛上雅、俗对立的审美情趣渐渐融合,体现出通达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北宋初期,词虽继承花间一路,但词坛尚雅是主流。到了元祐词坛,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被突破:被词人不耻的俗词进入词中,改变了初期词坛尚雅的审美情趣,表现为以俗为雅、化俗为雅和雅俗兼融三个方面。正因为元祐词人的努力,使得词坛上雅、俗对立的审美情趣渐渐融合,体现出通达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刘丽芳 《教师》2016,(5):18-19
雅、俗是文学史上历久弥新的问题,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两者有对立互补的关系。从中国文学的发展来看,文学的雅和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因为存在雅文学的俗化,以及俗文学的雅化。本文首先指出了传统文学的雅俗之辩,之后研究了雅俗文学的互动问题,最后指出了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文学的雅俗关系。  相似文献   

10.
雅俗论是我国古典诗学的基本批评理论之一。它在明清两代分别得到深入地阐说和流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继承前人高标去俗崇雅观念的基础上,结合诗学辨体理论对诗歌去俗崇雅予以了进一步的细致探讨;二是承传宋人以来的化俗为雅之论,对雅俗的具体转化及其相关论题、因素予以了探讨;三是出现了对雅俗之论予以消解的论说。上述几个维面,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诗学雅俗之论的最后辉煌。  相似文献   

11.
雅与俗是文学的两种类别,两者是一种对立互补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一个 双向互动模式:雅的俗化,俗的雅化,以及俗走向雅,再由雅走向俗的循环。雅俗互动的结果是,雅俗界限的模糊,产生了一种“两栖文学”。  相似文献   

12.
回顾漫长的中国古代音乐史,雅俗这对矛盾从西周礼乐制度建立以来.一直处于斗争与融合的发展过程之中.现阶段对音乐雅俗的研究,虽然有其共性的认知,但究竟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认知,以及如何真正才能消除"重雅轻俗"或"重俗轻雅"的偏激观念,可谓说是纷而杂乱.因此,笔者认为,结合音乐学、音乐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来重新定义雅、俗是真正实现雅俗共赏、实现音乐艺术的繁荣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雅俗诗,是指用语先俗后雅的诗,大都是诗的前半部分词语比较粗俗,后半部分词语文雅精细。这种工拙相半、雅俗并存的诗,以俗衬雅,常能产生柳暗花明、相得益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不是说文化也有雅俗之分么?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形而上是雅文化、形而下是俗文化?风花雪月是雅文化、柴米油盐是俗文化?是不是可以说:雅文化是书本文化,读书人的文化;俗文化则指非书本文化,不读书人的文化?我以为,雅俗之外,还有精粗之分。依照加工程度的粗细深浅,历史积累的多寡厚薄,而判为精文化与粗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雅俗问题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相关的研究往往因为忽略了雅与俗之间相对性的基本特征而使问题变得扑朔迷离、千头万绪。雅与俗自产生之初就存在着相对性的特点,并且包含着一定的阶级性文化意味,这为雅俗现象的丰富性内涵提供了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北宋词坛上,能够做到“引俗入雅”、“雅俗共济”的文人作者,首推柳永、周邦彦和李清照。但三人之中,柳永则俗胜于雅,周邦彦则雅胜于俗,真正能做到化俗为雅、以俗为雅的则还应数李清照。“口语化”是李词语言的一个特点。她能“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她的词中采用当时口语中的“时语”、“方言”,增强了词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时语如“熟水”、“龙团”、“铺翠”等,都是宋代市井流行的口语。方言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簇带争济楚”等。  相似文献   

17.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8.
散文品美     
雅俗美 试着提出雅俗美。赵翼在《陔馀丛考·雅俗》中说:“雅、俗二字相对,见王充《论衡·四讳篇》……然则雅、俗二字,盖起于东汉之世。”这里我用作偏义复词(指文雅和粗俗),来说明从粗俗、丑陋的东西中挖掘出文雅、雅正的意义,也就是从不美处写美。  相似文献   

19.
新诗雅俗辨     
主张新诗要雅和主张新诗要雅俗共赏、都有其理论的合理性。问题在于实践,理论上的雅与雅俗共赏的共相对立,在实践中往往变异为雅与俗的二元对立,前者陷入晦涩怪异,后者走向“通俗化”、“大众化”,这显然与对雅俗的理解和把握有关。雅俗是相对的,其概念显然难以定义。如何处理雅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白洋 《承德师专学报》2007,27(1):103-103
分析音乐的雅与俗和“市场经济”下的雅俗音乐的商品化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