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琳 《辽宁教育》2011,(10):12-13
[选材目的] 在跟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我发现班级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到一半以上,家长的文化层次不高。原以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是很多孩子并不懂得珍惜,不知道理解、心疼父母。来到城市,学会了追求物质,追求高消费。对父母之辛苦熟视无睹,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甚至有的学生反感父母的教育方式,与父母发生了争执。  相似文献   

2.
<正>在一次"是否尊重父母"的问卷调查中,笔者惊人地发现,所调查的70名学生中,竟有40%的学生对"尊重父母"持否定态度,有20%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如此让人震撼的数字,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问其原因,大多数学生谈到"父母不理解"的话题。仔细思考,的确有类似的问题,现在许多家长为了追求孩子的"高分",为了得到所谓的尊严,一味地让孩子拼命学习,而忽视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年龄特征,导致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受到  相似文献   

3.
在物质生活丰裕的今天,许多孩子根本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更不知感恩为何物。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些孩子向父母索取钱财五度,常因一点小小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向父母使性子;殊不知自己的一切花费,靠的全是父母辛勤劳作、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然而,甚至却有些学生并不知道理解、心疼父母,生活消费大手大脚,追求时髦高消费……  相似文献   

4.
教育中学生孝敬父母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处于心理叛逆期,易与父母发生冲突,做出不孝敬父母的事情。思想品德课教师有责任纠正学生的错误做法,培养他们感恩父母的心。他们抵触父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夸父母活动,让学生算算自己的开销账,在同学中讲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讲历史和现实中孝敬父母的典型事迹和不孝敬父母受人指责的案例,帮助他们建立起与父母的正确关系,感受父母的挚爱,强化他们感恩父母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一、调查研究,选定主题在专题调查研究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于父母和长辈的关爱处于一种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状态,不理解父母与长辈的苦心,不体会父母和长辈的爱心,不接纳父母与长辈的用心,要求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百依百顺,从不检查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稍有一点不满意就发脾气,轻则大哭大闹,重则离家出走。这说明,现在很多学生不但不理解父母和长辈的关爱,更不会感谢父母与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会感恩”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疏导使学生走出娇生惯养、不知感恩的心理误区,初步明白感恩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文题】现在很多中学生对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不懂得珍惜,包括父爱、母爱。有些父母为了供子女上学,省吃俭用,四处打工攒钱。但有些子女不理解父母,不懂得父母养育他们所付出的辛劳和牺牲,不珍惜和感激父母的含辛茹苦;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要手机,要名牌服饰,要MP4,把家长满足其要  相似文献   

7.
谁来理解谁     
倾诉人:小伟(吉林德惠初三学生)自我评价:谨慎、认真,为人直率,追求完美,但缺乏恒心。求助问题:父母、老师和同学都说我"性格孤僻",可是每次沟通他们都不认真听我把话说完,因为他们对我早有固定的看法,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我。  相似文献   

8.
一、调查研究。选定主题 在专题调查研究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于父母和长辈的关爱处于一种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状态,不理解父母与长辈的苦心,不体会父母和长辈的爱心,不接纳父母与长辈的用心,要求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百依百顺,从不检查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稍有一点不满意就发脾气,轻则大哭大闹,重则离家出走。这说明,现在很多学生不但不理解父母和长辈的关爱,更不会感谢父母与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会感恩”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疏导使学生走出娇生惯养、不知感恩的心理误区,初步明白感恩的重要性,增强感恩的意识,为他们学会感恩做好心理铺垫、情感铺垫和行动准备。  相似文献   

9.
初中学生品德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河北省不同地区三所初级中学的在校学生为被试 ,对初中学生品德发展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做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 :初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存在差异 ;初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 ;父母教养方式对不同群体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模式不同 ;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优势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充分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的不惩罚严厉和母亲的不拒绝否认  相似文献   

10.
张志钦 《辅导员》2011,(Z3):51-52
温州忠义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忠外)是一所拥有六百余名学生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大多由于父母长年在外而缺失家庭教育。此种生源特点造就了忠外对教育的独特的理解和追求。自建校以来忠外便着力构  相似文献   

11.
近日,湖北省丹江口市实验中学在学生中开展“孝心教育”活动,通过尊重家长,理解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实现新课程标准改革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要求。孝心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尊重家长,听从教诲,理解父母,体谅父母的难处,尤其是多理解、体谅下岗和困难家庭父母的遭遇、困境,帮助父母做一些必要的家务劳动。  相似文献   

12.
感恩,你懂得     
【活动理念】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几个短小的场景剧,再现日常生活中学生与父母的相处情景,包括亲子冲突和父母对孩子的照顾等片段,达到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理解父母的爱,学会感恩父母、关爱父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设计理念】学生进入六年级以后,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过去在学校爱说爱笑的学生突然变得沉默了,回家也不愿与父母沟通,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并且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对父母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其实,这与青春期儿童  相似文献   

14.
数学概念教学到底是教“形式化的定义”,还是追求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显然,我们应该追求后者。学生是否理解一个概念,不在于能否说出它的“定义”,而在于能否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能否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运用概念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部分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存在不体谅父母的问题。在高校亲情心理教育上,应引导学生接受和理解与父母的思想分歧,以感恩和关爱的心态耐心对待父母,以积极的态度与父母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16.
原因之五:社会文化缺少对美的追求学生不认为写作是一件愉快的事,除了不能在写作中自由地表达思想之外,还因为他无法从语言表达的创造中得到愉快,因为社会文化对真善美的情感追求未必认同。我经常举一个例子。那是20年前,我问学生:你们在文章中都表示了对父母的爱,你们有没有对父母说过“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学生说,那是西方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不适合中国国情。我劝学生试一试,尝试的结果令人啼笑皆非(当然也有很令人感动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色。老师们自己可以去试一试,当知此言不谬。我甚至有点悲观,我认为学生在作文中不能表…  相似文献   

17.
<正>设计理念: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父母的批评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他们不能理解父母抱怨批评背后的用意及对自己的爱。他们越来越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和理解,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和父母沟通。共同话题"别人家的孩子"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自己和妈妈的情绪,理解情绪背后的动机,激发学生去体会妈妈对自己的爱,通过练习学会表达,找到和妈妈沟通的钥匙,并运用这把钥匙解决更多的亲子矛盾。  相似文献   

18.
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大的最无私的,学生学了这一课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作为家庭的成员应有家庭责任感。理解父母的心意,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不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主动承担家务,家中遇到困难尽力分忧解难。  相似文献   

19.
<正>一、活动背景与目的我从学生日常的日记及与同学或者家长平时交流中了解到,现在的高年级学生与父母之间开始存在着一些沟通的问题,子女对父母缺乏理解,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太认同,甚至有反感、抵抗等情绪,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二、活动准备1.搜集生活中被学生视而不见的一些充满父母之爱的画面录像2.2011年春晚儿童节目《爱我你就抱抱我》(视频)3.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同父母之间发生的平凡小事  相似文献   

20.
从网上、博客的留言与微博的交流中,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80后、90后心中对父母的不满和怨恨。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孩子,是矛盾的主要爆发点,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祸害”这个词强加在父母身上,我认为不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