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美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客观属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产物,审美是人的内在需要,审美体验不仅是对事物美也是对行为美的愉快感受,亦是审美主体对自我需要满足时的意义领悟.儿童具备审美体验的生理机能与心理基础,新奇点燃了儿童审美体验的火炬,趣味推进儿童审美体验的绽放.儿童审美体验在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的心理机能中展开并在准备、...  相似文献   

2.
审美是人实现精神上超越现实存在的需要。审美文化则是以人的精神体验和审美的形式关照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它代表了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审美文化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即审美文化的感性化特征、形式化特征和消费性特征。深入分析审美文化的特征能够进一步理解审美文化概念的涵义及内在属性,并对当代社会实践中的审美文化现象作出科学而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美感是人所独有的高级情感体验和反映,是审美对象给人的感觉器官带来的一种特殊精神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是审美需要满足的结果,是超越了实用功利性的高级精神享受。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的中学语文教师,在人文教育中势必谋求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精神、是灵魂,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如何使音乐在欣赏教学中回归其艺术特性,满足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激情,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和审美乐趣从而提高个人的审美修养水平。这是  相似文献   

5.
在音乐欣赏中,审美体验在整个音乐审美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审美情感是人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感是音乐作品表现的主要内容,而想象是在此基础上不受音乐对象的严格限制,自由驰骋的感情共鸣.欣赏者在审美体验中移情于对象,又在联想和想象中将感情体验更加深化,所以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情感和想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美育基本功能之一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人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审美创造以及审美欣赏中,人的所有与审美相关的精神能力,都在审美情感体验中有机地结合在一  相似文献   

7.
审美意识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并支配着人创造美、欣赏美的活动的思想、观念、意识。它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美的反射和能动反映,是人们所特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广义的审美意识指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认知、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观点、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审美态度、审美理想、审美能力等,狭义的审美意识即指美感。  相似文献   

8.
审美活动是一种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它具有精神愉悦性、强烈的主体性和鲜活的感性等特征。审美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是人的心理潜能得到自由释放的情感体验,是人的感性生命力的自由表现。  相似文献   

9.
一、培养审美感兴能力审美感兴,按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解释》,它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感受,而是“一种感性的直接性,是人的精神在总体上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兴发,是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升腾洋溢,是人感性的充实和完满,是人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培养学生审美感兴能力,就是要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新鲜体验,消除那种机械、刻板、麻木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0.
人对山水的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观照活动。人对山水或主体对客体采取审美态度,首先必须具备超功利、超道德、摆脱理性意识的“林泉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山水审美活动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审美体验活动要经历从感官的愉悦到精神的超越的过程,即先是耳目之欣悦,继之而来的是心灵的律动,到最后则是“目不知毫素,心不知笔墨”的生命愉悦。如此,审美主体不但对客体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且对其自身也是一次精神的提升,使自己从现实生活中世俗的人转变为一个“佳意好景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的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11.
孙应鳌的审美功夫以普遍性原则的“心”为本体,是一种“求心”的功夫,包括“立志”、“敬”、“慎独”、“诚意”等具体的功夫方法.审美功夫讲求在日用常行中纯化心体,使本然之心转化为明觉之心,具有内向体征的特点和将心体导向审美境界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叶朗 《家教指南》2016,(6):36-40
文章从人之需求的三个层面入手,揭示出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关于人生的最高境界为审美层面,即人的精神生活。审美活动可以引导人们有高远的精神追求,进而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美育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进入一种超越人我之见、超越功名利害生死的境界,获得终极幸福。美育就是情感教育,其作用在陶养人的感情,使人的情感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给人的高尚行为以推动力。美育对人能发生作用在于关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美育还能够弥补科学的概念性、抽象性、机械性,使人生丰富而有意义。美育具有自由性、进步性、普及性,能给人的情感以抚慰,使人的心灵纯洁高尚,给人类以温情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历程,就是对人生境界和社会生存环境不断追求的历程。时代的发展已把 人的审美素质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和新的高度。美学精神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趣味,丰富人的人生体 验,健全人的人格。人的审美素质和美学精神正在与现代社会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审美教育的感性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教育应是一种面向人本身的教育,在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最真实的就是人的感性反应,就是人的美感。我们从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目的、中介、实践形式及反馈方式等角度进行论证,认为审美教育首先应是一种感性教育。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当前审美教育实践中的感性开掘现状及其误区进行了分析,指出审美教育实践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审美教育与审美活动认知化。  相似文献   

16.
覃琳 《柳州师专学报》2001,16(Z1):40-43
爱美是人的天性,美的思想可以引导师范生美的行为.在高校里重视和加强师范生的美育教育,提高师范生美的品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初探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育是人类美化自身的教育 ,艺术教育与美育二者之间既又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问题解决音乐教学的理论原理与实施步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园问题解决音乐教学以杜威的经验组织连续性原则与审美经验获得条件为理论基础,认为音乐经验获得的标示是儿童内部冲动与外部环境压力之间的平衡.音乐问题解决是儿童对一个音乐作品由完全生疏到能用身体动作表演再到能自如地演唱或演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的音乐学习会发生迁移,并涉及到同一音乐作品不同制作(表演)方式的转换,或同一制作方式由模仿向即兴表演的转换.幼儿园问题解决音乐教学由此必然要经历动作还原与经验提升两个阶段.所谓动作还原即在音乐学习之初,幼儿无需静聆音响或直面音乐作品,而是借助教师利用音响创作的故事来理解音乐作品,并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达这种感知.这实质是简化音乐作品的阶段,以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接下来的经验提升阶段即是要实现幼儿个体已有经验与音乐种族经验的汇合.就歌曲教学活动而言,即是要促使儿童从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作品特性到用噪音来表达;就器乐曲教学活动而言,即是要促使儿童自主地把用身体动作表现的音乐技能运用到打击乐演奏中.在经验提升的歌唱或演奏阶段,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并要给幼儿充分讨论、选择、表演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美是教育实践的一种深度,没有这种深度,实践将是贫乏和肤浅的.追求实践美的取向使教师始终怀有寻找精神家园的永恒冲动.了解教育实践美的标准和外显特征,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实践的美是"真",是"善",是思维方式,是精神追求,是一种"诗性智慧",同时也是一种遗憾的美.目前教育实践美的探讨仅停留在"思想的童年时代".  相似文献   

20.
茶文化是指整个茶事活动发展过程中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指广义茶文化中的"精神财富"部分。审美意蕴就是审美对象里面所包含的理性内涵。茶文化的审美意蕴是茶德精神的审美性内容和形象性表达。雅包括了正规、标准、规范及正直之意,是我们对美好、高尚而不粗俗的一种愿望和精神追求。中国茶是天然、健康的饮品,但最能表达它的显著特色是其具有超乎一切之上的人间情味和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