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只有根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特点和借鉴已开展时间较长的专业学位教育的成功经验.促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良好发展,首先要在对国家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重要意义和该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基础上,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录取、教学与培养、学位论文的指导等重要环节工作切实做好,深入探索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特点与规律,高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摘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为我国培养大批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培养经验,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如一些培养单位存在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认识不足、培养过程缺乏实践训练,招考办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导师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基于此,以体育专业学位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相关文献,结合自身工作实践,阐述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人才培养体系与体育行业人才市场发展需求对应性不足;培养理念仍然滞后于规模增加的速度;培养单位急需制定新的学位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思路,提出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建议:应正确定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积极转变传统教育发展理念,突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顶层设计,研究设置新的培养领域,加强监督和评估工作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应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体育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为的培养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培养是当前热点问题之一,招生选拔环节是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然而,却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分析探讨当前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选拔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以促进研究生科学选拔和培养。以当前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领域与条件设计和选拔实施过程存在的主要欠合理因素为主要研究问题,主要运用相关政策文本分析和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分析和探讨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改革建议。研究认为当前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选拔过程中存在招生领域设计覆盖面过窄,初试专业科目设计存在明显缺陷,对报考条件的要求过于宽泛,以及跨学科专业报考与调剂问题凸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适时增加领域设置,调整考试专业科目,明确招生领域条件,控制跨专业间调剂,灵活调整领域招生等改革建议。研究价值在于较系统阐述了当前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设计的缺陷,并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我国15所高校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等方法,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教学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找出其共性和差异,为提高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深化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实践性.培养单位对"实践性"内涵认识不够深刻,未能突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殊属性,因此,提高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性"内涵的认识,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实践性",从学科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适时调整,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未来努力方向,且对提升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决定在我国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对调整和优化体育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进一步走向成熟。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立背景为基础,在梳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指出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做出判断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输入专业性人才,为中小学注入一支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专业、研究能力突出、创新意识新颖的强大队伍,促进中小学的发展。在我国,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同,但是很多高校主要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重心,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简单采取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这与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相悖[1]。因此,积极探索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根据兽医硕士人才的培养规律,结合全日制兽医硕士培养实践,探索具有特色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分析当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环节若干关键性问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主要探讨了学制设计、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和导师遴选等4个主要涉及质量环节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应合理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修业年限与实践教学要求、强化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的规范性、加强专业学位导师资格遴选的规范性、加强教研交流、完善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等5条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院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适应了军事教育改革方向、军事人才需求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且具有充分的教育条件和资源。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依据相关规定做好生源定位、模式构建、机制完善和过程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
运用现代教育评价学的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特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参考、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在相关专家科学论证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二位一体、五结合"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体系:专业学位论文的特质性和学位论文的普适性两个一级指标;选题的适切性、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研究成果的实效性、论文写作能力与学风、论文报告及答辩情况五个二级指标。该评价标准体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可试用于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充分体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应用性方向,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座谈法、问卷调查法,分析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现状,针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中现存问题提出建议:尽快制定全国的论文标准和评价体系;鼓励多元化的论文设计,注重论文的实务价值;更深入研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比较等方法,分析了我国专业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的概况,阐述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对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指出这种新形式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应改革体育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规格、形式以及招生办法与招生结构等,以适应我国体育专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促进体育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以广东省高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访谈法、网络调查、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对广东省内8所体育工作较突出的高校共399名体育教师,及这些学校的部分非体育课教师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具有"运动健将"级专业技能教师所占的比例进行调查,发现体育教师队伍里具有"运动健将"等高技能水平的教师、以及高学历和高职称的"科研型"体育教师比例比同一学校其它学科的比例严重偏低,是直接制约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提出积极鼓励"运动健将"级专业技能学生退役就读体育专业,充实体育教育人才资源;高校努力引进"运动健将"级教练员教师;鼓励多种形式在职进修,国家适当放宽体育学科研究生办学条件及体育教师进修的入学门槛;适当放宽体育教师高级职称评审条件.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从山东省高校体育科研的外显特征、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制约条件三个方面对山东省高校科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论述,结果表明:山东省高校体育部门已形成一支稳定的体育科研作者群,但科研骨干队伍相对薄弱.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在发表论文数量、承担课题和获得科研奖励的情况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和不均衡性;高校体育科研队伍的年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职称结构趋于优化,但学历水平整体偏低;高校对体育科研的物质奖励力度不够,大部分高校体育部门的图书期刊资料较少,缺乏大型的体育实验设备和仪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我国体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设置情况进行了理性分析,结果表明,设置体育博士专业学位不仅必要,而且切实可行。设置体育博士专业学位既是我国体育事业科学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客观需要,又是推进体育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提高体育管理水平的需要,还是完善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学位制度的迫切需要。而领导的重视、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充足的生源、丰富的培养经验和积极热情的参与院校为此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传媒行业的生态结构。越来越多的体育组织运用媒体化的手段自主掌握传播渠道,生产和传播专业化的体育内容,与受众建立起有效的互动模式,使自身具备媒体属性。体育组织通过自主建设和掌控传播渠道,制作专业化的内容,建立有效的互动模式等方式,实现其媒体功能。过去体育媒体、组织与受众三者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关系结构,但是体育组织媒体化打破了这种平衡关系,改变了体育赛事的传播格局。体育组织逐渐摆脱对媒体的依赖,造成两者从过去的合作共生走向博弈竞争。体育组织媒体化的趋势还在加剧,其不再满足通过信息传播吸引受众, 未来将深化体育社群运营,并进一步细分版权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