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鹏程 《档案管理》2023,(2):102-104
在信息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沉浸式档案策展已成为档案展览的重要方式和发展方向。而沉浸式档案策展的核心在于档案叙事化开发。本文基于叙事逻辑、叙事技术、叙事主体、叙事维度、叙事场景等叙事五要素,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和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为沉浸式档案策展的典型案例进行档案策展评析,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通过叙事策略创新促进档案策展故事化、沉浸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讲故事”这一概念在博物馆展览中使用广泛,成为展览具有故事性、趣味性、生动性的代名词,更成为展览策划所追求的目标。“讲故事”是展览叙事的一种典型方式,具备展览叙事的典型特点,但运用更加灵活。本文以“讲故事”的展览为主要研究对象,借鉴叙事学中的“故事与话语”理论将展览策划分为“故事”和“话语”两个阶段,重点探讨如何将“讲故事”的方法融入展览策划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2019年10月26—27日,“博物馆展览策划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科博论坛”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围绕博物馆展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展开了深入探讨,分享了不同领域与背景的观点。当今的中国博物馆展览发展迅速,建立起符合中国自身特点的策展机制,能为策划“好展览”提供制度性保障。以此为基础,立足于博物馆使命,策展团队通过提炼展览主题,采用多元的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述语言以及视觉传达等手段,能为观众策划出更多有思想、有品质的好展览。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精神体现在一代代科学家科学报国、科学强国的生动事迹中。如何把科学家的事迹梳理、挖掘出来,通过展览展品讲好科学家故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使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在薪火相传中彰显时代价值,是做好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展览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中国科技馆“我愿以身许国——喜迎二十大·王淦昌生平事迹展”的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策展阶段提升展览“硬实力”,在开展阶段提升展览“软实力”,从而达到展览的教育目标,为新时代提升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展览质效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策展是在有限的空间形态中将展品按照一定的脉络展示,以视觉等方式进行信息传播、沟通与交流,需要跨部门、跨学科地整合与协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策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展览品质的优劣。策展人依据博物馆主题立意,通过释展梳理展览的结构以及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再由设计师以视觉呈现的方式进行陈列设计的表现,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本文通过三个机器人专题展览诠释其策展的主题立意、叙事结构和陈列设计的相互关系,分析同一主题下的展览采用的不同阐述方式与设计形式,从而提出“纲、目、形”策展三部曲作为一种可探寻的思路与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尽管展览已成为图书馆、档案馆和方志馆等机构文献利用和创新服务的重要手段,但当前此类展览更多的是直接将文献作为展示对象,或类似博物馆通史展将文献嵌套其中,忽视了文献的真正价值和观众的识读能力、展览的功能优势,导致作为“物证”的文献实际利用效果不佳。究其根源是文献收藏机构尚未完成“以文献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向,展览理论研究的失衡成为其瓶颈。由于博物馆策展时也曾经面临过同类问题,且已开展基于多元视角的深入研究,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与方法。为此,借助博物馆学之视角,在对文献价值及其展览功能再认识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文献展览的阐释模型,设计其实践模式,并提出分阶段推进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新冠感染的发生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云展览”逐渐成为博物馆运营中的常规项目。按照设展、策展、观展的流程顺序拆分,博物馆“云展览”可被解构为现实展品在“云”上的数字延展、策“展”时空间及内容结合的景观营造、游客在“览”展过程中的对话式参与三个部分。未来,博物馆在“云展览”中应跨越时空、虚实和传受之界,运用自身的“云展厅”优势,构建起沉浸式“云景观”,从而在传受双方间实现“云对话”。  相似文献   

8.
“换一种说法”是2004—2006年伦敦6家博物馆联合进行的展览更新改造项目的名称。在我国,尽管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千展一面”的问题却日益凸显,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为展览“换一种说法”已经势在必行。叙事型展览,因其强大的吸引力和出色的传播力,为展览的同质化困境提供了解决之道。因此,本文基于叙事学理论,从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对展览文本展开探究,讨论如何通过人物微观叙事、丰富叙事结构和转换叙事视角进行突破与创新,让博物馆讲出更多不一样的精彩故事。  相似文献   

9.
刘莉 《中国博物馆》2014,(4):110-112
"香港故事"是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展览从筹划至开幕用时6年,于2001年8月对外开放。通过对展览的实地访问、聆听该展览策展人的导览,梳理了展览内容和策展思路,以期对人们借助展览了解一个丰富而立体的香港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加强国家能源科普能力建设,继续深化科普效果,助力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科技馆策展团队结合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及新型展示技术,研发“同构能源格局”常设展览。本文从展览目标确定、技术路线设计、展览框架搭建、展品内容规划、展示形式设计和布展环境设计等方面探讨在科普展览中构建叙事知识链的方法,阐述能源展览在开发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以期对同类展览研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博物馆作为文化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场所,逐渐开始借用“文学叙事”的方法,让展品“活”起来,主动与观众进行交流沟通,讲述自己的故事,展览故事化倾向逐渐凸显。然而“叙事”是文学理论化的表达,在展览中难以通俗易懂,因此本文从研究“讲故事”方法在博物馆展览中运用的意义与价值出发,借助多个展览“讲故事”的成功案例,着重研究展览“讲故事”的基本要素与方法,希望能为创新博物馆的陈展方式提供一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博物馆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通常采用“物以类聚”的文物分类方法,根据质地将文物分为不同类型进行分类保护。文物专题展览是综合类及历史类博物馆的重要展览类型之一,与基本陈列不同,更多地从艺术、题材、文化、流传等方面展现某类文物的内在演进逻辑,且更注重视觉表达。在策展过程中,策展人员要充分分析本馆展览定位、馆藏优势、目标观众等,以避免出现“千展一面”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3.
“榫卯的魅力”主题展览是中国科技馆自主研发的中国古代科技专题系列展览之一,展览以榫卯为题,通过展示榫卯工艺的起源、应用与现代传承,旨在传播古代科技、传承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本文围绕展览的选题背景、内容框架搭建、展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几个方面讲述策展人的策展思路,重点阐释科技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策展理念。  相似文献   

14.
石窟寺类及流散文物类展览不同于一般的文物类展览,在展品选择及空间展现上有其局限性与特殊性。龙门石窟研究院举办的“复位合璧华光再现——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从数字化技术的利用、挖掘展品故事、学术成果的转化、创新传播途径和传播模式等方面,将展览集学术、技术与艺术为一体,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予以呈现,对探索如何做好石窟寺类及流散文物类原创性临展策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讲故事是表达展览主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包括了“故事”和“讲”两个含义:“故事”是叙事内容;“讲”是叙事方法,是对故事再创造的过程。讲好故事除了选择一个好的内容外,还需要设计好故事的结构,选择好讲故事的载体。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围绕实际案例从博物馆、科技馆展览的叙事结构、叙事载体两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如何利用展览的空间特性植入故事、讲好故事。  相似文献   

16.
“礼赞共和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是中国科技馆2019年精心策划打造的一个主题展览,是利用科技馆独特的科普展教形式和手段进行科技成就展示宣传的成功尝试。本文通梳理展览策展思路,剖析了该展览在选题、展览目标、内容规划、布展和展品设计等方面收获的经验,希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国家战略背景下,为今后拓展科技馆展示科技成就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2024年1月17日,中国博物馆协会联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在京举办“提升策展品质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策展笔记》丛书(以下简称《策展笔记》)座谈会”。会议邀请来自全国十余家文博单位和研究机构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作者代表围绕《策展笔记》创作阅读心得分享、丛书价值发掘阐释、博物馆公益出版项目发展建议、博物馆行业出版物助力大众文化倡导等议题进行了跨学科、多维度的研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为致敬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150周年,2019年中国科技馆自主开发了“律动世界——化学元素周期表专题展”,以“规律”为主题,传播化学元素及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引导公众思考“准确把握规律”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本文按照展览设计的规律,从展览主题策划、内容策划、形式设计、策展机制等四个方面,简介展览设计理念,总结项目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19.
当下,部分历史事件类展览有叙事视角同质、图片物证粗糙、设计风格单一等问题,存在千馆一面的现象。历史事件类场馆是记忆之所,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重要历史记忆,如何挖掘史料、提炼要点、创新展示、持续运维、形成特色,策划制作并运维"不一样"的展览,是历史事件类纪念馆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方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基本陈列"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及主题临展,运用从史料到大纲、文字到视觉、展厅到空间、展览到记忆、开幕到全周期管理的叙事转换方式,以观众分析为依据、以青少年教育为重点、以仪式活动为亮点,坚持提高展览教育质效,得到社会各界肯定。  相似文献   

20.
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是可作为科普创作主题的重要题材。科技馆应在充分发掘其中丰富展览素材的基础上,汲取国内外科学教育界、博物馆和科技馆界的先进教育理念,采取“多维目标取向”的思路策划中华文明起源科普展,立体地、综合地呈现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及科学家精神。在有特定教育意义、教育目标的环境设计中“讲故事”“模拟再现科学探究实践”是实现“多维目标取向”展览的有效方法。学术研究作为策展前期的准备工作,也应该围绕这样的目标和手段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