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应该求“真”,而外在逻辑则决定了它应该求“用”。这就规定了教育理论研究既应该是求“真”的又应该是求“用”的。本文分别从求“真”和求“用”的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角度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2.
郭峰 《教育与职业》2003,(20):53-55
多少年来,我们的媒体上总是在宣传:“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还有“教育是立国之本”等等很好听的口号。是的,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知识了,无论是经商、受雇,甚至是种田,知识都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一般而言,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就业的选择面越宽。对于广大的民众来说,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是通过努力奋斗改变自己命运的最大希望。在此基础上,对于教育来讲,逐渐进入了需求大于供给的现实局面,虽然从经济学来讲,供小于求就会使得价格上涨,这是市场运作的必然规律。但是,教育毕竟不能当成一种产…  相似文献   

3.
求二面角比较难,难在不能直接度量,要由它的平面角来度量.而平面角既“定”又“变”.“定”:(1)顶点一定在“棱”上;(2)两边一定在两半平面内;(3)边与“棱”一定垂直:“变”:顶点在“棱”上没有固定位置,了解这些就可设法求二面角了.本文以一题为例.讲8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邱华国 《江苏教育》2008,(17):19-19
对于教育家.我们不能仅仅是“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我们更需要求诸己、行于今之积极态度。因此,我审问自己:我离“教育家”还有多远?  相似文献   

5.
新闻宣传“规定动作”不能犯忌和失手 ,“自选动作”可在求新、求变、求鲜、求活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贴近”与“细小”上立足;完善教育过程,将“入脑”与“入行”衔接;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在自我教育上借力;坚持以学生为本,在针对性上切入;整合资源利用,在“统”与“通”上运筹;坚持与时俱进,在创新上求突破等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没有文化就不能掌握科学技术,没有科学技术就谈不到致富奔小康。”这是吕梁地区“养鸡状元”郎永贵脱盲致富的切身体会。郎永贵,汾阳市三泉镇团城村人,今年39岁。永贵幼时因家境贫寒,又遇“文革”动乱,小学二年级还未上完就被迫辍学。他书报看不懂,写封信也得求...  相似文献   

8.
以“实”求诗,古已有之。杜甫、黄庭坚等可为典范。雍乾时期,离虚就实的诗学日益发展,钱载,顺应这一趋势,论诗主“实”与“超”,内容上求真情与实意,艺术上求成法与活法,根柢上求书卷与书味。与同时的翁方纲、姚鼐等相比,钱载是较多的站在诗人的立场上。  相似文献   

9.
德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事物变化发展的辩证法,克服工作中存在的单纯求“真”、一味求“快”、过分求“稳”、片面求“全”、回避敏感政治问题和在教育方法及内容上追求一劳永逸的错误心理。要按照教育对象心理和行为的客观规律,遵循德肓工作的基本原理,充分尊重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运用辩证法,这是当前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德育工作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理学与心学继承了孔孟以来的教育传统,把“成圣成贤”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这也是其教育的最高旨归.但由于二者“圣人观”的不同,导致二者在教育方法及情感体验上都有所不同.理学家认为,圣人是全知全能、知识与道德的完美统一,因此在教育方法上强调“循序渐进”,在情感体验上追求“克己”精神.心学家认为,只要道德完善,就具备了圣人品格,因此在教育方法上追求“立乎其大”、“易简工夫”、“致良知”,在情感体验上追求“求乐”意识.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三人的教育思想,集中代表了理学与心学教育思想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当代中国的教育理念也有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悖论     
“上帝能创造一块连自己也举不起的石头吗?” 这是狡猾的无神论者对基督徒的一个经典性的刁难,其目的是借以反驳“上帝万能”的结论。你回答“能”与“不能”都会上当:你说“能”,那么就意味着世界上还有一块石头是上帝举不起的,而连一块石头都举不起,那还能算是“万能”?你说“不能”,那么,就等于说“上帝不是万能的”——因为连一块石头都造不出,谈何“万能”?  相似文献   

12.
大学书法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书法艺术教育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书法艺术教育的宗旨在“教育”,要有明确的教育导向,不能就书法论书法;大学书法艺术教育的载体是“书法”,要加强基本功训练,不能仅停留在“讲”上;大学书法艺术教育的性质是“艺术”,要追求其美妙的艺术欣赏价值,不能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写好字”。  相似文献   

13.
一、引读评价不能盲目求“新” 一部分教师为了突出课改新理念,课堂上旨目运用“新”套路,对学生的研读、讨论、交流等活动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进行有效指导,只是在形式上一味地模仿公开课上教师的引读方式。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读”……这样的流行语充斥于整个课堂;小组讨论、交流完全流于形式,学生还没坐稳,  相似文献   

14.
一、探索“三新”,构建课堂教学的创新体系我们认为 :要创新课堂教学 ,就必须站在“用未来社会之需求 ,办好今日之教育”的高度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 ,我们永济市实验小学立足课堂 ,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三新”,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创新。1.确立“新理念”。课堂教学要创新 ,更新理念是关键。为此 ,我们狠抓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 ,在课堂教学上 ,努力做到 :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放“权”求“活”,改“牵”为“导”;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的关系 ,求“巧”务“实”,拓“宽”促“新”;调整好教师的角色转换 ,变“传…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2006,(2):I0007-I0007
今天丛书上看到一个成语——歧路亡羊,说杨子的邻居丢了羊,然后求杨子和其他邻居帮忙寻找,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杨子问他们原因,邻居回答说:“路上的贫路太多,找羊的人手太少,不知道该往哪条路上去找。”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成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比喻事情纷繁复杂,如果不能掌握方向,则难免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16.
一、引读评价不能盲目求“新”一部分教师为了突出课改新理念,课堂上盲目运用“新”套路,对学生的研读、讨论、交流等活动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进行有效指导,只是在形式上一味地模仿公开课上教师的引读方式。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读”……这样的流行语充斥于整个课堂;小组讨论、交流完全流于形式,学生还没坐稳,老师已示意时间到了;有些教师把尊重学生独特感悟与体验完全绝对化,只要学生有感受、有见解,教师就一味地鼓励。例如,在一堂《狐狸和乌鸦》的语文课上,某位教师引导大家评…  相似文献   

17.
【缘起】有人说,教育是一部内涵丰富的试卷,走向生命的试卷,触及灵魂根部的试卷。而我和学生之间的试卷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展开的:在学习求最大公约数的课上,我完成了基本的教学——求最大公约数,然后让学生完成书上的“试一试”和“练一练”。没过几分钟,学生就信心实足地举起小手开始回答,一会儿我们就完成了答案校对。  相似文献   

18.
1992年,我写过一篇“实用写作训练”的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谈的是写作要贴近生活的观点。现在觉得这个话题还有再谈一谈的必要。为什么说有“必要”?是因为眼下的作文教学有“求巧”、“求新”、“求深”、“求高”之弊,动不动就要求学生作文“主题明”、“表达巧”;动不动就要求学生构思要新,语言要美;动不动就要求学生要从改革开放的生活激流中发掘最新题  相似文献   

19.
仇爱 《现代语文》2009,(1):60-61
备课,这一环节无疑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不能充分地备课就谈不上好上课,更别说上好课了。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师,一定会在课前充分地作好准备,一个求创新求进步的教师面对曾经教授过的文章也一定会进行教学反思,根据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补缺补差,求新求变,而不会年年翻“老唱本”。而作为刚走上讲台的教学“生”手,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要用“最小公倍数”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从这些问题的表面上看,往往不能直接看出需要求“最小公倍数”,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之后,才能发现数量关系的实质。下面就举几例加以说明,相信同学们看后会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