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民族文化”概念的提出,与“世界文化”是相对应的,它根源于近代工业革命这一时代背景。由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局限,地域信息的隔绝,在哥伦布发现美州大陆、马克·波罗出使东方之前,世界上的请民族(或地域)文化总的说来是在自己的民族疆域上自发、独立地发展的。作为民族文化,最大而且最为明显的差别当属东西方两种文化,即导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文化和导源于古印度、中国的东方文化。这两种文化因民族、地域、宗教、艺术的关系,有着截然不同的各自特质。“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萌发于19世纪中叶。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及东方与西方文化危机的并存是其生存环境。近代以来,文化保守主义先后出现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论"、晚清国粹派的"国粹保存主义"、东方文化派的"中西调和论"、本位文化派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论",以及新儒家的"返本开新论"等流派和思想主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新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但又具有反现代化和文化优位意识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的并至、东方与西方文化危机的并存,是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生存环境。近代以来,文化保守主义先后出现了洋务派、晚清国粹派、东方文化派、本位文化派以及新儒家等流派。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新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但又具有反现代化和文化优位意识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以个体本位为文化基因的"自由"概念来自西方,却与殷海光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个性暗合,因而成就了他最近乎西方个体本位的自由观."志道之士"的历史使命又决定了殷海光个体本位自由观"分裂"与"两难"的本土命运."自由思想者"与"志道之士"两难取舍的背后,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生存之道的冲突与较量.殷海光以生命为代价向世人昭示的,与其说是西方自由理念,不如说是对西方文化的质疑,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5.
以内容意象性为审美本体的中国传统艺术,不同于重形式创新的西方传统艺术,是两个民族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精神取向。但是,其精神内涵都是指向人类的心灵自由,并创造了本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整个世界处于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进行了激烈的碰撞。在碰撞中俄国的斯拉夫派与西方派对传统与西方进行了充分的反思与消化,在平衡俄国传统与现代之间做出了突出贡献。以此为参照,中国近代以来,"五四"激进派与复古派之间的斗争却因为历史背景、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立场的差异,导致了中国民族传统的极大摧残以及当下文化传统的缺位。  相似文献   

7.
刘桂兰 《考试周刊》2007,(16):23-24
本文从“李约瑟难题”入手,探讨了中西方古代数学理性主义发展的不同轨道,指出西方沿着公理化(演绎化)数学文化传统方向发展,而中国形成了以机械化(算法化)数学文化传统为基本特征的实用理性。重要的是,两种数学理性本无优劣之分,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却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当今,惟有两种数学理性有机结合才能促进我国数学跨越式发展,才能促进民族科技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开始文学创作的年代与鲁迅的主要作品年代接近,二人都有跨国生活经历,但两人所处背景迥异,作品题材、风格等都截然不同.前者出生于美国而在中国成长,虽是西方人,但却热爱中国文化,创作了大量中国题材作品,向西方反应了真实的中国.虽然赛珍珠比后来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早了半个世纪,但也可归入后殖民主义作家行列;后者创作了大量以“国民性批判”为主题的作品,看似有“以西方为中心”的倾向,却并非以取悦西方读者为目的,而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论中国.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以人伦本位为主线,西方文化则以个人本位为主线。汉英谚语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表现为:在人文精神上,中国体现出对个人、集体、国家的积极关注,而西方更侧重于个人的“自我”的发展;在道德观念上,近现代西方受理性思维与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与中国的孝道、交友之道、义利观呈现出差异;在文化心理上,中国表现为内倾,西方表现为外倾,中国注重平衡和谐,西方强调对力的崇拜。  相似文献   

10.
<正> 20世纪初叶兴起的晚清“国粹派”,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等人为代表。他们既是激烈的排满革命派,又是热衷于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的学者,一身兼二任。“国粹派”所代表的国粹思潮,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他们的文化观是以“国粹”、“国学”、“国魂”为最基本的文化运思的(所谓“国粹”,广义上讲是指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狭义上看是指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和特质)。而“国粹”、“国学”、“国魂”三者内在的和谐,又表明了“国粹派”文化观的基本思路:即以民族主义为指归,以国学为主体,兼采中外文化之精华,重振民族精神以强中国.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维新派拒弃西教、保存国学;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成功防止了民族文化的割裂;五四前后,国粹派呼吁尊重和保存国粹,东方文化派主张融合新旧文化、东西文化;三四十年代,十教授提出建设中国本位文化,新儒家主张在承接儒家"道统"的基础上融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运用唯物史观探讨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由于儿童心理的特殊性,儿童阅读中的文化秩序建构,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民族认同和价值立场。面对儿童阅读中存在的民族性衰退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在全球视野下确立民族文化的本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儿童文化权利,也在本质上符合国际化的要求。由于儿童阅读一般都是在成人的参与及指导下进行,成人具有为儿童提供中国化阅读的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维新派拒弃西教、保存国学;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成功防止了民族文化的割裂;五四前后,国粹派呼吁尊重和保存国粹,东方文化派主张融合新旧文化、东西文化;三四十年代,十教授提出建设中国本位文化,新儒家主张在承接儒家"道统"的基础上融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运用唯物史观探讨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家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坚定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对传统文化充满信心;亦积极儒化西洋文化,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民族主义成为理解现代新儒家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通过对现代新儒家文化民族主义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认清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过去八十余年了,检讨“五四”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新儒家站在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一方面,他们对“五四”思想启蒙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新文化运动有功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另一方面,他们对“新青年”学者盲从西方的激烈反传统态度和唯科学主义思潮表示强烈的不满,具有否定“五四”的倾向。他们在反省“五四”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建中国文化的方案,充满着哲学的睿智,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6.
徐复观的历史致用观和价值观主要是站在文化民族本位立场,强调史学应经世于时代现实问题之解决,特为彰显历史的鉴戒与道德褒贬价值。他屡次强调一民族的历史文化,乃为一民族得以团结之精神纽带,史家的责任就在于阐明传统历史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基本性格,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民族情感,激发爱国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地域之广阔达到960万平方公里,民族之众多达到56个民族。在中国,各个地区的音乐差异较大,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截然不同,所产生的旋律和节奏各不相同;民族之众多使得民间音乐元素繁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钢琴音乐产生在这样的胚胎上,区别于西方钢琴音乐,是世界音乐史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8.
《狼图腾》和《野性的呼唤》均为动物小说之经典。尽管是在不同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下,两部小说却呈现出众多相似之处。将两本小说的动物意象进行对比,发现两部小说中的动物意象都与其传统意象有很大差别:狼不再自私、凶残、狡猾,而是富有智慧、团结并且有着丰富情感的精神载体。狼之间的关系与雪橇狗之间的关系截然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强调和谐共处,而西方注重竞争。但两位作者在文中都体现出他们对尊重、爱护环境和动物的呼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牢固建立在封建社会小农生产的经济基础上,以封建专制制度为物质依托,从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人治主义为中心,已深深地渗入民族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信仰、态度以主感情,心理和行为各个层次上发挥着顽强的特点。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的社会,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也正是建立在这种伦理本位的基础之上的,并且一直沿续至今,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本文就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中西方政治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李源澄先生著述甚丰,“所涉范围之广,所论亦颇精湛”。先生之论今古也,承廖季平先生及蒙文通先生之说而又更进,且明确提出以“经”与“经说”分别为说之论。先生以经学即是经义之学,“经学为中国文化之源泉”,为中国文化之总汇。是先生以经学即内圣外王之学,惟于历史中求经学,始能见经学之意义。先生亦提出“经学将来之正路”在于出入西人学术,吸取、改造西方优秀文化,排斥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反而求之六经”,弘扬民族文化中之优良传统,消除民族文化中之消极因素,从而兴起新儒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