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它直接危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正常秩序。在计算机犯罪手段与网络安全防御技术不断升级的形势下,计算机取证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收集数字证据,重构犯罪现场,为诉讼案件提供有效的证据。该文提出了基于SSL的数字证据保护机制,介绍了SSL安全协议,数字证书相关理论,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经过这些改进措施,保证了数字证据的保密性和信息完整性,从而为计算机取证中的证据链的保全扣上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数字时代,司法程序越来越“智慧化”,大数据证据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但这种嬗变给审判场域被告人质证权的行使带来了许多障碍。一方面,对于大数据证据所属证据种类尚存争议,加之被追诉方获取数据渠道的闭塞性和分析数据能力的有限性造成了数字时代新的“控辩鸿沟”,甚至出现了“数据倾倒”,无法实现控辩平等武装。另一方面,法官过度信任大数据证据,对该类证据并不进行充分实质的质证,有违“以审判为中心”的要求。这就需要突破法定证据种类的藩篱,明确大数据证据作为独立的新证据种类的地位并适用补强证据规则,赋予被追诉方数据访问权,强制大数据证据收集方出庭接受质证并允许被追诉方聘请专家对大数据证据发表意见,从而实现对大数据证据的质证。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中各种犯罪活动日益增多,电子证据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获取这类证据,即计算机犯罪取证,已成为司法人员面对的一大难题。从计算机犯罪取证的概念、取证工具、取证步骤等方面对计算机犯罪取证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给出了计算机取证的概念,然后描述了数字调查人员能够处理和利用的日志文件、状态表和其他同网络层和传输层有关的数据,最后将整个Internet作为证据源来讨论,解决了一些关键难题。  相似文献   

5.
吴玉 《梧州学院学报》2006,16(2):101-104
本文首先给出了计算机取证的概念,然后描述了数字调查人员能够处理和利用的日志文件、状态表和其他同网络层和传输层有关的数据,最后将整个Internet作为证据源来讨论,解决了一些关键难题.  相似文献   

6.
网络取证系统的最终目标是给法庭提供可靠的数字证据,而面对高速网络取证系统的海量数据其存储是一个挑战.文章提出一个有效的存储模型,完成海量证据的存储,建立证据获取平台.  相似文献   

7.
电子证据是与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相关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但又不属于其他证据种类的材料。电子证据与载体的依赖性和可分离性、传输的迅速性和储存的隐密性、记录方式的特殊性等特征决定了电子证据取证和辨识的困难性。基于程序法定的要求和基本人权保障的需要,在刑事侦查中,应当进一步对电子证据的取证程序加以规范,不仅应尊重人权,保证取证主体适格、取证程序法定,而且要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科以强制记录与保存信息的法定义务,还应规范现场勘查程序、完善搜查和扣押程序,规范技术侦查措施。  相似文献   

8.
数字取证是对计算机犯罪案件及数字设备故障中涉及的计算机或其他数字产品进行的取证活动。该技术对于起诉犯罪行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高涛 《中国成人教育》2007,17(17):66-67
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机取证的概念、电子证据的特点、计算机取证的步骤,然后探讨了如何利用EnCase来进行计算机取证。  相似文献   

10.
熊杰 《教育技术导刊》2013,12(4):157-159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犯罪现象日益增多,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的手段更加隐蔽,因此计算机取证技术成为解决争议和打击计算机犯罪的重要举证途径。以计算机主机系统中可获取证据的途径为切入口,阐述了计算机主机系统取证的基本原则,探讨了计算机主机信息隐秘取证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对计算机主机隐秘信息取证系统及其主要的数据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被誉为“审判中的审判”。实践中,有罪推定思想及刑讯逼供、法律程序违法、证据文书制作违法等因素可能导致公安机关收集的证据非法而面临被排除的结果。公安机关为防止冤假错案,应转变办案思想,杜绝刑讯逼供,依照法定程序办案,规范文书制作,做到规范取证。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取证已成为公司和政府信息安全保证的基本工作。计算机取证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计算机取证技术复杂,设备缺乏,同时还涉及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个人隐私等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借助于电子证据查明案情的诉讼案件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电子数据这类新型证据的特性,探索电子证据在诉讼中运用的特殊法律规则。这些特殊规则包括三类:一是电子证据的取证规则,二是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规则,三是电子证据的证明力判断规则。各国电子证据立法的发展趋势是,取证规则越来越多样化,证据能力规则越来越淡化,证明力判断规则越来越完善。本文就电子证据的运用规则及其完善进行探讨,以有助于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更好地解决司法实践中的事实认定难题。  相似文献   

14.
论法院自行取证的条件和范围刘安伦关于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范围,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2款的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最高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15.
证据的收集、解读和项目运维对教研员来说是改变教研方式,强调做基于证据的教研所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能力。教研活动的证据收集与解读主要有两种。一是与学生学业有关的事实性证据收集,可以通过个别访谈、现场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弄清楚事实,证实某种假设,或者对某种状况做判断,需要运用一些手段或工具主动收集证据。第二种是基于某种大规模教学调查、统测后手头已有的大量现成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并有效解读它们,看看可  相似文献   

16.
区块链技术具备分布式、透明性、可追溯、防篡改等特征,可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安全性,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内外学者借助区块链技术优化取证、存成模型的尝试已初见成效,使得电子数据取证已成为现实。但随之而来的技术依赖、证据鉴真风险和权利侵犯风险等问题也逐渐凸显。文章在区块链技术的视阈下,审视目前电子数据取证中区块链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从技术、权利和数据真实性三个层面提出问题,并尝试从“代码”与法律的融合、搭建公检法司联盟链平台、关键技术开发等三个方面寻求解决方法,以期为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数据取证中的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法158条规定的法官庭外调查权的行使,一方面违背了正当程序理论,侵犯了被告人的权利,另一方面又放大了国家的公权力,表现出超职权主义的绝对化倾向。如何对其进行消解?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对职权主义进行当事人主义改造,建立起诉讼资料收集的辩论主义和处分权制度;另一方面是收缩、削弱法官的职权。而释明权制度正好契合了这种消解的路经。通过释明权制度的建立,使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时,不是“代替”控辩双方取证,而是“帮助”控辩双方取证。  相似文献   

18.
非法证据是指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主体、取证程序和表现形式不合法的证据,对它的取舍反映的是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两者之间如何取舍的问题。我国应排除非法证据,但设立若干例外。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取证作为一个由多学科交叉融合后形成的新型学科,既继承了原有学科已取得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又体现了本学科显明的特色、背景和发展优势。作为一门派生学科,计算机取证亟需从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加强学科建设的创新,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培养对象等构建专业体系,从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对象和实验目的等进行实验室建设的探讨。针对司法取证和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技术和教学特点,在分析计算机取证概念、电子证据来源、取证工具、取证方法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层次和类型创建计算机取证实验室的理念和具体做法,描述了相关技术细节和内容  相似文献   

20.
基于FOXPRO开发了安全可靠、具有较强适用性的“设备运行故障管理”系统,它可及时收集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故障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故障预测,即将计算机数据处理这一现代技术应用于设备运行故障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