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古所见河西走廊西部的农业发展杜思平,李永平河西走廊西部,自然地理上指嘉峪关以西星星峡以东,行政地理上包括甘肃省的酒泉、嘉峪关两地市。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段,这里的绿洲农业至今在我国西部农业发展中具有典型性。本世纪大规模发现的石器时代遗...  相似文献   

2.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经济的开发必然要受到相应化形态的推动。所以在这里提出设计化并对其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进行研究。着重阐述了设计化的性质及其内涵与外延的多样性,结合西部社会状态进行分析,将设计化理念应用于西部经济建设,提出了“西部设计,设计西部”的宏观战略。  相似文献   

3.
西部农村素质教育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12亿人口中,9亿在农村,广大农村人口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大问题。”而占全国陆地面积56%的西部农村,集中了53个少数民族和8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这里农业、旅游、能源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可是这里的经济发展却相当缓慢,其原因在于西部的教育严重制约了经济的飞跃发展。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在西部农村呈现出明显的失真状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欠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 9省区 1直辖市 ,即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和重庆。中国东部和中部一些省的山区经济也不发达 ,由于地方高等教育以省市管理为主 ,所以这里不再论及。本文着重讨论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一、中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基础分析新中国建立以来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就。 1949年 ,中国西部地区只有高等学校 10余所。当时 ,西部高等学校多集中在陕西、重庆、四川、甘肃等省市。经过 40多年的发展 ,到 1996年 ,中国西部共有普通高等学校 2 17所 ,…  相似文献   

5.
在北京的西部,有一座城堡——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这里就是神秘的中国太空人培训基地,也是世界上第三大规模的航天城。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西部地区也曾是植被良好、山川秀美,华夏文明从这里发样,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在这里建立。但是,时过境迁,由于长期以来在这片土地上人口负荷过重,人为的滥垦滥伐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相当脆弱。在承载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日渐突出。西方经济学对由于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外部经济问题进行了种种探讨,其中不乏对我们有启迪之处;西部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已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取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Suan  易欣 《英语辅导》2004,(12):16-18
我在苏丹达尔福尔西部的加尔西拉大概两个星期了。这里的生活条件虽然简陋,但尚算舒服。这里的人手越来越多,工作负担不是太重,但却断断续续,因为外国志愿人员能够连续工作的时间比较短。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中国西部的区域划分进行界定并阐述中国西区域特征的基础,对中国西的开发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对中国西部开发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中国西部开发的优势和制约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中国西部开发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去看大象     
一黎明时分,我在萨克拉门托老镇上支起了三角架。在我选择滤色片的当口,太阳从这个西部街镇上的老房子后面升起,一层一层地散布着光芒。这个老镇现在的主要功能是供游人怀旧。随着店铺的开张,马车也踢踢踏踏地开始在街上兜生意。这是深秋季节的一个懒洋洋的早上,看不出这里曾经有过轰轰烈烈。而事实上,当年美国西部开发的最动人时刻,就是在这里获得见证的。在淘金热以前,蛮荒西部最大的生意是海狸毛皮交易。18世纪末,英国绅士流行戴海狸皮高礼帽,大约10美元一顶(那时一磅牛肉只要九美分半)。西部最大的郝德森湾区皮货公司曾经有…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西部草原是我国松嫩草原的中心,也是吉林西部的绿色生态屏障。这里植被以羊草为主,曾育成了中国美奴羊、东北细毛羊和草原红牛等优良畜种。 由于过度放牧,盲目大面积开垦,加上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吉林西部草原的退化速度明显加快。在过去的 15年间,草地每年以 1.8%的速度减少,退化速度为3%,分别是此前30年的16.5倍和6倍。目前,吉林省有天然草原214.7万公顷,其中7.16万公顷难以利用。为遏制天然草原退化势头,吉林省近日制定了天然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计划从今年到2010年,改造全部沙、…  相似文献   

11.
走进西部     
中国西部,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西部,亚欧大陆东西交通和南北交通的枢纽地带,古代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重要交汇之处。中国西部,突厥、匈奴、大食、大夏、汉武、唐宗、成吉思汗向往和栖居之地。中国西部,自“安史之乱”以降1200年来逐渐衰落。中国西部,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9%以上,聚居着50个少数民族和80%的少数民族人口。建设和开发西部,使教育、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社会发展来一个根本性的改变,无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件空前艰难的历史任务。但正如江泽民总书记七年前所言:“没有西部地区的繁荣富强,就不可能实现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就不可能保持我们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没有西部地区的全面振兴,就不可能达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没有西部地区的基本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终成功。”因此,关注中国西部,关注中国西部的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在关注中华民族的现在与未来,关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与败。于是,时隔两年之后,我们有了第二次西部之行……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西部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它们的抢救、保护、涵养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实践证明,塑造良好的西部干部形象,是开发成功的要害和核心。是西部开发事业成败之灵魂和关键。良好的西部干部形象。是西部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西部各级党和政府组织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也是西部各级党和政府从事西部大开发有力量、有希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材料一:2000年初,中国宣布全力推动西部大开发。理由是加速西部的发展步伐,缩小东西部差距,以及改善中国经济结构和西部的环境,让西部成为可供5亿人居住的理想家园。  相似文献   

15.
收获在雷丁     
我们赶往雷丁大学,在那里有一个国家语言培训中心。自2003年开始,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与雷丁大学开始建立合作关系,由雷丁大学的国家语言培训中心为中国西部省区培养中学英语骨干教师。这些学员来自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西藏、陕西、青海、甘肃、宁夏、新疆以及内蒙古等省、自冶区、直辖市。截至2010年底,已经在这里举办了18期培训班,有612名学员参加培训。  相似文献   

16.
冬夜的灯光     
我和妻子珍妮特抛下我们自己的诊所,离开我们舒适可爱的家,来到8000公里外的加拿大西部,这个名叫奥克托克斯的荒凉小镇。这里十分偏僻,天气很冷。但是我们感觉到我们生活的地方是辽阔无垠的.这里有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重要讲话中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中的一项战略任务。”要缩小东西部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加速西部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根据我国西部的生产力等实际状况,搞好西部民营经济应当是振兴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重要举措。本文着重就民营经济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从实际出发发展西部民营经济和发展民营经济要走现代企业之路等问题,谈谈个人的不成熟看法。一、民营经济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民营经济(企业)的界定这里只…  相似文献   

18.
英闰首都伦敦的西部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被称为“英国的加利福尼亚”。在这一区域里,有一片300平方英里的空闲土地。由于这里是英国住房需求最强劲的地区,无数房地产开发商都看好这里,并向伦敦市政府提出建房申请。  相似文献   

19.
西藏,在中国的西部。西方人认为:这里是诺亚方舟搁浅的地方,因此这里的人民是当代人类的鼻祖;东方人认为:这里离天堂最近,它是天神栖息的地方。这片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的海洋被称为世界屋脊,许多地理学家和探险家把它和南极、北极相提并论,称为地球的第三极。这个夏季我走进西藏。  相似文献   

20.
1930年10月,卢作孚在重庆北碚创建了中国西部第一个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国西部科学院,并对川康为重点的西部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生物、理化、农林、地质的调查研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抗战爆发后,由于卢作孚和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影响和鼎力帮助,一大批东部地区的科研学术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内迁北碚,中国科学文化的国脉和精华得以保存和延续,北碚也因此成为大后方科技文化中心,中国西部科学院成为大后方科技事业的“诺亚方舟”而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