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宏莹 《新闻战线》2012,(12):80-82
在西方媒介管理体制中,媒介责任主要是指大众媒介对支持、推进民主进程负有基本责任之信念。也有人将媒介责任定义为媒介的社会义务与期望。媒介责任指向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具体则是指政府、媒介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对媒介责任进行全面界定和评价,有利于厘清媒介所应承担的  相似文献   

2.
康瑶  张爱娣 《新闻世界》2010,(8):217-218
西方社会责任理论是自由主义理论濒临危机时产生的,它强调媒介享有新闻自由的同时,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并且主要通过业界"自律"的方式来实现。本文通过对社会责任理论的梳理,分析新闻工作者应当如何自觉地承担和践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陈丽娟 《新闻世界》2011,(12):206-208
社会责任理论提出于20世纪,其背景是为了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从而强调大众媒介对社会和公众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发展到网络时代,随着技术的革新,社会媒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理论原则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陷入了困境,如何规避理论上的不足,是社会责任论者面临的切实问题。本文从社会责任论提出的背景入手,分析其目前面临的现实困境,试图探讨其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杨志 《新闻世界》2014,(5):296-297
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其核心要义是媒介不仅享有新闻自由的权利,而且还负有对社会的义务。本文就现代传播中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分析了媒介社会责任所在以及其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5.
西方社会责任理论引入中国以来,在解读中国电视媒介现实问题时产生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困境,对公共利益的诉求使得人们对责任理论提出过多的理论和现实期盼.在分析中国电视现状格局时,存在政府、电视台、广告主和受众等四种利益博弈,公共利益和媒介责任总是被放在一起探讨.社会责任理论在提出和发展后,其理论本身并未明确提出媒体的责任在于维护公共利益,而且,传播领域公共利益的实现在于整体制度安排而不是诉求于媒体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刘晓菲 《新闻世界》2014,(3):226-227
社会责任论是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新闻理论,它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本文通过对社会责任论的梳理分析,探索社会责任论对我国新闻工作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陆雨晨 《新闻世界》2011,(8):238-239
媒介社会责任的概念已被传媒业和大众认知,媒体在报道新闻、传播广告时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已成为从业者的共识,无论从社会责任论还是实践中媒介的社会影响来说,媒介承担社会责任是毋庸置疑的,2010年中国媒介社会责任研究着眼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以及怎样才能切实加强媒介的社会责任,并用大篇幅从不同视角分析媒介社会责任的担当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将其逐渐推向市场,广播电视需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市场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作为大众媒介,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否有所改变,又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承担等问题均值得进一步探索。文章以电视台为例,通过对文化体制改革及当前文化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梳理,运用利益相关方理论及卡罗尔金字塔模型,对"转企改制"进程中电视台该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互联网平台功能的增扩与延伸,其自身呈现出多样化的身份定位。然而多样化的属性认知并未消除平台社会责任划分的复杂性,反而加剧了认知难度。从媒介进化的视角出发,以“媒介”作为理解互联网平台的逻辑起点,同时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致力于厘清互联网平台的社会责任维度,构建互联网平台社会责任的新理论模型。作为基础设施的媒介和作为组织机构的媒介共同勾画出了平台社会责任之维,前者着眼于普通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不存在较高的身份门槛;后者关注从事平台劳动的生产者,仍然具备深入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0.
市民新闻的兴起与媒介接近权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新闻的兴起与传播景观的变动 市民新闻也称公民新闻或草根媒体,是一种崭新的新闻理念和操作实践,它不同于传统的以媒介社会责任理论为代表的新闻观,也不同于西方近些年兴起的公共新闻和民主参与理论的新闻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赵乾坤 《新闻世界》2011,(6):237-238
2010年中国媒介社会责任研究中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以及怎样才能切实加强媒介的社会责任进行了研究,而且2010年很多学者用了很大篇幅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媒介社会责任的担当,针对当前的热点话题,比如富士康事件、张悟本事件、以及现在收视率飙升的非诚勿扰相亲类节目中媒介社会责任的缺失以及原因,学界和业界都做了深刻研究。2010年中国的媒介社会责任论研究大致就是沿着这几个思路展开的。  相似文献   

12.
“受者中心论”负面效应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者中心”论到“受者中心”论是传播理论的发展,它提升了受众的传播地位,消解了传者的独霸,促进了媒介的发展;但物极必反,“受众中心论”的理论在商业化背景中正被演变为“受众决定论”,其表现特征是:媒介追逐着受众,迎合受众,讨好受众,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媒介社会责任和功能的衰减,媒介主体意识的弱化,媒介内容的泛化和庸俗,品位与格调的低下等负面消极影响的连锁反应。媒介应正确处理好两个效益的关系,在坚持“社会效益”,发挥其社会责任和功能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满足受众需求,从而实现媒介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李品 《新闻传播》2012,(3):76-77
本文通过探讨发端于西方的传媒社会责任理论,指出在中国语境下媒体人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路径与操作,旨在对媒体的社会责任建构做出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汪露 《新闻记者》2007,(1):69-70
西方社会很早就开始了传媒自律体系的建设,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对他们这方面工作了解不多。最近出版的陈力丹教授编的《自由与责任:国际社会新闻自律研究》,提供了2005年欧洲传媒组织这方面的研究报告,使我们有机会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关于媒介自律的最新情况。该书收入两份研究报告、一篇小论文,读后可以感受到欧洲国家的同行们自觉的新闻自律意识,对我国媒介自律的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互联网治理方面的针对性政策与专项行动频繁落地,促使互联网平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探索治理新模式,也引发学界对于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治理的热切关注。现对国内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治理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回顾与梳理,以期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治理的理论探索。研究发现:在理论层面,ESG理论与协同治理理论为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提供了新的且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实践层面,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相互正向影响,责任边界伴随着主体角色的厘清而逐渐明朗,履责模式与治理机制在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过程中不断创新,向平台化、协同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西方新闻和大众传媒的指导理论——社会责任论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在发展和完善,并且至今还深深影响着西方新闻界乃至我国的新闻媒体。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期,作为主导理论的自由主义理论正牢牢占据着头把交椅,而正是这个时期,新闻界暴露出来的种种诸如大肆渲染暴力、色情、沦为政党政治斗争的工具等问题,成为社会责任论产生的由头。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变动的转型期,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显现,新闻媒体不同程度出现的低俗化、煽情等问题,与当时的西方新闻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就此本文着重探讨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社会责任论的提出是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更新和修正。但在社会责任论提出的几十年里.日益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使社会责任与赢利的矛盾日益升级。媒介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大众媒介纷纷以“激情主义”处理新闻。夸大、渲染与欺骗等传播方式。妨害了社会的正常发展。社会责任论的实施步履维艰,而公民新闻的出现改变了媒体独揽大权的局面。全面参与的方式,塑造了受众的责任意识,为社会责任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拓展和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权  刘昊 《新闻知识》2012,(2):107-108
美国学者丹尼.埃利奥特所说:"无论大众媒介置身于怎样的社会中,他们都对社会负有责任,而且每种媒介都要对依赖他们而获知信息的公众、团体负责任,不管是私有制媒介,还是政府所有制媒介,不管有无新闻控制存在,也不管这种控制是来自新闻机构本身,还是来自外部力量,责任都是存在的。"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媒体的生存法则,而当今社会,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过程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失误。在全球化时代,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在全媒体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媒体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是一个需要时刻面对、常做常新的课题,本文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针,把握舆论导向,切实落实"二为"方针;在重大的、热点的新闻报道中,体现媒体的责任;强化媒介传播的新闻性、创新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任务等方面给予建议。  相似文献   

19.
媒介的社会责任,是眼下广受关注的一个社会热门话题,但许多论者对此问题的发言,缺少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随着论者的增多,媒介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外延被无限泛化。但是,正如哈耶克所言,“欲使责任有效,责任就必须是明确而有限度的。”因此,对媒介社会责任的无限扩大,模糊了媒介的责任行为与非责任行为的界限,其后果只能是削弱媒介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强化媒介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冷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对当事人带来巨大的伤害,败坏了社会风气。本文以深圳宝安区入室强奸案为例,分析一些媒介在民生新闻报道中看重经济利益,抛弃社会责任,导致媒介权力"越位"与"滥用",媒介利用规则的模糊性,侵权报道行为呈现很强的隐蔽性,缺乏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对新闻当事人私人空间的公众化形成媒介新闻报道中的冷暴力,应强化媒介监管,深入规范媒介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