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诗二次革命"诗学主张是新世纪之初由吕进等诗评家提出的,旨在纠正早期白话诗理论构想中的某些偏激观念,以促进新诗更为健康的发展。分析吕进等诗评家提出"新诗二次革命"论的学术渊源、思维逻辑及其理论内涵,既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一诗学观念的意义与价值,还有利于我们深刻反思近百年新诗创作的历史功过。  相似文献   

2.
评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次革命论问题是陈独秀革命理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不仅确认了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思想,而且分析了二次革命论的反复及其演变特点。大革命时期表现为大起大落,数次反复;大革命失败后表现为一次革命论;抗日战争时期则明确为取消革命论。文章还在形成这种理论的原因方面表示了自己的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3.
陈雷 《文教资料》2011,(5):96-98
1913年"二次革命"是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袁斗争,实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它的失败使民国初年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时期。而在安徽,倪嗣冲以武力统一全省,自此开始了他督皖八年的历史。本文重点论述倪嗣冲在镇压安徽"二次革命"中的作用和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形成,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3年4月和12月的“两篇文章”,另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6年9月发表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一文,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还认为,1926年9月后,陈独秀又否定了他自己提出的“二次革命论”。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笔者认为,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不是一脉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1921年底开始酝酿国共合作到1923年12月陈独秀的《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的发表,是“二次革命论”的萌芽时期。1921年底,马林向陈独秀提出过建立“民…  相似文献   

5.
二次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关于革命发展的两个革命理论。两个革命理论分别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认识的不同阶段,二次革命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的革命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是在党经过艰苦的革命奋战并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发展创造的革命观点。这两个革命观点提出的背景亦有很大不同。本文从二者提出的时间上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有一个发生、发展并在全党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它的理论基础是“二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的形成,一方面,源于陈独秀世界观转变过程中思想上的矛盾性;另一方面,与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指导上的失误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内在矛盾及历史评价朱洪七十年来,对陈独秀在大革命中的错误有过四次较集中的评价:一次是1928年“六大”前后,一次是1958年成都会议,一次是“文革”期间,一次是1979年“三中”全会以后。这四次评价都涉及到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相似文献   

8.
《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以下简称《资》)和《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以下简称《中》)两文,是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代表作.过去在谈到"二次革命论"形成原因时,大多是强调陈独秀自身因素.笔者认为,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的右倾错误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关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形成.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3年4月和12月的“两篇文章”,另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6年9月发表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一文,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还认为,1926年9月后,胨独秀又否定了他自己提出的“二次革命论”.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错误是当时的现实困境与理论贫乏造成的。从中国共产党的实力来讲,当时尚不具备夺取民主革命领导权的可能性;从当时国共合作的实际来看,过分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可能会加速国共合作的破裂。共产国际也不支持中共夺取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在革命前途问题上,陈独秀认为国民革命成功后要经过一长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才有社会革命之需要与可能,这一判断是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智慧旅游被认为是旅游业的二次革命,在中国处于旅游信息化的战略发展阶段。以中国智慧旅游发展为战略背景,分析了旅行社业面临的"脱媒"困境,以及智慧旅游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旅行社业"再居间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胡绳晚年,以民粹主义问题为切入点,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所作的再评价,在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研究中具有借鉴价值。在批判民粹主义问题上,陈独秀与毛泽东可说是殊途同归。陈独秀运用“二次革命”论批判民粹主义,而毛泽东所凭借的则是新民主主义论。这两个理论虽有原则区别,但在与民粹主义划清界限的问题上却达成了共识。这是因为,二者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主张有间断的革命和最终的革命目标等方面,见解相似,结论相近。我们应从这一角度对陈之“二次革命”论进行再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本文欲就近来学界在陈独秀“二次革命”论问题上所发生之争论作一辨析,笔者认为,党的“二大”以后,围绕中国革命的性质,阶段和前途出现了两种趋向的探索,右倾趋向的探索以陈独秀为代表,他把来自于共产国际的右侧观点融合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见解违背 不断革命论,后来,蔡和森把陈之理论称作“二次革命”论,这种概括有利于把陈之理论与其它的理论区别开来,应予肯定,正确趋向的探索以邓中夏,毛泽东等人为代表,他们的见解也证明了陈理论之错误,当然,陈之某些见解也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对中国民主革命前途的看法有过两次大的变化,使得他的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也有着不同的思想内容与“领导”方向。陈独秀的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可分为三个认识阶段:“两种可能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二次革命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一气呵成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  相似文献   

15.
李根源在历次革命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他的共和理念。为了切实维护民国的共和制度,李根源先后参加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切实践行了他的共和思想,为保卫民国的共和政体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做出一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问: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当年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之一的陈独秀,一生经历复杂,至今仍是个需要继续深入研讨的人物。人们常说陈独秀是个“二次革命论”者,听说你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是吗? 答:我对这个问题久有疑惑,近来又增长了疑惑,我不赞成这个看法。问:那么,请你先谈谈对“二次革命论”的理解好吗? 答:这个问题要从“万里长城论”说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考茨基认为这次革命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苏俄的经济发展不具备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苏俄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列宁在批判考茨基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人为地截然分开时,写了这样一段话:“企图  相似文献   

17.
教学要素是教学论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教学论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从现有研究现状来看,关于教学"要素论"的认识主要有"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七要素论"、"教学层次论"、"教学结构论"、"教学要素系统论"等,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先秦名论包括:道家的认知论"名论"、儒家的伦理论"名论"、名家的王道论"名论"、《墨辩》派的思辨论"名论"、法家的权术论"名论",由此呈现出认知-思辨论"名论"和伦理-权术论"名论"的两条线索。占主流的先秦伦理-权术论"王者制名、循名督实"的"名实之辩",本质上是"伦理主义";古希腊"按规定"还是"按本质"的"名实之争",本质上是"物理主义"。先秦名论中的"名-实"两解:①指称之名-指称之物;②名分-实绩,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能指(音响形象)-所指(概念)"之间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中国革命前途思想演变探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作为忧国忧民的近现代著名历史人物和中共创始人,陈独秀一生不懈地探究中国革命的前途,其中不乏值得珍视的思想之光,更有探索中的歧路与迷失。1915年至1921年,陈独秀由主张以法美为师向走俄国之路转折;党的一大后至20年代末期,他曾提出过中国革命前途的三种方案,即“二次革命论”(实质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当然,某些方案仅处在朦胧游移的萌芽状态,并且与其前后期思想有所交叉,因此不能一概而论。纵观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思想,“二次革命论”对他困扰最烈,其演变轨迹是:萌芽——主导——否定——回归  相似文献   

20.
"双论互动式"是"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强调主体之间是以"论"的形式表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采用"双论互动式"教学具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双论互动式"强调双"论"的过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主导者,"双论互动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构建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