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典诗词的创作讲究“虚实结合”。在一首诗中。一般地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纯粹的写景和抽象的抒情都缺少生气和韵味。所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便成为创造诗歌意境的重要方法。领会虚实结合,便成为品味诗词意境的一把金钥匙。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具有“象”(实)与“境”(虚)两个不同层次。欣赏者充分调动想象力.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于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领会“境”这一“象”外之旨.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的生命。意境也叫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表现在诗词中就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比如“月”、“水”、“花”等。  相似文献   

3.
意境就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包含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个“境”包括“象”和“象外之象”两部分,也就是实境和虚境,其特征有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我们理解诗词,就要从这里人手。  相似文献   

4.
诗歌创作成功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但意境的创造尤为重要。意境的创造又有“实境”与“虚境”之分。“实境”为根本 ,“虚境”的创造以“实境”的创造为基础。只有在“实写”的基础上适当地予以“虚写”,方能达到虚实相生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大体有以下三类:人象、景象和物象。  相似文献   

6.
诗歌鉴赏常会用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那么到底什么是虚实相生呢? 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相似文献   

7.
董少林 《学语文》2006,(5):30-30
由于诗词表达情意多由实及虚,以实显虚,虚实相生,蕴藉含蓄,这既增添了诗词的魅力,也给鉴赏诗词增加了难度。那么怎样才能更准确,更恰当把握理解诗词的主旨和意境呢?学习诗词这类感性化的文体,我们应该多关注作者、诗词意象、色调及写作技法。所谓“诗无达诂”,鉴赏亦无定法,对一首诗的理解程度和角度,与读者个人的修养、经历和习惯有密切的关系,这里不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从来讲究“意境”。简而言之,“意”就是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境”就是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即主观感情(情)和客观外物(景)的和谐统一。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学生由诗词语言想象到“境”并不难,但要让学生由“境”生“意”却有一定难度。明代王夫之曾指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如何让学生由“境”生“意”,是诗词教学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9.
虚实相生是古典诗歌创作追求的审美境界.古典诗歌善于由实入虚以虚显实,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使虚实互济相辅相成,形成美好的诗歌意境.在虚与实的关系中,古典诗歌看重虚境的作用,主张诗要有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称虚境为"灵境""神境".认为虚境处于灵魂地位,制约着实境的创造运用;主张以虚为本,以实为用.从而形成各种虚拟空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雨霖铃》写别情,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宋金十大名曲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字里行间深深透露出前途暗淡的凄凉情绪。柳永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虚实相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无论诗词、曲赋。都讲究意到笔不到;讲究韵外之致,弦外之音,象外之象的意境、物境,寻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情致。在有限的篇幅内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情感内容。柳永在这方面.将虚和实的妙用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1.
古典文学界把意象当作意境的构成元素是值得商榷的。在实践上,意境理论不能概括所有的中国诗歌,存在大量有“象”无“境”之作;在理论上,意境与意象在适用范围、内涵、性质、形象的审美特征上各自有别。这说明,它们是并列关系。在文化变迁中,意境取代了意象,从玄妙难解走向生命体验,显示着意境对意象的超越,这也同样证明它们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强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实践的结合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散意境的营构缘起千古诗论,较之诗境,境的内涵在于以求“实”之境,传融“情”之“理”。在表现形态上,境所包孕的意象连续绵密,境界的展开有明显的铺垫或泻染过程,主要呈现为舒展,散落等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3.
诗歌艺术之精华便是意境。古之诗家以创设意境为写作之第一要求。意境是诗人主观心灵与客观物境的融合,即“情”与“景”的融合。所谓“情景境界也”,即为此意,它是一种虚实结合体。虚实相生的典型手段是空白的运用和处理,教者应善于引导学生用“心”去发展空白,用“情”去领悟意境。一、发现空白,解读空白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古代诗词乃至现代诗文作品都运用了空白手法。语文教学固然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实”处揭示、理解诗词的意义,还应该从“虚”处让学生领悟那未尽的言语之外的广阔意境和丰富内容。即学会发现空白,解决空白。如学习…  相似文献   

14.
<正>基于物我关系的古诗的意象也好,意境也好,说到底都是虚实互立互藏的产物。虚实结合是古诗的惯常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对比映衬以丰富意象,或渲染烘托以开拓意境。古诗之妙既在其实,亦在其虚,二者结合,方得意境之高远。下面从三个角度谈谈古诗虚与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古诗文承载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象丰富、意境悠远、情感浓烈。聚焦“雨”象,探寻“雨”境,感悟“雨”情,梳理“文化自信”形成之线索。循“雨”,析意象,从读懂到陶醉,到吟诵,到创作;由初步的文化参与发展为文化理解,形成文化积淀,最终建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自从提出以来备受理论界关注,并给予了各种解读。"情"与"景"的交融即为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事实上,"虚"与"实"的创构也是意境艺术构成的重要内容。实境是指生动逼真表现出来的景、形、境,虚境是指由实境引发的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形象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的"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是伴随着由具象引发的想象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的"象外之旨",虚中带实,实中带虚,体现的正是意境艺术构成的二元重生。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3,(A1):21-22
意象和意境是诗歌教学和诗歌鉴赏的重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境生象外",象是境的依托和组成部分,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境是虚化、无限的审美感受和想象空间。象的选取来源于生活感受和文化背景,境的创设和感悟则取决于个人气质和修养经历。  相似文献   

18.
诗歌意境“虚”与“实”的辩证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创造意境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辩证法则和总的创造方法。实现诗歌意境虚实结合的三条途径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分呈。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四季的作品,在以同一季节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中意象和意境具有相同或相似性。究其文化根源,主要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和传统“文化——心理”的因素,它们在四季诗词的创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使得四季诗词呈现出叙写的模式化倾向,对于诗词意境的研究不妨从此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20.
周婷  姚霞晖 《学语文》2024,(1):63-65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在古典诗词教学实践中,凝练出“以读为本”的五种意境领悟途径,包括让读诗有序有法的“以读悟境”,以勾连生活和知人论世的“创设情境”,搭建支架且化诗为画的“想象造境”,提取核心和追溯还原的“意象入境”,同题拓展及同境延伸的“拓展延境”,希望能为古典诗词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