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古代诗人中颇有不少不仅读万卷书,而又行万里路的,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到处都是历史名城。诗人游览历史名城时,“发思古之幽情”,留下一首或几首怀古诗,那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些诗,不论题目上有无“怀古”二字,都可归入“怀古诗”一类。其中名作著实不少,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李商隐的《马嵬》、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等等。古代词人,当然也会遇到相同情况,只是由于传统词作,题材范围较狭窄,用词寄托怀古感慨的作品乃较诗为少,但由于词人怀古之作多选用长调,篇幅较大,便于状曲折之思绪,所以凡属写这一题目的,大抵脍灸人口,堪称名篇。古之怀古词成为词中一  相似文献   

2.
李先慧 《考试周刊》2013,(99):20-20
鉴赏怀古诗时必得明确作者所怀之“古”的特征。并非写入诗词的典故都是作者所怀之“古”。用知人论世法将“古”与现实对接,方可切入作者内心的潜在情感之中,明确怀古诗中写景与抒情、怀古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念奴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以怀古为题,抒发襟抱的豪放派词作,下面从几个方面作些比较分析。一、怀古的地点——虚拟与实写“黄州赤壁”与“京口北固亭”是两位词人登临望远,怀古抚今的地点。苏轼怀古的“赤壁”,论者多有评说,一般认为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也有认为在蒲圻县西北,“黄州赤壁”并不是赤壁古战场。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中说,“……但词人吊古,每借以咏怀,即地望稍误,正不必以词害意,且着‘人道是’三字,见得当  相似文献   

4.
[定位 ]李白怀古诗《越中览古》鉴赏。语文实践、探索侧重于把握中国古代怀古咏史诗的一般写作特点 ,尤其是通过古今对比抒发感慨、寄以情怀的艺术特色。初步培养学生鉴赏怀古咏史诗的能力。[切入 ]1 .学生对中国古代怀古咏史诗的基本感知。以“我所熟悉的怀古咏史诗”为主题 ,课前布置学生理出已学过或未学但熟悉的部分怀古诗作 ,熟练背诵之 ,并就对此类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2 .怀古咏史诗与写景抒情、咏物言志等类诗的最大不同在哪里 ?[探究 ]1 .将在课前布置的作业“我所熟悉的怀古咏史诗”在课堂上背诵、交流。 (这方…  相似文献   

5.
张舒 《现代语文》2009,(12):29-31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收集的一千多首诗歌中,怀古诗大约有20多首。虽然在数量上看不是很多,但却很大程度上促进怀古诗“怀古伤世”之风的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李白开元、天宝、上元时期怀古诗的创作来论述其怀古诗“怀古伤世”的风气。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想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小令,《山坡羊·丽山怀古》则是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小令。张养浩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到陕西救济灾民,留下了一系列怀古小令。  相似文献   

7.
金陵有”六朝古都“之誉,历来是文人吟诵的对象。本文通过典型举例,浅要地论述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宋词中的金陵怀古主题,并分析说明了其中蕴含的意味。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词坛的奇葩,脍炙人口,传颂千古。词中所描绘的“乱石”、“惊涛”的赤壁景色,“雄姿英发”的周瑜形象,相映生辉,各臻其妙,创造了美的艺术意境。吟诵这首词,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的结构美、图画美和语言美。结构美。这首词的结构是精巧的。它做到了古人最推崇的文章谋篇布局之法——起、承、转、合。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下笔写眼前江景,用以起兴。万里长江,汹涌澎湃,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这句便破题——“怀古”。承——_“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承“怀古”点“赤壁”,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  相似文献   

9.
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塑造了华夏民族的怀古崇古心态,而以儒道为主的古代文化及宗法制度下的先祖崇拜则强化了此种心态。这种心态已成为文人的集体无意识,潜藏于他们的文化心理中。古代丰富的史学著作提供了咏史怀古的大量史料。而“主文谲谏”、“比兴”的诗学精神,独特的时空观,封建专制性的文化语境,以及古代士子的现实境况、孤独意识等,促使他们带着强烈的怀古心态走向咏史怀古。这些因素促使了咏史诗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咏史怀古诗是古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咏史诗”是针对古人古事陈说见地,总结历史教训;“怀古诗”是由登临地之景所诱发而抒发感慨。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的古诗鉴赏题所考的唐朝杜牧的《过华清官》及宋代杜常的《题华清官》就是“咏史”与“怀古”的代表之作。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30首古诗词曲中,咏史怀古诗就有5首——《石头城》、《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大江东去)、《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淮左名郡)。如何对这类题材的古诗进行鉴赏呢?  相似文献   

11.
用典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技巧,在欣赏一些怀古诗作时,人们常将用典与怀古混为一谈。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社《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03页介绍道:“用事是用典的一种方式……除了回顾作者四十三年前南下归宋经历那一层之外,全属用事。”浙江教育出版社《高中古代作品译注评赏》认为“这首词几乎通篇典故”。《唐宋词鉴赏辞典》也持相同观点。仔细辨析,品评者有将用典与怀古相混之嫌,下面试作一分析。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年),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芯右丫玫男疗彩苊蚪?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作者登临京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宋代政治历史状况论述了宋代怀古词的发展历程:从北宋初柳永创制慢词怀古发展到忧时忧世、忧生优己的二分路向,周邦彦则集其大成。而南渡后由于时代刺激,主要呈现为伤感、情激、悲慨、思论四种风神。宋亡之际,则以“哀以思”的怀古之作为主。  相似文献   

13.
杨智慧 《语文知识》2002,(12):18-19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振撼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的心魂。殊不知,它们的最初出现也曾被人视为异端。特别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出,就有伶人把它和当时红得发紫的柳永慢词  相似文献   

14.
本课例侧重文本细读,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下列三点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确定了“关键点”。朱老师一开始就提出了词中哪些写“赤壁”哪些言“怀古”这一问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杜成怀 《现代语文》2007,(2):105-105
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由让我们击节颔首;一个苏东坡,一个辛弃疾,怎能不让我们崇敬面对?你怀古,我也怀古,同为豪放词;你方唱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也吟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可谓“竞自风流”,一时难分高下。难怪二人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好比巍巍耸立的两座驼峰,可比肩相共,合称“苏辛”了。记得一副对联专写辛弃疾成就与为词之风格:“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恰道出二人词的前承后继的密切关系。但是,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二人词虽有相通之处,也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相似文献   

16.
晚唐诗歌的创作主流是现实主义的怀古咏史,而其中最有特色的又是怀古咏史一类,刘沧以其独具一格的怀古诗以及对诗歌意境的开拓,使得他成为继李商隐、杜牧之后,堪与许浑比肩的晚唐诗坛上又一位重要的诗人。  相似文献   

17.
姜夔现存词八十七首,其中写梅及与梅相关的词占二十八首。姜夔的咏梅词具有丰富的音乐性,陈模《怀古录》卷中:“美成、尧章,以其晓音律,自能撰词调,故人尤服之。”独特的结构形式亦使得他的咏梅词精深华妙。正如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论姜夔,“既爱其文,又爱其深于礼乐”,内在的含蓄羡是姜夔咏梅词的又一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晚唐诗人将湘妃意象大量入诗,具有鲜明的湘妃情结。中晚唐湘妃诗以怀古为主,多凭吊追慕之作,情感基调愁怨幽恨。从宏观而言,吟咏湘妃是中晚唐怀古咏史风潮的组成部分;从微观来看,湘妃传说与潇湘山水、屈贾情怀等共同激发着诗人的怀古诗情。诗人借湘妃之杯酒,浇胸中之块垒。其中,屈原其人其诗,对于联结湘妃意象与中晚唐诗人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子昂是初唐以前咏史诗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其咏史诗主题内涵全面深刻,继承与开拓有机统一,拓展了咏史诗的诗体功能和题材空间。这和其“兴寄”论密不可分。从创作风貌上讲,其咏史诗呈现出恢复魏晋风骨,同时又开拓唐音;悲慨的情感与深入的理性相统一的特征。尤其是其怀古类咏史诗打破了传统的否定结构模式,一改悲观虚无的历史消极情绪,为怀古注入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使怀古走向与咏史体式的融合。综合来看,他应是古代咏史诗史上贡献很大的作家。  相似文献   

20.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的心魂。殊不知,它们的最初出现也曾被人视为异端。特别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出,就有伶人把它和当时红得发紫的柳永慢词放在一起调侃:“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