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恋  韩晴 《科教文汇》2007,(4S):117-117
在性质上,专利法属于“私法”范畴,其所保护的专利权被相应地界定为一种“私权”。但同时,专利法与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从专利法的起源、专利权的私权公权化趋向入手,探讨专利法与公共利益之关系,并分析专利法所维护的具体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2.
问:是否所有发明创造的客体都给予专利权的保护?答:不是所有的发明创造的客体都能给予专利权保护。对发明创造授予专利权必须有利于其推广应用,促进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此,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对可授予专利权的客体作出了规定。考虑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专利法第五条规定,对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另外,专利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了不授予专利权的客体。  相似文献   

3.
专利权滥用是指专利权人在行使专利权过程中,违背了专利权创制的社会目的或精神,不正当地损害或可能损害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专利权滥用包括超越专利权范围的滥用和在专利权范围内的滥用。美国对专利权滥用采用反垄断法和专利法共同规制的混合规制模式;欧盟对专利权滥用采用竞争法规制模式。我国法律应采用混合规制模式:在专利权的滥用产生非法垄断情形下,适用反垄断法进行规制,而其他滥用情形则应由专利法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4.
专利权客体制度具有开放性、国际性特征,高新科技背景下专利权客体范围得到了扩张。构建高新科技背景下专利权客体制度应注重科学性原则,并不断总结国内和借鉴国外经验,需要注意在保障权利人利益的同时保持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以保障专利法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现行的专利立法来看,其法条中涉及了"生态价值"的内容。如专利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该条款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但因"公共利益"的涵盖范围较为广泛,如果某项发明创造会对人体或动植物的生命健康造成威  相似文献   

6.
多余指定原则,或称非必要技术特征原则,是在司法实践中形成的扩大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判定原则,旨在针对撰写专利权保护范围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法官通过运用自由裁量权,扩大专利保护范围,以达到最大限度保护专利权人利益.但在许多发达国家,该原则已渐趋式徽之势.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该原则,慎重适用,以平衡私权利益和公众利益,以更符合我国专利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立法要旨."下面用案例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在2001年实施的<专利法>(以下简称新<专利法>)第23条中,加入了"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的条款.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审查实际的案例分析专利法第5条和第33条在审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论证该案例申请是妨害公共利益的申请,属于专利法第5条规定的不能授予专利权的申请。并依据相关证据充分论述了申请文本的修改方式不符合专利法第33条规定,为审查实践准确把握专利法的含义以及企业更为规范的申请专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期速成鸡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备受社会关注,本文将从专利法第5条第1款即“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的视角,来辨析涉及速成动物饲料专利申请的可专利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专利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授予一项专利权.从立法本意上讲,禁止重复授权是对专利独占性的保护,也是鼓励发明创造、保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方式.从专利权人的角度来说,在授予专利权后,专利权人可以凭借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实施许可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如果出现重复授权,专利权人的利益就缺乏有效保障.从公众角度来看,专利重复授权意味着不合理地提高了实施该发明创造的成本.因此,不得重复授予专利权是有专利制度国家的一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发明与创新》2003,(5):24-25
一、专利的种类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有三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二、授予专利权的条件1、不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不妨害公共利益。2、专利法规定的不授予专利权的内容和技术领域:①科学发现;②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③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④动物和植物品种;⑤用原子核变…  相似文献   

12.
专利法释义     
《发明与创新》2006,(8):26-26
专利法是知识产权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专利法是用以调整由发明创造活动而产生的智力成果所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专利法调整下列社会关系: (一)因确认发明创造的所有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发明创造是一种智力劳动成果,属于无形财产。专利法中规定了发明创造所有权的归属原则,即什么人或者单位能够成为发明创造专利权的所有者,成为专利权的主体。(二)因授予专利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专利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专利权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必须经过申请一审查一授权的程序。围绕着如何申请专利权,如何授予专利权,如何获得专利权,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三)因使用专利权,或者说因使用专利技术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法律保护专利权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和推广发明创造,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项发明创造也只有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才能显示出其使用价值,使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都能从发明创造的推广和使用中获得利益。  相似文献   

13.
专利权作为一种具有法定独占性的私权,在权利人借助法律赋予的合法垄断地位而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形下,往往会被其滥用,挥舞着专利大棒,损害他人合法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世界各国对该问题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按照《专利法》第三次修改的指导思想,在改法过程中,应当"充分总结我国专利制度实施二十年来的经验和体会","重新审视我国《专利法》的各项规定,使之更好地适应我国国情需要",为"行使专利权提供更为便捷的途径,更为有效地保护专利权"。笔者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从保护专利权的角度提出几点修改法律的建议,希望能引起同行尤其是立法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引言 专利权是一个对世权,其有"一人对万众"的性质.专利权被授予之后,任何公众都不得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实施该专利,否则就是侵犯了专利权.但是,在该专利申请日之前,如果有人"已经制造与专利技术相同的产品、使用与专利技术相同的方法或者已经做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是否还被认为是侵犯了专利权呢?各国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在这种情况下,不视为侵犯专利权.在专利法理论上,行为人享有的这一"不视为侵权"的"权利"(确切地说,只是一种利益)一般称为先用权,该行为人一般称为先使用权人.可见,先用权是可以对抗专利权的一种例外规定.  相似文献   

16.
何谓专利     
所谓专利,主要是指专利权——由国家专利主管机关依据专利法授予申请人的一种实施其发明创造的专有权。有行家称之为“一定期限内独占市场的权利”。发明创造授予专利权后,专利法保护专利权不受侵犯,任何人要  相似文献   

17.
《专利法》第十六条规定发明人报酬的支付义务主体是"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当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协议造成"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和发明人所在单位不一致时,法院应该如何确定发明人报酬支付义务主体。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发展迅速,国际上不少国家也开展了对数字货币的研究。《专利法》第五条规定,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数字货币已经涉及支付、融资等领域,其相关专利申请是否违反法律、妨害公共利益是亟需确定的问题。本文结合案例对关于数字货币专利申请的可专利性进行探讨,以期对以后的专利审查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专利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自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公告授予专利权之日起,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认为该专利权的授予不符合本法有关规定的,可以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该专利权无效。其中,上述有关规定无效宣告理由可以参考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六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并且,作为被无效专利方,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六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专利复审委员会应当将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书和有关文件的副本递交专利权人,要求其在指定的期限内陈述意见。  相似文献   

20.
张晓玲 《世界发明》2003,26(2):39-39
2001年7月1日实施的第二次修改后的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中,新增加了实用新型检索报告的程序。理由是: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采用的是初步审查制,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未发现驳回理由的将授予专利权。按照专利法的规定,实用新型专利权应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由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没有像发明专利申请那样进行实质性审查,因而获得的专利权法律确定性较差,权力不够稳定。为克服该缺陷,本次专利法修改时增加了实用检索报告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