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严怪愚     
严怪愚先生是战时著名记者之一。在新闻界中,有些突出的表现,至今为人称道。那时,广西省自己宣传作模范省,省府要人到处大吹特吹,其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严怪愚到  相似文献   

2.
读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我们应该学些什么呢?一首先,应该学习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的人品,从他们身上学会如何做人。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强烈的责任心。鲁迅先生爱国心切,救民志忱,不忍让愚弱的国民永远充当“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弃医从文,自觉地担起了唤  相似文献   

3.
蒋牧良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对鲁迅先生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不但在文学创作上奉鲁迅为导师,而且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人,做事。他将鲁迅先生奉为终生的楷模,承继他的精神和遗志。他是鲁迅先生的虔诚守护者和追随者。  相似文献   

4.
著名画家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傲骨”指的就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鲁迅先生曾热烈地称颂那些坚持自尊自信而又埋头苦干的人们为“中国的脊梁”。今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这一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命脉,堂堂正正地建设自己的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傲骨·媚骨·反骨沈金涛国画大师徐悲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做骨”。所谓有傲骨者,一身正气也。遇事敢于面对现实,直述己见。如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如彭大将军之在庐山。他们都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而不去计较个人之得失进退。他们不为...  相似文献   

6.
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很欣赏这句话。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鲁迅的精神,激起了笔者对鲁迅先生认识的渴望,特别是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挖掘,对愚弱国民灵魂的疗救苦心,更使笔者为之撼动.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阿Q正传>是其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阿Q的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中华文明的悲哀.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死亡     
我常想,周家父子真是难做人、做人难:除了血缘,鲁迅几乎不是你们的家人。他的声誉,还有一代一代像我这样的外人,永远拿“鲁迅”这个名字打搅你们全家。扯远了。现在我来说我的话题——“鲁迅与死亡”。鲁迅先生病重那年,写了一篇随笔,叫做《死》。过了一个多月,他真的去世了。这篇质朴的随笔搁在今古所有谈论死亡的文学中,也是绝品,而其中遗嘱的最后两句,真不愧为堂堂鲁迅,拿去和世界上种种著名的墓志铭与临终之言比比看,可谓独领风骚。这两句话,我们早知道的,就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我的问题是:我们果然知道鲁迅先生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科书各册均有鲁迅先生文学作品选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执教鲁迅文学作品,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突出鲁迅革命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精神的概括。执教鲁迅的作品要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突出鲁迅的斗士形象及其革命精神。而鲁迅的形象和革命精神正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这样,就要把学习鲁迅作品与学习鲁迅精神结合起来,使学生像鲁迅那样做人,像鲁迅那样奋战。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鲁迅先生的做人与作文逐渐成为评论的焦点。从近几年鲁迅研究的书名出发,以鲁迅的"骂人"的真真假假为例,探讨鲁迅的做人与作文之间的矛盾,读者应该正确看待鲁迅研究中真伪现象;鲁迅批评研究应注意兼顾多面的事例,尽可能持平,实事求是,而不应该根据既定结论来筛选和操纵证据,故意误导读者。  相似文献   

11.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字不一定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珂勒惠支的画,鲁迅先生最佩服,同时也很佩服她的做人。珂勒惠支受希特勒的压迫,不准她做教授,不准她画画,鲁迅先生常讲到她。史沫特莱,鲁迅先生也讲到。她是美国女子,帮助印度独立运动,现在又在…  相似文献   

12.
施泽红 《中学文科》2009,(1):142-142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以其理性启蒙思想塑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阿Q。当代作家曹乃谦笔下仍旧有一个麻木冷漠、盲目自大、欺弱怕强、健忘中庸的人物“不可难闻”。事隔半个多世纪,我们仍能发现阿Q和“不可难闻”他们身上一脉相承的精神和言行。本文将从作家不同的叙事视角,人物自身的“精神胜利法”和人物对革命之态度来分析阿Q和“不可难闻”。  相似文献   

15.
张春勇 《文教资料》2009,(25):14-16
<藤野先生>不是一篇纯粹的感谢师恩的文章,它的思想感情深沉而复杂;<藤野先生>也不是泛泛而谈的爱国主义作品,他的爱国情感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深刻批判国民庸俗、愚弱、麻木的精神面貌,表达自己弃医从文、救治国民精神病苦的决心.通过深入研究鲁迅的创作动机.认为<藤野先生>的主题应该是歌颂藤野先生的人格美,实践立人思想,改造国民性.  相似文献   

16.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以"狂人"这样一个艺术形象,鲜明地表现了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狂人"是鲁迅先生所欲"立"的"真的人"。"愚弱的国民"的"精神改变",也只有在这些"非正常"的国人身上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遗产,他一生都在追求意识觉醒和思想解放,其中包含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明天》、《祝福》、《伤逝》被称作"妇女命运三部曲",鲁迅对这三部小说中的女性命运给予了观照。本文简要例证鲁迅叙事中的女性意识,分析其创作背景并探讨他是如何为女性走出內囿困境和挣脱传统桎梏指明道路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少年时代遭逢家庭变故的重创,而且一生都处于民族罹难中。他从小便心怀民众,心忧天下。无论是他个人还是其作品都溢涌或潜藏着深沉的悲剧性。正因如此,他们成为研究现当代文学所不可回避,也不应回避的关隘。本文试图从多方位,多层次探索鲁迅先生悲剧精神形成的原因,以使更多的人走近鲁迅其人,更好地解读鲁迅作品的蕴含。  相似文献   

19.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鲁迅先生这句话首先在大家脑海中浮现的便是他笔下的旁观者——一群冷漠麻木的看客,民族劣根性的体现者之一吧?对,那就是我的同伴。因为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几十年来,我一直背负着自私、冷漠的骂名,一直忍受着大众鄙视的眼光。为了摆脱这种耻辱罪名,我一直在深深地反思。今天终于抓住了这陷我于不仁之地的罪魁祸首——薄弱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毛主席也告诫人们夹着尾巴做人.为此,笔者搬出古人的"四不可"箴言,摒弃其中因果报应的宿命糟粕,吸取其中劝人厚道的警世精华.是哪"四不可"?一日势不可使尽,二日福不可享尽,三日便宜不可占尽,四日聪明不可用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