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一国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评价,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主权国家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形象意义重大,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行为及国家本身是否完善,是国家形象的客观基础和基本内涵,但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大众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影响公众舆论,传播的过程就是在公众心目中"投影"国家形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正国家形象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一个国家无形的资产。随着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在全球化的国际传播环境下,公众越来越依靠大众传播媒介来完成国家形象的建构。韩国作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的代表,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长久以来,韩剧的盛行推动了韩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将其价值理念渗透进全世界观众的心里,从而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一个大国的塑造。下面就《来自星星的你》(以下简称《星星》)来看韩剧是如何完成其媒介使命的。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与大众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播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浪潮猛烈冲击的当今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在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国家通过自己的媒体为本国或别国塑造形象,通过这种国家形象的塑造,在本国以及全球范围内营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氛围,形成有利于本国政治决策的舆论环境。因此,大众传媒的国家形象塑造作用也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试从传播的“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的角度分析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电子传媒为首的大众传播媒介大规模侵入公众生活,成为公众生活的直接背景和现实,面对大众传播的传媒角色呈现出新的特点和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电视已经成为公众获取科学信息、解决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科技类电视节目的播出也成为当前科学普及最重要的传播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作为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工具,国家形象宣传片成为一国向世界展示本国形象的重要载体,受到各国的重视.本文以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发展脉络为主线,梳理总结了国家形象宣传片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互联网信息时代网络传播对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性,以及网络公众参与对国家形象宣传片影响力的渗透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环境建构、媒介形象、传播惯势及公众认知惯势等方面,对社会危机信息传播既存在正功能,也存在负效应,政府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布危机信息必须进行策略性选择,要尊重大众传播基本规律,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控制舆论主动权,加强对社会危机的引导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媒与扶贫报道--以1990-1999年《安徽日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目的 按发展传播学的观点,可以用城镇化、教育、大众传播和公众参与这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现代化过程。城镇化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教育的普及;教育使有知识、有文化的公民成为合格的社会管理者、工人、职员、消费者,也成为大众传播合格的受众;作为现代工业社会尤为重要的社会机构之一,大众传播媒介在法律的保障和调节下行使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9.
阮垂玲 《今传媒》2016,(3):46-47
这些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众传播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而同时社会舆论也形成并逐渐设立了自己的力量.有了媒体,社会热门的问题能够快速地传递给公众.社会舆论就是公众对收到信息的一种反应.通过社会舆论可以评价大众传播的效果,因此社会舆论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部分,社会舆论与大众传播之间存在着两面性的关系.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提到大众传播对社会舆论的影响,默认将社会舆论作为大众传播的结果.但实际上社会舆论是让大众传播运行的事件来源,而且还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来源,社会舆论是大众传播不可错过的生活节奏.总之,社会舆论虽是由大众传播造成但同时也是大众传播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大传播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传播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我们要有效地传播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就必须树立大传播的观念,就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传播媒介领域,还必须扩大到期刊杂志、图书出版、电影乃至动漫、录音、录像、电子游戏等所有泛大众传播媒介领域.这些新闻传播媒介和泛大众传播媒介,构成了传播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的立体化媒介大传播网络.我们要认真研究、善于运用这个媒介大传播的立体网络来树立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大传播还有第二层意思:不仅要注重充分运用新闻媒介和泛大众传播媒介的大传播,还要高度重视国家政策国家行为、实物传播和人际传播领域的大传播.只有这样,我们树立和传播的国家形象才是坚实、持久、可信的.  相似文献   

11.
大众媒介在对一个国家进行报道的时候,经过不断的积累逐渐形成了该国家在媒介上的表现形象——国家的媒介形象。国家的媒介形象是别国民众认识、评价一个国家的主要的信息来源和参考依据。因此,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媒介形象居于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信息成为一种最重要的资源,正向信息产品商品化、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经营企业化的方向发展。文章在剖析我国公共信息服务输送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讨论了影响我国公共信息环境的因素,即公共信息服务资源的配置、公共信息服务资源的共享以及公共信息服务资源的需求与协调。参考文献2。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京华 《图书馆杂志》2006,25(5):36-40,43
根据我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31个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的机构数、总藏量等七项主要统计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依聚类分析图,把各公共图书馆划分为8个类型区,显示了各类型区的差异性。分析结果可为制定、协调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及各馆建设,提供一个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日本新闻业的实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日本的新闻业看上去充满了民主之风,实际上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原因在于日本政府的政策和媒体自身。文章分析了日本新闻业和政治的相互关系,揭示了日本新闻业实用主义风潮的本质,对新闻业唯政治马首是瞻的情况进行了批评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目前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Thirty years after the fact, the Vietnam War continues to haunt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ne of the primary embodiments of that haunting is the image of a naked girl running down a road toward the camera, screaming in pain and terror from the napalm burns on her back and arms. The photograph, often dubbed “accidental napalm,” provides a complex construction of viewer response that was uniquely suited to the condition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Vietnam era, while it reflects a continuing struggle within public culture since that time. In this essay, we offer a close reading of the photograph as a performance of public judgment, and we explore its subsequent history of appropriation. We argue that the photograph functions as a powerful emotional and inventional resource for animating moral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dissent as it mediates the “stranger relationality” central to public eng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image also motivates dominant narrative responses that reinscribe liberal ideology to inhibit collective memory and public accountability. This ambivalence in the circulation of the iconic image is grounded in fundamental affinities between photographic representation, public culture, and mass medi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借鉴大众传播理论开展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媒介引力场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高校图书馆与微信平台间的服务融合、创新优化与应用推广,对改善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促进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方法/过程] 以马莱茨克大众传播模型(CMR)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指标因素,基于DEMATEL系统因素分析的大众传播视角,构建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媒介引力场模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度挖掘分析。根据各指标要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等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结合因果关系四象限图,提出若干提升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质量和传播效果的建议和对策。[结果/结论] 提出一种具有创新性、科学性、严谨性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媒介引力场模型和影响因素体系,为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质量和传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提供理论参考辅助。  相似文献   

17.
知情权和媒体的代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对知情权的界定和媒体代表性的探讨,说明知情权并非媒介所想象的理所当然,而目前媒体的代表性也值得追问,并试图寻求媒体代表公众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中的大学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内容分析,对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大众媒体中的形象问题作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总体而言,近年来大众媒体中的高校形象是负面的,而且媒体中有关高校的负面报道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本文对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民主社会中,公共决策离不开广大民众的参与,虽然体制内配置了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途径,但若没有大众传媒的参与,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也很难成立。基于此,我们从大众传媒与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的实现两个方面,分析得出大众媒介提供了政策系统中各种利益吁求的表达和聚合的公共平台,而这个公共平台落实了公民的表达自由;若没有大众传媒对相关信息的报道与披露,知情权的实现只能说是残缺的、不彻底的。另外,公民有权接近和利用大众传媒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大众传媒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公民信息传递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Increased attention to and scrutiny of fatal police shootings across the U.S. is often credited to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sites such as Facebook and Twitter, which provide a platform for citizens to publicly engage with police agencies. On its face, this type of citizen engagement appears to realize the promise of social media in the public sector to increase agency accountability, transparency, and legitimacy. Howeve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olice agencies primarily use social media as a way to manage their public image, rather than for citizen engagement. In addition, the degree to which citizens use social media to hold police agencies accountable is unclear. We examined both sides by analyzing the emotional tone (sentiment) of over 350,000 police agency Facebook posts and user comments after a fatal officer-involved shooting of a citizen in 2016. On average, police agency posts were decidedly neutral in tone and did not change in the post-shooting time period, suggesting they did not post more positive content after the shooting in an attempt to bolster their public image. While user comments were more negative compared to pre-shooting levels, on average, the magnitude of the change was small, essentially neutral, and increased almost to pre-shooting levels very quickly. We also found small differences in user comment sentiment based on the race and armed status of the victim, but not in the expected direction. The findings provide evidence about how police agencies and users react to a police shooting on Facebook and raises critical questions about the ability of social media to serve as a meaningful tool for citizen engagement and accoun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