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文坛上涌现了一大批女作家,满洲女作家群代表了殖民地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群落。考察这一文化群体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在漫长的自然历史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基因,“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对东北新文学的影响,现代女学的兴起是东北女性接受现代新思想的外在条件等。这一文学现象,呈现出女性文学和近代东北区域文化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胡适(1891—1962年),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因积极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他提倡白话文,并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俄语布克奖"是当今俄罗斯文坛具权威性、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个俄语文学年度奖项,对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代表着当下俄罗斯文学发展之倾向,从中可以管窥当代俄罗斯文学演进、嬗变的轨迹。有学者认为,俄语布克奖与新俄罗斯文学同步发展,记录下了当代文学进程的风雨和足迹,是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历史的个缩影。因此,俄语布克奖每年的评奖和颁奖活动遂成为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上的次盛事,倍受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广大文学爱好者青睐和关注。  相似文献   

4.
王颖 《世界文化》2008,(4):14-15
美国的自然文学传统可以上溯到17世纪初。当欧洲的第一批移民来到北美这片神奇的土地时,他们希望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伊甸园”。同时,他们也渴望用文学歌唱这片壮阔美丽、丰饶深邃的土地。美国早期的许多作家,用日记、旅行笔记和书信散文等形式记下新大陆的美丽景色,这为自然文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是,早期的美国文学往往还是对欧洲文学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现代化刍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用唯物史观评析西方“文明冲突论”和“东亚模式消失论”的基础上 ,探讨了现代化对重塑中华新文化的诉求。其中 ,重点讨论了现代化、传统与稳定的关系 ,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整合 ,文化纳新的路径 ;主张通过东西方文化积极融汇之路 ,建立起“尊重个性的乐群文化 ,独立自主的开放文化 ,继承传统的创新文化”三位一体的中华现代新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周士琦 《寻根》2004,(2):95-99
开宗明义,首先要解释一下本文的题意、主旨。何谓“西化”,据《现代汉语词典》所云即“欧化”,何谓“欧化”,该词典云:“指模仿欧洲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本文所云当然是“语言文字”了。汉语的西化风尚是近些年来的新现象。本文的主旨是探讨汉语中出现的具有西方字母的外  相似文献   

7.
台湾的新文学运动步“五四”运动之后尘,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它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迪,也以普及白话文为突破口,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台湾作家朱西宁在《回归何处?如何回归》一文中说:“当初的民族文学,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同时也有的连带反抗它的资本主义侵略——代表性作家如杨逵,据说他的两位公子一名反帝,一名反资,真是彻底而现身说法。”从诞生之日起,台湾文学就为自己定了位: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国文学。 张我军、赖和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自称旧文学的“清道夫”的张我军,年轻时代曾赴厦门、北京求学,深受“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  相似文献   

8.
以郭沫若、翦伯赞、侯外庐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在研究理念上,与胡适等人把文学作品当做"历史文件"的态度不同,马克思主义史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进行全景式的阐释与解读。研究方法上,亦有别于胡适、顾颉刚等人着重考证文学作品的版本、作者身世以及所谓以"历史的观念"来考察故事、情节的演变;马克思主义史家固然注重在社会的历史演变中,从宏观的社会背景上来研究文学作品的内涵,但亦不忽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技巧等审美特质的关注,且在此一领域他们的研究工作创见迭出,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肇始,中国思想界在彻底反叛封建传统思想的同时,必然地要解决具有新世纪意义的中国文化的重构问题,“破”的根本还在于“立”。作为新文化思想的先驱者,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更偏爱于对西方文化的移植和搬运,呈现着一种矫枉过正的偏激态度,“少读——甚至不...  相似文献   

10.
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本年度中国文坛,足以莫言的乡土书写荣获诺贝尔奖而得照亮。上海作家金澄宇则以30万字长篇小说《繁花》,另开城市文学新局,被中国小说学会评排年度第一。如此有意味的文学格局,一方面是“乡土”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域相接,另一方面则是“城市”对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传统的自然回归;  相似文献   

11.
王风 《中华文化论坛》2003,1(4):122-126
《周礼》以“三易”、“三兆”、“三梦”并列,这种并列,可能隐藏着古人以“易”名筮的原因。本认为,由于“兆”指龟甲之裂罅,占人凭借裂罅在空间中的延伸形态占断吉凶,相应地,“易”可能指挂力归奇之策(溢策),筮人凭借溢策在时间中的演变占断吉凶。上一世纪的甲骨研究和金研究可佐助“易即溢策”的推测。“日月为易”不是“易”字的原初合义。  相似文献   

12.
"行"与"学文"     
<论语·学而>:"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后世大多数学者看来,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注重"德行",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行"在"学"先.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相似文献   

13.
顾关元 《寻根》2001,(6):103-104
按摩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它是不以药物而以动作“模、接、端、提、按、摩、拿”八大法达到疗效的一种治病方法。《医宗金鉴-整骨心法要》说:“按,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谓徐徐揉摩也”,“推、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为两手捏定患处。酌其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推拿”名称的正式出现是在明代张介宾的《类经》。“按摩”与“推拿”只是名称不同的同一个治疗方法。关于按摩和推拿名词之互换,明代周于藩氏有记载说:“按即拿之说也,前人所谓拿,兹则以按易之。”此后按摩与推拿遂并用于世。  相似文献   

14.
李志超 《寻根》2003,(4):95-97
在现代汉语里,物字极常用。辩证唯物主义是以物质为第一性的哲学,物理学是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一切人文和社会科学离不开物质生活问题,物质、物体、物理、唯物……这些词中的物字含义很抽象。很多人不知  相似文献   

15.
『女娲陵』和『中华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繁仁 《寻根》2002,(5):4-6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艺术形象,也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她的主要活动舞台是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  相似文献   

16.
陈榴 《寻根》2003,(5):42-45
“非典”成为2003年流行词语之一,我国古代虽然没有“非典”,但各种传染性疾病却经常骚扰我们的先民。在长期与“疫病”斗争的过程中,古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既有科学防治的手段,也有充满神秘色彩的巫术。  相似文献   

17.
林河 《寻根》2001,(2):61-63
“虎食人卣”是商代青铜艺术中的精品,出土于洞庭湖畔的湖南宁乡县。造型是一只张着大口的猛虎搂抱着一位少女,好像要吞吃那少女的模样。一些学认定是“虎在吃人”,于是,这件青铜器便被命名为“虎食人卣”。  相似文献   

18.
张博 《寻根》2008,(6):82-85
切腹(seppuku),日本也称之为“割腹(kappuku)”、“屠腹(tofuku)”、“腹切(harakiri)”,在中国常被意译为“剖腹自杀”。乃是用短刀切开腹部以自杀的手法。一般认为起始于日本的平安时代、成形于镰仓时代、盛行于中世及近世。切腹起先并非特限于武士,但随其仪式化及荣誉化,便在近世作为一种特别对武士施行的“闰刑”而与武士道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是故历代学者在研究切腹时,常借武士道来进行说明;反之在论说武士道时,也常引切腹作为实例。  相似文献   

19.
孔子论"智"     
追求智慧,成为智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理想.早在<书>、<诗>中即有"哲"、"哲王"、"哲人"、"哲夫"、"哲妇"、"既明且哲"、"知人则哲"、"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等言辞,而"哲"即"明智"之义.  相似文献   

20.
所谓"社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