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法律,宜采取类型化的思考方式把握二者之关系定位。针对侵犯个体私益的个人信息侵权行为,除倚靠侵权法救济外,还可以适用包括人格权请求权、禁令请求权等在内的人格权编规范。然大规模的个人信息侵权行为已损害社会公益,这使个人信息保护突破其私权属性,呈现出社会和公共属性。保护模式也从“人格权请求权+侵权请求权”的私益保护演变为“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私益诉讼”协同保护。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的起诉条件宜以“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取代“侵害众多个人的权益”,并提升检察机关的起诉资格顺位,以保障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救济的通畅性。通过扩大适格被告范围,落实举证责任倒置、惩罚性赔偿等具体配套制度,来保障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救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国外已有很多的立法和实践范例,尤其以美国的“私人检察总长”制度、法国的越权之诉制度和日本的民众诉讼制度影响最大。然而目前还未在我国建立,以至于在公共利益受到侵犯时,难以得到有效的司法救济。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不仅有利于依法行政,保护公共利益及人民权利,而且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立这一制度的法律基础及文化环境。以此为基点,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构建这一制度的理论设想:包括行政公益诉讼可供选择的三种模式,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及类型以及保障行政公益诉讼顺利运行的一些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3.
行政公益诉讼常态化开展以来,司法实践中一直对行政公益诉讼构造定位认识不清,行政公益诉讼目的在维护公共利益与权利救济间摇摆,这与学界普遍认知的行政公益诉讼属于客观诉讼范畴的认知存在内在张力。在司法资源有限的现实环境下,若不能明确行政公益诉讼的目的与构造,则势必对行政公益诉讼核心功能的实现造成排挤,无法形成均衡的诉讼整体。为确保行政公益诉讼核心功能的纯化,应加强行政公益诉讼类型化研究。行政公益诉讼依照救济利益的不同,可以分为主观行政公益诉讼与客观行政公益诉讼。前者以修复受损国家利益为价值导向,后者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诉讼目标。不同类型的行政公益诉讼,需在提起主体、第三人参与诉讼、受案范围、起诉期限等具体制度上匹配与之适应的各项具体诉讼要件。  相似文献   

4.
PPP领域的事项往往涉及广泛人群和较大社会公共利益,这些公共利益一旦受到损害,通过事后救济途径难以挽回所受损失,难以达到完全救济的效果。为此,在PPP领域,应当建立预防性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损害未发生之前,由检察机关提起预防性行政公益诉讼,及时阻止侵害后果的发生或防止危害后果的扩大。PPP协议的行政性属性以及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缓冲机制,为预防性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可行性。当下,要完善相关立法,进一步拓展诉讼范围、明确提起的时机、建立证据规则、采取适当的判决形式,为预防性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行政公益诉讼是以"事后救济"为主的诉讼类型,但面对风险预防的紧迫性和行政公益诉讼的特殊性,构建预防性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尤其必要.风险预防原则和域外实践经验也为预防性行政公益诉讼提供了容许性空间.未来我国预防性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建设要在划定受案范围、确定诉讼时机、分配举证责任、衔接诉前程序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为了遏止公共利益遭受损害无法得到有效救济日益加重的趋势,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与传统原告适格理论存在矛盾。本文从传统原告适格理论的局限性分析出发,在论证其对公共利益司法救济的局限性基础上,进而论述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对原告适格理论的拓展,最后在前面两部分的基础之上,探讨一下行政公益诉讼原告适格的理论模型。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为本文重点。  相似文献   

7.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权利就有保障,有损害就有救济.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就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对其进行保障与救济.公民的环境权作为环境法的法益基础,其具有可诉性和可强制执行性.当公民的环境权受到侵害时,就应当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其实行保护和救济.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是保护公民环境权,主持社会正义与公平的需要,是维护国家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其现实必然性,可以通过原告资格的放宽,举证责任的倒置原则,诉讼时效的排除,对原告给予经济于技术的支持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我国特色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开发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加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日趋加剧。尽管环境恶化问题受到政府与各界的重视,但污染环境事件仍层出不穷,原因之一是法律救济手段匮乏。对于私人利益受到直接确定的损害时,可通过诉讼程序寻求司法救济,而对于公共利益受到的损害则缺乏应有保护。因此,我国应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以促进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由于在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并未规定公益诉讼,行政诉讼的实践中对公共利益保护形成了一种主观诉讼的保护模式。即原告基于私益侵害提起诉讼进而达到维护与私益相关的公共利益的目的。这种模式的形成是与我国缺乏客观诉讼的制度设计以及法院对公益诉讼的消极审理态度分不开的。由于体系性的缺失这种模式无法实现对公共利益的全面、有效保护,建立我国的客观诉讼制度是实现公共利益有效保护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行政公益诉讼是现代社会保护公共利益的新型司法救济手段。本文分析了行政公益诉讼理论依据,并考察了国外相关制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1.
公益诉讼是为纠正公共性违法行为、保护公共利益而采取的一项司法救济措施,其在国外已被广泛接受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诉讼制度,但在我国尚未得到立法上的认可和理论界的一致认识,司法实践中相关案例也多以维权者败诉而告终,因而公益诉讼成为我国诉讼体制中的一个明显缺陷。鉴于公益诉讼的价值功能和我国现状,有必要在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媒体侵权侵害的是不特定多数受众的公共利益,而现行的诉讼制度不利于有效地保护这些公众的利益,因此应该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由检察院作为原告,对群体性媒体侵权行为提起公益诉讼。公益诉讼经费由检察院支付。在损害事实的认定上,可以分为经济利益的损害和精神利益的损害。可以告知受害人在一定期限内主动登记,然后根据登记人数和损害程度,凭借有效证据补偿受损权益。  相似文献   

13.
行政公益诉讼起源于国外,是随着二战以后行政权的不断膨胀而形成的,由特定国家机关或者公民,团体提起的针对行政机关的损害公共利益的作为或者不作为进行诉讼和司法审查的制度。时至今日,公益救济制度在一些国外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建立了一套得到普遍认可的规则和制度。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几乎空白。鉴于此,本文简要论述了美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行政救济制度和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的确定是建立该制度的核心。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及司法实践出发,未来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构建的基本方向是追寻一种限制性的多元化结构。其中,环保组织是具有原告资格的最佳主体,并在某些特定环保领域赋予环保行政机关原告资格,形成一种以环保组织为主、环保行政机关为辅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模式,以进行环境权益维护和救济。而其他类型的主体虽然未被赋予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但也应当通过具体制度的安排调动其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以协助、推动适格原告通过公益诉讼保护环境权益。  相似文献   

15.
民事公益诉讼指法律授权的特定主体,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针对违反民事法律规定侵犯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民事诉讼,以追究违法者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在中国,公共利益被侵害的严峻现实迫切需要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诉讼担当及诉的利益理论奠定了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检察机关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的具体程序内容与传统民事诉讼相比,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公益诉讼通常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的诉讼。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特别是当诉讼原告适格理论遭遇现实困境时,公益诉讼显得尤为必要。我国司法实践领域出现的学校和乡政府状告辍学学生家长案例表明教育公益诉讼已经成为现实,是儿童受教育权利司法保障的新进展。应现实的需求,有必要明确提起教育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教育公益诉讼的范围、诉讼请求中具有明确的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设立诉讼前置程序等,以构建完善的教育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7.
公益诉讼是与“私益诉讼”相对应的一种制度设计,是“社会本位权利观”在诉讼制度上的体现.广义的公益诉讼除了民事公益诉讼外,还包括行政公益诉讼,但行政公益诉讼目前尚在理论探讨阶段,并未形成诉讼制度.本文以民事公益诉讼为视角,从公益诉讼的概念、产生的背景、我国的立法实践、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公益诉讼进行探讨,并提出通过司法解释等途径明晰“公共利益”、“公益诉讼的范围”以及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所面临的公益性侵害、社会性侵害、区域性侵害等切实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其本身的司法救济模式缺失有着必然的联系。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则拥有环境权司法化、公益权救济化和社会权诉讼化之功效,可以有效弥补上述缺陷,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拓宽其原告资格范围,建立起相应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9.
公益诉讼制度是一种对新的诉讼模式的探索,旨在对公共利益提供司法保护。文章对其意义、内容、主体及其举证责任问题进行探讨,力求建立与完善这种法律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行政公益诉讼是我国当前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诉讼形式,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它难以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运行。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需要解决几个问题。界定“公共利益”是探讨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前提,它包含四个基本的要素;为了更大程度的保护公共利益应该赋予一切个人、组织原告的资格;要科学设定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