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社区是居民生活的空间场域、参与主体互动的社会场域、行政权力延伸的政治场域。城市社区治理既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基层的具体实践和探索。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多重场域相互交叠的关系网络使得城市社区承载了更加多元的功能,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都需要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得以实现。因此,要以完善的制度为保障,以重塑多元参与主体秩序为动力,以升级治理模式为优势,充分发挥制度、组织、模式在社区治理机制创新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梅 《东吴学术》2023,(4):78-86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基层治理,表现为社区自治功能弱化,对居民的回应性不足。因此,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政策,都强调社区治理需要从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已成为社区治理转型的共识,也是各地进行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主要目标。这一转型过程中,基层的主要创新实践包括:一是通过党建引领搭建协商平台,使社区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成为可能;二是通过“接诉即办”改革,重塑社区治理的行动逻辑,将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转化为上下互动、市民诉求驱动下的治理过程;三是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建设;四是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以信息共享推动社区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还需要在法治化、体制机制建设、社区治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做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3.
社区自治的不断扩大和政治国家的不断缩小是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趋势。但在现实实践中,受传统管理思想影响,基层行政无法科学定位自己的角色与职能,社区自治缺乏公民意识与组织建设,致使城市社区治理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自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基层行政与社区自治无法有效衔接。要解决这一问题,基层行政需理顺相关关系,明确角色定位,居民应提升自身修养,培育自治能力,通过共同体理念的培育、党组织的联结以及社区共治机制的建立,实现基层行政与社区自治无缝对接,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4.
非农化社区具有政府指导性、与城市社区形同异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非农化社区网络治理模式倡导合作治理、互动治理的治理思路,有赖于利益机制、信任机制和协调机制的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非农化社区具有政府指导性、与城市社区形同异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非农化社区网络治理模式倡导合作治理、互动治理的治理思路,有赖于利益机制、信任机制和协调机制的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共同生产是解决社区公共服务中公众需求多样性和政府资源供给有限性矛盾的应然选择。已有研究侧重于对共同生产功能的分析,缺少对其互动过程与机制的关注。以天津市朝阳里社区为例,通过构建“价值-资源-互动”分析框架,来剖析社区公共服务共同生产的内在机制。社区公共服务共同生产是一种以志愿者组织为主体、居委会进行组织、党员下沉进行制度引领与志愿服务力量补充的公共服务生产模式。该模式基于公共价值共生、资源吸纳整合与互动式行动网络三重路径生成,是一种以社会为基础、行政起支持,高度强调行政与社会力量互补嵌入的互动式治理模式。社区公共服务的共同生产机制为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效能提升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社区处于社会管理网络最底端,后单位制时代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社会矛盾在社区的集中使社区成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社会空间.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在行政主导下进行,社区公共空间日益壮大诱致基层社会管理向社区治理的方向发展,说明国家行政力量主导下的社会治理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并分析指出了完善社区治理的必须清醒认识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是推进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环节和必然要求。上海市基本管理单元的建设经验表明,尺度重构能够有效促进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形成。尺度重构触发空间尺度和权力体系的改变,并最终形成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的机制。在三类不同类型的基本管理单元中,尺度重构有效促进社区治理主体间实现互利性协作、治理网络联结或情感纽带维系,成为社区治理共同体形成的基础。在基层治理中应当灵活施用尺度重构政策工具,推动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互动能力提升和共同体意识强化。  相似文献   

9.
社区协商治理是在社区治理中融合协商理念与方式的民主治理实践,是一种新型治理模式。我国社区协商治理已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模式。但是,法治化程度不足、多元主体间关系不畅、主体协商具有随意性、资源供给及整合机制不成熟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从多元主体互动视角出发提出以下优化路径:推进协商治理法治化,规范主体间关系,构建完善的协商治理机制;通过基层(社区)党组织发动、引领和聚合多元治理主体,加强政社沟通型互动,建构“一核多元”协商治理主体结构;培育和引入社区社会(社工)组织,提升社区协商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治理主体间同化型互动,重视协商价值,培育协商意识,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基层治理需要由行政主导向共同治理转变,解决“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实践困境。通过对Q村“院坝会”的扩展案例分析,发现基层治理共同体生成的一条协商共治路径,即协商议事能将多元主体凝结成稳定的治理共同体,从而实现“行政有效、治理有效”的良性互动局面。研究表明,协商议事隐含的治理过程是基层治理共同体形成的关键,包含“有事要做”的公共利益塑造机制、“要怎么做”的共识凝聚机制和“一起来做”的共同行动机制;与党建引领和发挥基层自组织作用两种路径相比,通过协商议事路径生成的治理共同体更具粘连性、适应性和行动性,呈现出行政和自治双向嵌入、激活村落共同体传统、规则秩序共同生产和治理载体形态化的行动逻辑。建设治理共同体必须符合基层社会的特征和规律,在实践中平衡好行政嵌入和基层自治之间的关系,以协商共治的柔性方式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力量。  相似文献   

11.
《成人教育》2020,(1):30-34
实现社区教育与社区的深入互动和充分联结,藉以促进社区整体发展,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议题,也是社区教育的价值追求。社区教育应当秉持面向社区、立足社区、发展社区的理念,拓展社区教育学习空间,构建多元参与的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共享,多维设置社区教育课程体系,采取"走出去"的社区教育学习形式,增强社区领导能量。  相似文献   

12.
单位体制下,社区管理单位化。国家凭借对权力和资源的垄断,使单位结构化于国家行政体系之内,形成社区管理空间单位化、管理组织科层化、单位功能全能化和管理主体单一化的管理体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制改革的逐层推进和社会结构的"国家、市场、社会"三元分化,推动了单位社区改制。单位社区改制催生多元治理主体、型塑新的社区治理方式,社区治理逐步走出单一治理的困境,超越国家原有行政体制的框架,跨越"国家、市场、社会",这也是实现社区治理转型的一个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3.
较之乡村治理,中国城市当局很早就已经创造了一套以人身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准军事化治理技术,并在历史演进中逐渐发展。建国以后,城市社区治理方法经历了经验方法到行政方法的过渡,目前仍然以行政方法为主。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变,使得缺乏弹性的行政方法已经无法有效实现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使命。从居民需要结构和特点出发,当代城市社区治理需要走向精细化、理性化为特征的专业化道路。治理技术的普遍引入,不但可以推动城市社区治理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改变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方式和社会程度。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与城市社区多中心治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转型和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社区的功能、治理主体、利益主体、社会需求等都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传统单一中心的行政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因此,研究主张以自主为基础,鼓励多个权力中心和服务中心并存,以促进治理主体间互动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这对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会协同治理运行机制的整合创新与逻辑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管理体制的一种创新,协同治理的出现是农村经济与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逻辑,也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如何在村民自治的大背景下建立起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制,关键在于治理主体彼此间的行为关系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即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农村社会治理运行机制,它包括基层党组织领导机制、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衔接与互动机制、民主议事决策机制、自治组织培育机制、民主监督机制和法治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刘银喜  王瑜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3,(4):111-119+157-158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作为跨区域基层党建的重要形式,流动党支部通过精准的结构设计、系统的组织嵌入、精细的服务供给,为流动党员和外出务工人员赋权增能,并健全基层组织治理结构,消除跨区域协调障碍,引领着跨区域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创新。但囿于组织自身发展障碍、属地化边界刚性约束、跨区域基层党支部互动失调以及监督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流动党支部引领跨区域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需明确流动党支部引领跨区域基层社会治理的本质是什么、现实困境是什么、构建什么样的跨区域基层党建合作等核心问题,探索从建立多维教育学习体系、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实质性合作、寻求技术创新、完善合作式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推动流动党支部政治建设以及跨区域社会治理融合。  相似文献   

17.
社区公共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基层表现形式。政府的角色定位及行为边界是实现社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以治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治理理论的多元主体性、治理手段多样性、主体合作互动性等内涵要素特征出发,阐述其对社区公共服务政府职能履行的理论指导意义。接着从政府和社会关系视角分析了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治理的四种模式变迁的路径,指出治理理论下的合作治理模式是当下中国社区公共服务治理的最佳选择。最后针对我国社区实情,提出政府在社区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和行为作用域,为构建政府与社区良好互动合作关系模式,提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益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社区治理是目前我国多元化社区组成与加强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在我国,社区作为国家与社会的连结点,社区治理的实现需要基层管理与公共参与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分析社区基层管理与公共参与的不可或缺以及二者之间互动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索中国特色社区治理的改进之路.  相似文献   

19.
甬江作为流域跨行政区的河流,其污染治理较之于一般河流而言难度更大.宁波对于类似甬江的流域水污染的治理主要还是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科层制治理机制.这种治理机制存在明显的行政分割和权责利不清、相关制度性安排不完善、治理过程缺乏公众参与机制等缺陷.从科层治理机制向协同治理转变是走出治理困境出路之一.协同治理视角下,水污染治理需要不断完善水污染治理中的政府间协作机制、努力健全企业与政府间的协作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水污染治理.打破地方行政分割体制对于流域整体性的破坏,构建起政府、市场、公民和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污机制,使政府与社会各主体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袁梦 《成人教育》2019,39(3):39-43
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有着紧密的联系,社区治理影响着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社区教育是社区治理的内容之一,能够为社区治理提供服务支持。随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区治理出现了治理进程的城乡同步、治理空间的物理和网络协同、治理权力的政府与民众互动、治理方式的法治和规约并行。面对社区治理的新趋势,社区教育应该从形式拓宽、空间突破、主体改变、规则健全等方面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