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12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在江西瑞金创刊.它与之前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的前身)是一个组织机构,一套人马,一般称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  相似文献   

2.
新华通讯社     
《新闻采编》2007,(4):33-34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召开。同一天,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即后来的新华通讯社)以“CSR”(“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台”的英文Chinese Soviet Radio缩写)为呼号,开始播发新闻。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第一个以无线电通讯手段收发新闻的通讯社。这一时期,红中社与1931年12月创办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是一个组织机构、两块牌子。红中社发布新闻的内容,主要是党中央和临时中央政府发布的重要宣言、声明、通告、法令等,以及革命根据地建设情况和红军战报、…  相似文献   

3.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色中华社或红中社.她与1931年12月11日创办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是一个组织机构,一套人马.1937年1月在延安改称新华社.1979年新华社经过调查和考证,向中央递交了报告,提出原来流行的新华社诞生于1937年4月的说法不符合历史实际,新华社的诞生时间应改为1931年11月7日其前身红中社成立之日.这个报告经中央批准后,新华社的诞生时间也由此正式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历史上第一次文字广播,可以追溯到1931年11月7日.这天,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开幕,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色中华社或红中社)成立,并首次对外播发新闻.红中社播发的第一批新闻,就是关于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消息及文件.  相似文献   

5.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开幕。当晚,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成立,并首次播发新闻,报道了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消息及有关文件。红色中华通讯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建的第一个用无线电台播发新闻的通讯社,它与同年12月11日创办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是一个组织机构,一套人马,对外一般称红色中华社或红中社,也曾用过红中通讯社等名称。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文字广播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开幕.当晚,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色中华社或红中社)成立并发布新闻(见图1).红中社隶属于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她播发的第一批新闻,就是关于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消息及文件.红中社播发新闻的呼号为CSR("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台"的英文名CHINESE SOVIET RADIO的缩写).这个呼号一直被新华社沿用到1956年9月改用汉字模写机发布新闻.  相似文献   

7.
瞿秋白在《红色中华》报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会议开幕的当晚,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成立并发布新闻。 同月,中央苏区还召开了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关于提高党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8.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华社。在80年的发展历程中,党中央对新华社的工作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留下了大量关于新华社工作的指示、撰写的新闻作品和修改、审批的稿件。  相似文献   

9.
“红中社”的全称为“红色中华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组织机构.红中社在出版报纸的同时,还将一部分新闻编成电讯稿对外播发.中央苏区没有建立一个通讯社来专门从事新闻发布工作,所以由《红色中华》报社兼差代办.“红中社”不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的简称,所谓“一苏大会”开幕之日成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的说法,并没有确切的文献依据.《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后,继续兼做编发新闻电稿的工作.这项业务在1939年从新中华报社分离出来,单独建立自己的组织机构,新华通讯社遂告诞生.  相似文献   

10.
搞了10多年的新华社社史研究,终于在今年5月中旬参观了心驰神往的新华通讯社前身——瑞金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旧址。在瑞金,我们一行5人,登云石山、喝红井水、访叶坪、观红中,真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1.
吴昊  左志新 《传媒》2021,(23):13-15,17
"嘀嘀嘀嘀……嘀嗒嘀嗒" 1931年11月7日,江西瑞金叶坪村的一间民房内,几个年轻人用一台缴获的无线电台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新闻电讯. 这一天,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以下简称"红中社")正式成立.从此,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声音,通过红色电波,传向全国,传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新华通讯社创建75周年. 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隆重开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崭新的由工农大众当家做主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它的出现,震惊中外,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从此,瑞金成为红色政权的首都,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就在这一时刻,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成立并发出了第一批电讯.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又是新华社创办80周年。在捧读刚刚问世的《新华通讯社史》第一卷(1931~1949)的同时,又翻阅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19~1949)。两书互相参阅,发现凡党史中的重大事件在《社史》的相应章节中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真乃一部社史,半部党史也。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革命根据地,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以CSR(即Chinese Soviet Radio之缩写,意即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台)为呼号开始播发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天胜利召开的消息。  相似文献   

14.
新华通讯社(以下简称新华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它是随着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发展而逐渐成长和壮大的。新华社胚胎于红色中华报社。红色中华报在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中央苏区的首都——江西  相似文献   

15.
基本任务与基本经验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诞生的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走过了20年不平常的历程。 1980年1月,新华社党组决定正式成立新闻研究部。1982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撤销新闻研究部,设立新闻研究所。 重视和强调新闻研究工作是新华社的优良传统。早在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成立不久,就在瑞金创办了新闻业务研究性刊物——  相似文献   

16.
《新中华报》社的前身是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在江西瑞金创刊的《红色中华》报。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社和红色中华通讯社为一套组织机构,两块牌子,周以栗为《红色中华》主笔。不久,周以栗离任养病,由王关澜负责,编辑有李伯钊等。之后,梁柏台、杨尚昆、李一氓、瞿秋白等曾任《红色中华》主编。从一九三三年二月四日出版的《红色中华》四十九期起,改周刊为三日刊。而从第一百四十九期起,改为双日刊。直到一九三四年十月。  相似文献   

17.
刘照龙 《中国广播》2006,(11):79-79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色中华新闻台旧址揭幕仪式10月16日在江西瑞金沙洲坝举行。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波,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出席并为红色中华新闻台旧址揭幕。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作为临时中央政府直属的宣传机构,红色中华新闻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正确主张,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功勋。2002年,国家广电总  相似文献   

18.
一目了然     
红色中华新闻台旧址在瑞金揭幕10月16日,全国广播电影电视干部职工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色中华新闻台旧址揭幕仪式在江西瑞金沙洲坝举行。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波,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出席并为红色中华新闻台旧址揭幕。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作为临时中央政府直属的宣传机构,红色中华新闻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正确主张,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2002年,国家广电总局拨出专款,专门修复红色中华新闻台旧址。修复后的红色中华…  相似文献   

19.
新近出版的<新华通讯社史>(第一卷),为读者呈现了新华社及其前身红中社最初18年(1931-1949年)的历史轨迹.在阅读这部社史时,我对新华社的国际新闻报道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发展过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细细翻阅《新华通讯社史》(第一卷),总结归纳了新华通讯社这—时期值得铭记的五种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创始于红军开展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时期.在艰苦卓绝的战时环境中成立的红中社全体成员,以"一部半电台"开始起家创业,不仅在短期内就建立了新闻电台,编印参考刊物,还创立了《红色中华》报,出版了面向工农大众的《工农报》.创业伊始,新华社(红中社)就确立了一种不怕牺牲、艰苦创业的奋斗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